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地黄丸
《活幼心书》卷下:补肾地黄丸:处方:干山药(去黑皮)山茱萸(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用)熟干地黄(酒洗,焙干)各15克鹿茸(蜜或酒涂,炒)川牛膝(酒洗,焙)各12克牡丹根皮(净洗)白茯苓(去皮)各9克泽泻(去粗皮)6克制法:上药锉焙为末,炼蜜为丸,如麻仁大。功效:降心火,益肾水,除骨蒸,壮筋骨,明眼目。
-
五软
概述:五软:1.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头为诸阳之会。病因病机:小儿先天胎禀不足,肾之阳虚髓弱,后天营养不良,脾之清阳不升,故头软不能抬举。治疗:治宜温肾补脾,益气升阳。先用补肾地黄丸滋补肝肾,继用扶元散调补脾胃。
-
金锁秘精丹
处方:莲肉(去心)4两,芡实(去壳)4两,真桑螵蛸(炙)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下元虚损,酒色放恣而遗精者,如瓶之破损而渗漏水出也。用法用量:宜用此方以塞其流,兼用补肾地黄丸以固其源。夜则侧卧,伸下一足,屈上足,以挽上足之膝,一手掩其脐,一手握固攀起其茎,勿挨肉,甚妙。
-
奶哮
见《幼幼集成》。小儿齁喘之发于乳哺期者。其症气喘促而连续,不能以息,久延不已。多因伤乳而得。伴有痰涎壅盛,喘息有声。先用山楂、神曲、麦芽煎汤服,以消乳食;次用越婢加半夏汤,以定其喘。奶哮遇气候寒暄不时,则发作连绵不已,但可自行缓解。于未发时,可预防之,宜服补肾地黄丸加五味子、破故纸。
-
颈细
颈细证名。见《幼科发挥》。小儿颈细,多伴有头倾而无力。多由胎元不足,精血亏虚所致。治宜填精益髓,用补肾地黄丸(方见头软条)。
-
小儿肾病证治
小儿肾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命门在肾之间,为元气聚会之处,儿之强弱寿天,尤系于斯。”肾主骨,肾虚者,骨髓不满,儿必畏寒,多为五软之病,宜补肾地黄丸。肾冷则小便下如米泔,宜崔氏八味丸。肾热则大小便不通。《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小儿诸淋者,肾与膀胱热也。”宜八正散、石苇散之类。
-
扶元散
《医宗金鉴》卷五十五:扶元散:处方: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耆(蜜炙)山药(炒)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石菖蒲功能主治:益气补血。治小儿禀受不足,气血不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致见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等五软者。备注:原书云:治小儿五软,宜补气为主,先以补肾地黄丸补其先天精气;
-
手足软
手足软为病证名。五软之一。四肢为脾所主。小儿胎禀不足,乳食失调,以致肝肾脾胃虚弱,故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治以补益为主。先用补肾地黄丸滋补肝肾,继用扶元散调补脾胃。
-
头软
头软为病证名。五软之一。又名头项软。头为诸阳之会。小儿先天胎禀不足,肾之阳虚髓弱,后天营养不良,脾之清阳不升,故头软不能抬举。治宜温肾补脾,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兼服补肾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