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疹型药疹
发疹型药疹为药物性皮炎的一种,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则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预后不良。
-
发疹性药疹
发疹性药疹为药物性皮炎的一种,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则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预后不良。
-
肿瘤热疗治疗温度和时间选择正确率
肿瘤热疗治疗温度和时间选择正确率的定义:肿瘤热疗治疗温度和时间选择正确率是指肿瘤深部热疗或全身热疗温度和时间选择正确的例数占同期肿瘤深部热疗或全身热疗技术总例数的比例。治疗温度应达到39℃以上(直肠或食道温度),维持2h或全身麻醉下治疗温度达到41.0℃-41.8℃,维持治疗温度1-2h。
-
三百六十五会
三百六十五会是指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地方。三百六十五为全身穴位的约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参见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节指全身365个穴位。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
化脓性眼球筋膜炎
概述:多由全身传染病迁徒而来,或继发于全眼球炎、外伤或眼肌手术感染等。多为单眼化脓性炎症。症状与眶蜂窝组织炎相似,但较之为轻,一般不出现全身症状。处理可参照眶蜂窝组织炎。
-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诊断工具,对身体进行系统检查的方法。基本检查法为望诊、触诊、叩诊、听诊。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被检者全身或局部的情况;叩诊则是通过手指叩击身体某些部位产生音响;通过这些检查可发现全身的或局部的异常或病态现象,结合症状及有关的疾病知识和医学理论,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
百骸
百骸是全身骨骼的统称。百骸,统指全身骨骼。骸,骨骼。骸,骨骼的泛称。《医门法律》卷一:“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之居耳。”《庄子·消遥游》:“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
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是指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并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到全身的振动。
-
隧穴
隧穴泛指全身经穴。隧,指经隧;穴,指腧穴。出《十四经发挥》。
-
接触反应
接触反应(exposurereaction)是指接触较高浓度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短暂的或一过性的全身或局部的临床表现,但尚未达到诊断为急性职业中毒的程度。
-
正静定
正静定为养生术语。指调节精神思维活动,要端正神形,安静意识活动,稳定全身各部。《管子·内业》:“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秽,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
望色
望色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色泽,重点在于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以此来诊察疾病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蜡疗法
蜡疗法为治法。指用蜡的温热、机械和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蜡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马头蛇尾瓦楞身
马头蛇尾瓦楞身是指海马头似马头,全身有似瓦楞子的节纹,尾部渐细向内卷曲似蛇尾的特征。
-
竹罐
竹罐(bamboojar)为用竹制成的拔罐用具。其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破碎,可用于全身各部拔多种罐法,尤其多用于水煮罐法。但其罐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反应,不宜用作刺血拔罐等。
-
肾水·膀胱停水证
肾水·膀胱停水证(kidneyedemawithsyndromeofwaterretentioninbladder)是指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以头面或全身水肿,烦渴饮水,水入即吐,脐下悸动,小便不利,或兼身热,恶寒,苔白,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肾水证候。
-
肾水·下焦湿热证
肾水·下焦湿热证(kidneyedema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owerjiao)是指下焦湿热,气化不利,以头面与双足浮肿,甚至全身浮肿,纳呆,五心烦热,身热不扬,小便赤涩,尿色黄浊,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肾水证候。
-
带下病诊法
带下病诊法(diagnosticsforwoman'sdisease)是指通过四诊,了解带下量、色、质及气味的变化,结合局部及全身症状,以审察妇科病证的诊断方法。
-
产后病诊法
产后病诊法(diagnosticsforpostpartumdisease)是指通过四诊,了解产妇产后恶露量、色、质、气味的变化,腹痛及乳汁分泌情况,结合全身症状,审察产后病证的诊断方法。
-
陶罐
陶罐(potterycup)为用陶制成的拔罐用具。其罐吸拔力强,易于高温消毒,适用于全身各部。但体较重、易于破碎,且不透明,目前已不常用。
-
三百六十五穴
三百六十五穴是指全身经穴的约数。出《素问·气穴论》。
-
大络
大络属络脉。大络指全身最大的络脉。包括十五络和“胃之大络”。《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吴蓖注:“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者是也。”
-
考正穴名
《考正穴名》为书名。清·王蓥辑校。本书对全身78个重点腧穴进行考证。并于书后附“考穴取寸法”。
-
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生理学术语。指脾的功能特点。是与胃气主降相对而言。指脾气能将饮食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参脾主升清条。
-
口腔粘膜病
概述:口腔粘膜病是指除肿瘤以外,发生在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的疾病。口腔粘膜病病种较多,患病率较低,病损多种多样,病因复杂,有些病与全身因素关系密切,在诊治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
-
瘟疫黄喉
瘟疫黄喉病名。系指初起微有寒热、咽痛头疼,喉间略有阻碍或现黄条、黄块的病证。系疫喉的一种类型。治宜结合全身情况选方用药。
-
口腔贴片
口腔贴片是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
风气不调
风气不调为病机。风气,特指肝气而言,因肝为风木之脏,故称风气不调。指肝气失却正常的疏泄条达。《备急千金要方》:“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
-
毒虫螫伤
毒虫螫伤(insectbite)为病名。是指毒虫螫伤所致的皮肤疾病。因被毒虫螫咬,而出现伤处红肿疼痛麻木,或可伴有寒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到全身症状。
-
月经病诊法
月经病诊法(menopathydiagnostics)是指通过四诊了解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并结合全身症状,以辨其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
-
痰毒·余毒凝滞证
定义:痰毒·余毒凝滞证(phlegmatictoxinwithpatternofremnanttoxincoagulationandstagnation)是指余毒凝滞,以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为常见症的痰毒证候。关于痰毒:痰毒(phlegmatictoxin)是指发于颈、腋、胯腹部淋巴结的痈。
-
五冷恶候
五冷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手冷、足冷、气冷、唇冷、面冷。为小儿全身阳气衰竭的危象。
-
身热
身热证名。全身发热的症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阳气虚衰亦可见身热。《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详发热条。
-
飞蝇散乱
飞蝇散乱为证名,出自《银海精微》。亦作蝇影飞越。指眼外观正常,自视眼前有黑影如蚊蝇飞舞缭乱的病证。云雾移睛证,能近怯远症等病可出现此证。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
-
丹瘤
丹瘤为病名。儿童之皮肤感染或血管瘤。《儒门事亲》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全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瓷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
大楗骨
大楗骨为人体结构名,又名髀骨,俗称大腿骨,即股骨。股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膑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支撑全身体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
-
遍身丹毒
遍身丹毒病名。丹毒之游走全身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游丹。证治参见该条。
-
百脉
百脉指统指全身之经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
出鳃血管
出鳃血管是将在鳃部获得O2的动脉血,从鳃部输送到心脏或全身的血管。在解剖学上相当于鳃静脉(bran-chialvein)。
-
中药灌肠剂
中药灌肠剂系将中药或成方制剂制成能直接灌入或滴入直肠而起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液体制剂。
-
人中针
人中针为针刺方法之一,指针刺人中沟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各类脑病、疼痛性疾患。
-
口针
口针为针灸治疗方法之一。是指针刺口腔黏膜上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疼痛性疾患、痿证,尤其治疗面神经麻痹等疗效较好。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定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意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指标可以反映医院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情况。
-
全体百穴歌
《全体百穴歌》为书名。明-陈会编。书将全身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概括为歌诀。简明实用,便于诵记。
-
阳日注腑,阴日注脏
“阳日注腑,阴日注脏”为子午流注用语。每日气血均不断环流于全身,但阳日为六腑阳经引气先行,故称阳日注腑;阴日为五脏阴经引血先行,故称阴日注脏。
-
针灸临床实用歌诀手册
《针灸临床实用歌诀手册》为书名。苏北人民医院附设针灸训练班编。196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全身腧穴及常见病症选穴施治。
-
针剌疼痛
针剌疼痛指因针刺操作而引起的腧穴局部或全身疼痛。
-
背俞针
背俞针为针灸治疗方法。是指针刺背部俞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适应证广泛,尤其对内脏病疗效较好。
-
吊救装备
吊救装备(retrievalsystem)是指为抢救受害人员所采用的绳索、胸部或全身的套具、腕套、升降设施等。
-
血主濡之
血主濡之是对血液功能的概括。《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濡,滋养。指血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