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证指南医案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七香饼
《临证指南医案》卷十:组成:香附1两2钱,丁香皮1两2钱,甘松8钱,益智仁6钱,砂仁2钱,蓬术2钱,广皮2钱。主治:穉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湿,着于脾胃,令人泄泻。附注:《温热经纬》引本方用法:上为末,神曲糊调匀,捏成饼子,每重一二钱,干之。用时杵碎,水煎服。
-
桑叶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方名:桑叶汤组成:桑叶、丹皮、夏枯草、黑山栀、川贝、苡仁。主治:阳升不交于阴,目珠赤痛,竟夕无寐。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煎至1大盏,去滓,温温分为3服,如人行2-3里再服。制备方法:上细锉。
-
通补温络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七,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通补温络汤组成:黄耆4两,茯苓3两,生白术3两,炙草、淡苁蓉2两,当归3两,牛膝2两,仙灵脾2两,虎骨胶、金毛狗脊12两(无灰酒浸半日,蒸熬膏)。功效:温养通补。主治:痹痛止而行走痿弱无力。制备方法:胶、膏为丸。
-
尤建良
学医时间:1980年从医时间:198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曹颖甫、张锡纯、祝味菊、施今墨、朱良春、岳美中、徐景藩、钱伯文。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治癌中西医结合,注重实践,提高疗效。
-
张志坚
张志坚,1930年3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46年从医时间:195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从医格言:习业不停,处事公道,服务精至,方可称之为合格的医生。
-
龚丽娟
龚丽娟,1930年10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45年从医时间:1956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程钟龄、李时珍、王清任、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
-
周本善
周本善,1928年4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学医时间:1943年2月从医时间:1948年2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李时珍、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
-
金实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金实主编、副主编《病毒性肝炎中医证治》、《肺脏病学》、《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医内科学》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了生津颗粒、狼疮净等新药。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孟景春
孟景春,1922年7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学医时间:1940年从医时间:194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丁甘仁、张锡纯等。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既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也要有精益求精的技能。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
殷末周初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大概由寒邪导致的疾病和寒证多发,相应的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应用较多,用量也大。学术流派因素:张仲景学术、金元四大家学术、温病四大家学术,以及唐容川血证论、当代的火神派学术,这些学术都有大量的传承人,它们对临床医家的处方药量都会产生影响。
-
八脉隶乎肝肾
八脉隶乎肝肾指主要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的论点。这种论点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出自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
上燥治气
上燥治气为叶桂治疗上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秋燥外袭,伤人肺气,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或痰中带血。宜辛凉润肺,或结合清气,用桑叶、杏仁、玉竹、沙参、梨皮、香豉等药,侧重气分治疗。
-
西瓜翠衣
概述:西瓜翠衣为中药名,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即《本草纲目》记载的西瓜皮的别名。别名:西瓜翠衣,西瓜翠。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胃、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暑,利尿。1.治暑热烦渴,高血压病,肾炎浮肿,膀胱炎,小便不利,糖尿病,咽燥肿痛。烧存性研末,敷患处。药理作用:有利尿、降血压作用。
-
噤黄
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髓疸
《外台秘要》卷四:“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九疸之一。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临证指南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五色黄
如脾移热于肾,则其人身热发黑黄,唇黑眼黄,舌下脉黑等。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心疸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心中虚热所致之皮肤尽黄而两目独白:《辨证奇闻》:“心疸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上脱
上脱为病证名,脱证之一。脱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临证指南医案·脱》徐灵胎评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
-
肉疸
注解:肉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脑黄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热邪在骨髓,而脑为髓海,故热气从骨髓流入于脑,则身体发黄,头脑痛,眉疼,名为脑黄候。”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华岫云
华岫云(?1753)为清代医家。师从叶天士,素乃留心录其医案,累计盈万,分门辑成《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并加分析论述。1752年又将续补医案、温热论与平生所集各种经验奇方付刊,未成即逝。后由岳廷璋续完。名《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尚编有《古今医学汇通》行世。
-
肝为刚脏
“刚”为刚强、暴急之意。肝为刚脏是指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见《临证指南医案·郁》。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强,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故称之。
-
肝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肝体阴用阳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
干黄
《此事难知》:“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瘀热在里,宜下。”《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风木之脏
风木之脏为人体器官名。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故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临床上肝阳易上亢化风,表现为震颤、动摇、抽搐、眩晕等类似于自然界风吹木动的病候,故内风证每与肝的病变有关。
-
白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露姜饮
《明医杂着》(薛己注)卷二:露姜饮:处方:人参1克生姜0.6克功能主治:治久疟,气血俱虚者。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卷十补。功能主治: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各家论述:《成方便读》:此亦脾阳不足,疟邪留恋,邪少虚多之证。
-
肝胃汤
处方:嫩黄耆3钱,当归1钱半,白芍1钱半,茯神3钱,煨姜1钱,南枣1枚。功能主治:调补肝胃。主右目多泪,眦胀,心嘈杂,阳明空虚,肝阳上扰使然。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川断
概述:川断为中药名,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别名:川断、山萝卜来源及产地: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asperoidesC.Y.chengetT.M.Ai的根。性味归经:苦、辛、甘,微温。入肝、肾经。1.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足软乏力,遗精,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当药苷、马钱子苷、木通皂苷等。体外试验,对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
川石斛
别名:林兰、千年润、黄草、金石斛、霍石斛、川石斛。来源及产地: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nobileLindl.或黄草石斛D.chrysanthumWall.、铁皮石斛D.candidumWall.exLindl.等的茎。功能主治:滋阴养胃,清热生津。治热病津伤,虚火上炎,口干燥渴,阴虚胃痛,呕吐、呃逆,自汗,病后虚热,阴伤目暗,肾虚腰脚软弱。
-
行黄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厌黄
厌黄为病证名。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胀
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故胀病种类颇多。按脏腑分,有肝胀、心胀、脾胀、肺胀、肾胀、胆胀、小肠胀、胃胀、大肠胀、膀胱胀、三焦胀等;按邪正盛衰分,有虚胀、实胀等;按病因分,有寒胀、热胀、食胀、气胀、蛊胀、酒胀、血胀等。如头胀、胁胀、腹胀之类。
-
脱
病情突变,阴阳相离,生命垂危的证候。《临证指南医案·脱》徐灵胎评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如中风病脱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甚或直视、肉脱、面赤如妆等。参见中风脱证条。
-
水黄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肾疸
《辨证奇闻》:“肾疸之症,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人亦以为黄疸也,谁知是肾寒之故乎。”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舌疸
注解:舌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癖黄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内伤中风证
内伤中风证为病证名,指类中风。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类证治裁·中风》:“迄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
-
老人腰痛
老人腰痛为病证名。见《医宗必读·腰痛》。《临证指南医案·腰腿足痛》龚商年按:“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也可选用二至丸、右归丸等方,或外用摩腰膏热摩腰部。
-
黄瘅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化源
概述:化源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为生化之源·化源:化源指五脏为生化之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
-
膏疸
注解:膏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风黄疸
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差
差㈠音钗(chài)。南楚病愈者谓之差。”《千金要方》:“皆须备诸火灸,乃得永差耳。”《素问·风论》:“肺风…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脉经》:“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临证指南医案》:“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学。”《素问·至真要大论》:“春夏秋冬,各差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