-
小柴胡汤
凡感冒后临床上出现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白、脉弦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肺及胸膜细菌及结核感染,胸腔内肿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这些疾病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白蛋白、球蛋白甚至纤维蛋白原及各种细胞通过血管渗出;
-
少阳病
《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半表半里证
概述:半表半里证为证候名。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往来寒热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
-
和解法
概述:和解法为治法,八法之一,又称和法。《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2.调和肝脾法用于治疗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证。常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注意事项: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用和解法,可分别选用解表法、清里法。
-
和解剂
和解剂的定义:治疗脏腑失和的和解剂:凡以和法为指导,选择适宜的药物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症见情志抑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
三之一汤
《洁古家珍》:方名:三之一汤组成:柴胡8分,黄芩3分,人参3分,半夏3分,甘草(炒)3分,川芎3分,芍药3分,熟地黄3分,当归3分。主治:产后虚劳,虽日久而脉盛浮疾。产后虚劳发热,日久不安。用法用量:上为粗末。各家论述:《增补内经拾遗》:四物汤全用以养血,小柴胡汤但用三分之一以清热,故曰三之一。
-
胸胁满
胸胁胀满不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语,此为热入血室也。
-
加减小柴胡汤
概述:加减小柴胡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加减小柴胡汤:处方:柴胡(鳖血炒)、黄芩(酒炒)、红花各一钱,牡丹皮、生地黄各二钱,当归尾一钱半,桃仁、益元散(包煎)各三钱。功能主治:《温病条辨》卷二方之加减小柴胡汤主治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者。
-
胸胁苦满
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胸胁痛可由热入血室引起。
-
胸胁痛
出《素问·刺热论》。本症实证居多,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
夜疟
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伤寒耳聋
《伤寒类证》:“伤寒耳聋有二证:其一未持脉时,令其咳而不咳者,此必耳聋无闻也,此为重发汗虚故也,治以黄芪建中汤;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妊娠少阳证
妊娠少阳证病证名。多因孕后邪中少阳经。症见胸胁满痛,寒热往来,口苦脉弦。治宜和解安胎。方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或黄龙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主之。
-
热呕
热呕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浪子瘟
浪子瘟病名。即虾蟆瘟。见《古今医鉴·温疫》。证见痰涎壅盛,壮热如火,头疼身痛,项强睛疼,声哑腮肿。治宜人参败毒散加干葛。若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等方。详见虾蟆瘟条。
-
火邪经闭
火邪经闭为病证名。如肺被火刑,气壅热闭,以致经闭者,兼见喘嗽肩痛,治宜清金利气,方用清肺饮合地骨皮饮;虚者用清心莲子饮、补心丹;肝经火旺者,兼见胁肋刺痛,小腹火热上冲,治宜清血室之火,方用芩连四物汤合小柴胡汤;肾阴不足,火伏下焦而经血不通者,治宜滋阴壮水养血,方用知柏四物汤。
-
过经不解
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腠理热
腠理热病证名。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②指半表半里之少阳发热(腠理在皮之内、肌肉之外,属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治宜和解少阳。
-
柴胡二桂枝一汤
处方:柴胡6钱,焦白芍2钱,青蒿2钱,桂枝3钱,藿香梗3钱,生姜3钱,半夏6钱,广橘皮3钱,大枣(去核)2枚,黄芩2钱,炙甘草1钱。功能主治:中焦虚寒泄泻,六脉俱弦。按六脉俱弦之泄泻,古谓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况加之寒热往来乎?现在寒水客气燥金司天,而又大暑节气,与柴胡二桂枝一汤。摘录:《吴鞠通医案》
-
柴陷汤
别名:柴胡陷胸汤处方: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功能主治:疏表和中。主结胸痞气初起有表,及水结、痰结、热结。用法用量:柴胡陷胸汤(《寒温条辨》卷四)。摘录:《医学入门》卷四
-
风热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平胡饮子
《医学入门》卷八:别名:柴平汤组成:平胃散、小柴胡汤。主治:疟,寒热相等;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附注: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宦邸便方》)。
-
清肺排毒汤
处方组合: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性味平和。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
-
五色油丹
五色油丹为病名,即五色丹。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小儿丹毒之一。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太平圣惠方》:“夫小儿五色丹者,由丹发而改变无常,或青黄赤黑白,皆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也”。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五色丹
五色丹为病名。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宜用小柴胡汤煎服,并以渣敷丹上,良。
-
外感呃逆
外感呃逆为病证名。热邪结里,症见内热口渴,唇焦便赤,脉沉数者。若胃热而便利者,用泻心汤;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医碥》卷二:“呃逆,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呃逆有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等。也有分为外感呃逆、内伤呃逆,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者。
-
心烦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
-
胁下满
由肝经气血不利,或为邪入少阳而致。《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参见胁满、胁下支满条。
-
正黄疸
正黄疸为病名。内因脾胃积热,外因风湿相搏,闭郁于腠理,湿热熏蒸而成。若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实热、宜下,大黄硝石汤、茵陈汤。《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热呃
热呃病证名。因胃火上逆,或痰火郁遏所致的呃逆。见《丹溪心法·咳逆》。《证治汇补·呃逆》:“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胃火上逆,治宜和胃降火,用安胃饮、小柴胡汤等方。热结便秘者,用凉膈散。胃有痰火者,用栀连二陈汤、半黄丸。胃虚膈热者,用橘皮竹茹汤。
-
久聋
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疗程较短。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
-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为和法之一。是治疗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外关、足临泣、间使等穴。和解少阳指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为症状名,亦称往来寒热。一天可发作数次。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弦等症,属于少阳病,通常称为半表半里证。若在杂病中气郁化火,而见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见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等症,治宜疏肝解郁。
-
感冒胁痛
《症因脉治》卷一:“感冒胁痛之证,并无时行传染,因自冒风寒,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呕而口苦,此伤寒少阳经胁痛证也。书中并指出:风邪在表,用柴胡羌活汤;热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表已散,里气不和作痛者,如属燥痰结饮,轻则用栝楼仁汤,重则用十枣汤;若肝胆郁火成痰,用家秘胆星汤。
-
肝疔
肝疔病名。疔之生于肝经经穴部位而色青者。又名紫靥疔。《外科启玄》卷二:“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部位,足之大趾端,胁肋之次,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有火光感,口苦胁痛,小便难,面青,宜用小柴胡汤内加托里解毒之剂。”
-
豁痰汤
《万病回春》卷五:豁痰汤:处方:半夏(制)栀子(炒)各3克陈皮海桐皮枳壳各2.4克桔梗赤芍苍术(制)香附各2.1克茯苓(去皮)1.8克川芎姜黄各1.5克甘草0.6克功能主治:治肩背疼痛。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生姜汁服。风痰吐涎,加防风:结痰,加瓜蒌仁;湿痰,加白术;热痰,是肺热不己,吐出成块,加山楂、天花粉。
-
济生汤
处方:熟地5钱,玄参5钱,麦冬3钱,山茱萸1钱,山药3钱,茯苓2钱,白芍3钱,柴胡5分,神曲3分,竹茹1丸。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至5-6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用法用量:水煎服。先用小柴胡汤,再用此方。摘录:《辨证录》卷一
-
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
处方:小柴胡汤四物汤2方相合,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功能主治:瘀血所致胁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
实呕·胃热证
实呕·胃热证的治疗:方药治疗:实呕·胃热证可用小柴胡汤、竹茹汤、大黄甘草汤等治疗。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四胜饮
《朱氏集验方》卷二:组成:生料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小柴胡汤、草果散。主治:疟疾。用法用量:上药共和令匀,不问男女、孩重大小,皆可加减煎服。如大人,但作4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肥枣1枚,煎至1盏,空心热服,合滓再煎2次,不拘时候。用药禁忌:忌生冷一切毒物,及忌一月饥饱风寒,免至再发。
-
足少阳证疟
注解:足少阳证疟为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瓜蒌根汤
《医学摘粹》:方名: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瓜蒌根汤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加芍药、瓜蒌根。主治:温疫传入少阳,咽干口苦欲饮,耳聋目眩,胸痛,寒热往来。
-
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汤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汤组成:小柴胡汤去半夏,加人参半两,栝楼实1枚。主治:发热而渴。
-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时方歌括》卷上:方名: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加青皮2钱。主治:疟病初起。
-
小柴胡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柴胡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汤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2两。主治: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咳者。
-
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组成: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3两。主治:伤寒下后,阴弱生热,脉微恶寒。附注:《医统》本方用法: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水煎服。
-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组成: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4两。主治: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
-
罂粟饮
《普济方》卷三九七:方名:罂粟饮组成:丁香5钱,黄连(去须)1两,粟壳(去蒂萼)1两,甘草1两,僵蚕半两(炒去丝),沉香3钱。主治:赤白痢。用法用量:用生姜2两(切)同炒,为末。每服1钱,米饮下;赤痢,生地黄7寸,白痢,乌梅1钱,并煎汤调下。如有热,小柴胡汤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