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分
等分指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等。
-
栝楼牡蛎散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牡蛎散:处方:栝楼根牡蛎(熬)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次10克,以温开水调服,一日三次。佐以牡蛎益阴潜阳,以降虚热。适用于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肺胃津伤而见口渴者。各家论述:《金鉴》:与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内热甚而津液竭也。附注:瓜蒌牡蛎散(《普济方》卷一四二)。
-
茴香草散
处方:茴香草高良姜(晒干)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先吹鼻痔上二次,片时许,用细铜箸2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
二海丸
概述:二海丸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组成为海藻(酒洗)、昆布(酒洗)各等分。二海丸处方:海藻、昆布(各酒洗晒干)等分二海丸的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杏仁大。二海丸功能主治:二海丸主治气瘿。另用海藻洗净切碎,油醋煮熟,作菜常食。
-
小朱散
《苏沈良方》卷九:方名:小朱散组成:成块赤土(有砂石者不可用)、当归等分。主治:瘾疹久不愈,每发先心腹痛,痰哕,麻痹筋脉不仁。用法用量:每服2钱,冷酒调下,1日3次。附注:涂药:护火草(大叶者,又名景天)、生姜(和皮不洗)等分研,盐量多少,涂摩痒处。
-
土蜂窠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1、难产。用土蜂窠调醋涂之。又法:用川乌头和土蜂窠等分。用煅过的土蜂窠和烧过的蛇皮等分,酒冲服。4、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先用楮叶擦舌,擦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土蜂窠末,以鸡毛蘸取点在患处,令痰涎流出为好。5、蜘蛛、蜂虿螫伤。6、小儿吐泻。
-
朴附汤
概述:朴附汤为方剂名,出自《续易简方论》卷三方。大附子1枚(生用,去皮,碎如骰子块大小,用生姜自然汁浸,炒干)川朴(去皮,与附子等分,碎如骰子块大小,用生姜自然汁三浸三炒)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加木香少许尤佳)。病重者酌情加大剂量。
-
香蒲、蒲黄
香蒲、蒲黄释名甘蒲、醮石。主治1、乳痈。2、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3、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4、吐血唾血。5、小便出血。11、胞衣不下。12、产后下血。13、跌伤瘀血。用蒲黄末,空心服三钱,温酒送下。14、关节疼痛。15、阴部湿痒。17、屙血或血痢。
-
茄蒂
《*辞典》:茄蒂: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Qi D 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口疮,牙痛。③《岭南采药录》:治发背及痈毒初起,用十四至廿一个,水、酒煎服。(《仁存堂经验方》)③治对口疮:鲜茄蒂、鲜何首乌等分煮饮。(《本草经疏》)④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
-
凉肌粉
《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三:凉肌粉:处方:白芷枫叶藁本苦参黄连等分制法: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夏日遍身生赤痱子。用法用量:每用9克,以蛤粉2大块,同研匀细,人生绢袋内,每次洗浴后,扑于身上。主治:小儿身热,夏月伏暍,遍身生赤痱子。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每用3钱,以蛤粉2大块同为细末,入生绢袋子。
-
乌髭牢牙散
《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方名:乌髭牢牙散组成:防风、何首乌、生地黄、石榴皮、楮白皮、猪牙皂角、青盐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早灌嗽毕,用少许擦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以瓜蒌1个,去蒂,入药在内,用蒂掩之,盐泥固济,火煅烟尽为度,碾为细末,入生升麻,北细辛等分,麝香少许,别研和匀。
-
附子麻黄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附子麻黄汤:处方: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节)白术干姜甘草(炙)人参等分制法:上药锉散。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主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语声混浊,心腹(月真)胀,气上喘,不能转动。附注:《医钞类编》有 当归。
-
黄狗下颏方
《证治准绳·疡医》卷四:黄狗下颏方:处方:黄狗下颏(连舌及皮毛劈下,入罐,盐泥封固,铁盏益口,煅一柱香,觉烟青即止,务宜存性,不可过,过则无用。用时研极细)白蔹末豌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各15克功能主治:散肿止痛。治肚痈,少腹痈,腿上贴骨痈。外又以3味等分,为敷药,香油调敷患处。
-
蜂窝散
《万病回春》卷五:蜂窝散:处方:马蜂窝白蒺藜花椒艾叶葱头荆芥细辛白芷制法:上等分锉碎,醋煎。制法:在蜂房每孔内入胡椒、川椒各1粒,用碗盛之,入水令满,再加黄柏,以碟盖纸封固,重汤煮二炷香,取出。功能主治:杀虫。主治:牙痛或肿,风牙、虫牙,牙痛、牙长痛不可忍。
-
荆芥根
《*辞典》:荆芥根:出处:《纲目》拼音名:JīnɡJi Gēn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根。功能主治:治吐血,牙痛,瘰疬。(《经验方》)②治风热牙痛: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频含漱之。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扫上,出水,次日再洗再扫,以愈为度。(《活法机要》)摘录:《*辞典》
-
腰子散
处方:黑牵牛(炒熟)白牵牛(炒热)等分制法:上为末。治水湿下注致成阴囊水肿,状如水晶,重坠而胀,阴汗时出,或痛或痒,苔薄腻,脉弦。用法用量:每服9克,猪腰1副,薄切开,缝入川椒50粒,茴香100粒,以牵牛末遍掺入肾中,线系,湿纸数重裹,煨香熟,出火气尽后,空腹嚼吃,好酒送下,少顷就枕。制备方法:上为末。
-
黄芩黄连甘草汤
处方:黄芩(酒炒)、黄连(酒炒)、生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大头瘟病。用法用量:剂毕未退,再用大黄(煨),黍粘子各等分,水煎,去滓,入芒消等分,再煎,亦徐徐呷之,无令饮食在前。得微利及肿消,只服前3味以和之。如不退,依前法次第服之,得大利,邪气即止。摘录:《保命歌括》卷六
-
柏连散
《世医得效方》卷十:柏连散:处方:胡粉(炒)大柏(炙)黄连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面上热毒恶疮。功能主治:蛊痢。或用热水调2钱服亦可。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三《幼科发挥》卷二:方名:柏连散组成:生黄柏、生地黄各等分,白槟榔减半。用法用量:以面脂或猪脂调敷,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约阴丸
处方:当归白术(炒)芍药(酒炒)生地茯苓地榆黄芩白石脂(醋煅,淬)北五味丹参川续断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海有热,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多,或兼肾火,带浊不止,以及男、妇大肠血热,大便出血。大肠血热,大便出血者,加黄连、防风各等分。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麻叶灸
麻叶灸为灸法之一。用治瘰疬。《串雅外编·卷二》:“麻叶灸:治瘰疬疮,七月七日采麻花,五月五日采麻叶,捣作炷圆,灸疮上百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捣作炷,灸疮上百壮。”
-
凉荣汤
《观聚方》卷五引《诸证辨疑》:凉荣汤:处方:生地川归尾扁柏叶蒲黄白芍药甘草麦门冬知母黄柏各等分功能主治:清营化瘀。治营分有热,吐血、衄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元胡索散
概述:元胡索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七方之元胡索散主治血结胸,胸腹痛连腹胁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则搐搦者。《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元胡索散:处方:元胡(盐炒)干蝎等分功能主治:《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元胡索散主治小肠气痛。
-
新加羌活左经汤
《保命歌括》卷十四:方名:新加羌活左经汤组成:羌活、防风、当归、川芎、白术、干姜(炮)、半夏、柴胡、牛膝、木瓜、防己、桂心各等分。四气流注足厥阴经,手足拘挛,半身不遂,痰涎吐沫,转筋,腰膝痛,大小便难。用法用量:每服5钱,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加减:吐涎沫,加吴萸(炒);大便秘,加桃仁泥、当归;
-
梅花汤
处方: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分功能主治:治三消渴利。用法用量:每用30克,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渴则饮,不拘时。摘录:《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三因》卷十:方名:梅花汤组成: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分。
-
开笑散
《仁斋直指》卷二十一:开笑散:处方:白芷细辛(净)良姜荜茇川椒香附蜂房(炒)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风冷齿痛。用法用量:擦牙搐鼻。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直指》卷二十一:组成:白芷、细辛(净)、良姜、荜茇、川椒、香附、蜂房(炒)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
-
滑石石膏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滑石石膏散:处方:滑石石膏各等分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功能主治:治女劳疸,日晡所发热恶寒,小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者。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补。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大麦粥饮调下,1日3-4次。附注:滑石散(《普济方》卷一九六)。
-
二宝丹
《药奁启秘》:二宝丹:处方:升药熟石膏各等分制法:研极细末。功能主治: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中溃烂腐臭者。鼻病,加辛夷。摘录:《仙拈集》卷四《中医外科学讲义》:别名:八二丹组成:煅石膏8两,升丹2两。用法用量: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中。附注:八二丹(《外伤科学》)。
-
舌化丹
概述:舌化丹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辰砂血竭硼砂乳香(去油)没药(去油)雄黄蟾酥(人乳浸化)轻粉冰片麝香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用人乳捣和为丸,小麦大。功能主治:主治疗疮,无名肿毒。用法用量:每服三丸,噙化,出汗自消,如无汗再饮热酒催之。
-
护膜散
《医宗金鉴》卷六十七:护膜散:处方:白蜡白及各等分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化毒散结,生肌护膜。治痈疽生于胁肋、腰腹空软之处,不论将溃已溃,有透膜之变者。主治:渊疽,及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当在将溃未溃之际者。用法用量:轻剂1钱,中剂2钱,大剂3钱,黄酒调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槟黄丸
《顾松园医镜》:槟黄丸:处方:槟榔(用鸡心者良)雄黄制绿矾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饭糊为丸,如米大。功能主治:主胃脘心腹因虫作痛,痛无休止,面生白斑或吐清水。摘录:《顾松园医镜》《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方名:槟黄丸组成:鸡心槟榔、雄黄、制绿矾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饭为丸,如米大。
-
蜂姜丸
处方:便香附白僵蚕(炒)海蛤粉栝楼仁蜂房杏仁神曲各等分制法:上为末,以姜汁、竹沥入蜜和丸,如樱桃大。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五引《丹溪心法》《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五引《丹溪心法》:方名:蜂姜丸组成:香附、白僵蚕(炒)、海蛤粉、瓜蒌仁、蜂房、杏仁、神曲各等分。
-
温风散
处方:当归川芎细辛白芷荜茇藁本蜂房(炒)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粗末。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直指》卷二十一:方名:温风散别名:温风汤组成:当归、川芎、细辛、白芷、荜茇、露蜂房(炒)、藁本各等分。《医学集成》卷二:方名:温风散组成:当归、川芎、白芷、藁本、羌活、麻黄、附子、细辛、荜茇。
-
龙莲芡实丸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龙莲芡实丸:处方:龙骨莲须芡实乌梅肉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米饮下。摘录:《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组成:龙骨、莲须、芡实、乌梅肉各等分。主治:精气虚,滑遗不禁。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山药为丸,如小豆大。
-
参苏饮子
《普济方》卷三九五:参苏饮子: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苏叶干木瓜香薷叶厚朴(去皮,姜制)半夏曲白扁豆(炒)陈橘红各等分制法:上药锉散。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主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益血丹
处方:当归(酒浸,焙)熟地黄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弹子大。功能主治:养血润肠。治平素血虚,大便燥结。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三引海藏《元戎》:方名:益血丹组成:当归(酒浸,焙)、熟地黄各等分。主治:久虚亡血,大便燥。用法用量:细嚼,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枳实芍药散
处方:枳实(烧令黑,勿大过)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二味,杵为散。功能主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1日3次,以麦粥送下。各家论述:《金匮要略本义》:产妇血流不快,积于腹中作痛,心烦胁满不得卧,此为实邪。加以芍药走血分,而血癥可散矣;以麦粥下之者,即大麦粥取其滑润宜血,且有益胃气也。
-
夜明丸
处方:夜明沙木贼防风田螺壳青木香细辛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煮烂猪肝,同药末研令极匀,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雀目青盲。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或酒下。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七《准绳 类方》卷七:方名:夜明丸组成:夜明砂、木贼、防风、田螺壳、青木香、细辛各等分。
-
小甘露饮
概述:小甘露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小甘露饮主治脾劳实热,身体面目悉黄,舌干,咽喉肿痛。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济生》卷一方之小甘露饮:方名:小甘露饮组成:黄芩、升麻、茵陈、栀子仁、桔梗(去芦,锉,炒)、生地黄(洗)、石斛(去根)、甘草(炙)各等分。
-
辟温粉
《外台秘要》卷四引《肘后方》:辟温粉:处方: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制法:上五味,捣筛为散。功能主治:主温疫,转相染著者。若欲多时,加药增粉用之。摘录:《外台秘要》卷四引《肘后方》《外台》卷四引《肘后》:方名:辟温粉组成: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散,和米粉。
-
沉香半夏汤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资生》:沉香半夏汤:处方:附子(炮)1只沉香(与附子等分)人参15克半夏(制)6克南星(炮)3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主中风痰盛,堵塞气管,影响呼吸者。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功效:去痰醒脾,和气益心。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乌爹泥
乌爹泥释名亦名孩儿茶、乌垒泥。气味苦、平、无毒。主治1、鼻渊(鼻孔里常流清涕)。2、牙疳口疮。又法:用乌爹泥、雄黄、贝母等分,研末,米泔洗净患处后涂搽。3、下疳阴疮。4、痔疮肿痛。用乌爹泥二分、熊胆五分、片脑一分,共研为末,调人乳搽肛上。附方此外,乌爹泥还有化痰生津、生肌定痛、止血收湿等作用。
-
代灸涂脐膏
概述:代灸涂脐膏为一种敷贴穴位的膏药,以代替艾灸。可用于虚劳、脐痛等症。《卫生宝鉴》:“代灸涂脐膏:附子、马蔺子、蛇床子、肉桂、吴茱萸各等分,右六味细末。用面一匙、药一匙,或各半匙,生姜汁和,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晓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壮。主治:厥阴经证,烦满囊缩。
-
蚌霜散
《医学人门》卷八:蚌霜散:处方:蚌粉百草霜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伤损大吐血,或因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过多,并血妄行,口鼻俱出,但声未失者;6克,用糯米饮调服;摘录:《医学人门》卷八《医学入门》卷八:方名:蚌霜散组成:蚌粉、百草霜各等分。如鼻衄、舌衄及灸疮出血,干掺。制备方法:上为末。
-
旱莲车前汁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旱莲车前汁:处方:旱莲草车前子各等分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小便下血。用法用量:将二味捣自然汁,每日空腹时服200毫升。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从众录》卷三补。摘录:《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从众录》卷二:组成:旱莲草、车前子各等分。
-
百草霜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百草霜散:处方:百草霜食盐各等分功能主治:治舌忽肿硬,心胸闷塞。摘录:《普济方》卷二○○引《海上名方》《朱氏集验方》卷十:组成:细面(微炒)、百草霜。《圣惠》卷八十:组成:百草霜1两,生姜2两(去皮,炒令干),姜黄半两。主治:产后血晕闷绝,如见鬼神,须臾欲绝。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商陆赤小豆汤
处方:赤小豆商陆各等分制法:上锉为散。功能主治:治妊娠手脚肿满挛急。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服。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三因》卷十七:方名:商陆赤小豆汤别名:赤小豆汤组成:赤小豆、商陆干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1碗,煎至7分盏,取清汁服。制备方法:上锉散。
-
菊叶汤
《宜明论方》卷三:菊叶汤:别名:菊花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处方:菊花(去梗)羌活独活旋复花牛蒡子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外感风邪,头目昏眩,呕吐,面目浮肿。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制备方法:上为末。
-
六味清凉汤
《会约医镜》卷七:六味清凉汤:处方:黄芩黄柏大黄(酒炒)栀子(炒)胆草泽泻各等分功能主治:治体旺,脉洪而滑,二便闭涩,口渴喜冷,热甚腰痛者。用法用量:水煎,热服。摘录:《会约医镜》卷七《会约》卷七:组成:黄芩、黄柏、大黄(酒炒)、栀子(炒)、胆草、泽泻各等分。
-
猎虫丸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猎虫丸:处方:芜荑雷丸桃仁干漆(炒烟尽)雄黄(微炒)铴灰皂角(烧烟尽)槟榔使君子各等分轻粉减半细榧肉加倍制法: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虫积胀痛黄瘦。6克,滚白汤下,陆续服之。虫积坚固者,加巴豆霜与轻粉同量。主治:诸虫积,胀痛,黄瘦。
-
羌活桃仁汤
处方:羌活桃仁红花牛膝玄胡大黄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坠堕闪挫,气血凝滞,腰部刺痛。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葱1根,煎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四引吕氏《经验良方》《观聚方要补》卷四引《吕氏经验方》:方名:羌活桃仁汤组成:羌活、桃仁、红花、牛膝、玄胡索、大黄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