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
概述:决:1.开泄;《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阴阳类论》:“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
决明煎
别名:决明膏处方:马蹄决明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半,芦荟1两,秦皮(捣碎)1两,黄柏(去粗皮)1两,马珂(研)1两,乌贼鱼骨(研)1两,紫贝(烧熟,碎)1两,波斯盐绿3分(细研),鲤鱼胆4枚。功能主治:远年翳障。用法用量:决明膏(《圣济总录》卷一○五)。
-
山野扁豆
拼音名:ShānYěBiǎnD u别名:江芒决明、关门草、山梅豆、山扁豆来源:豆科决明属植物豆茶决明Cassianomame(Sieb.)Kitag.,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晒干,切碎。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健脾利湿,止咳化痰。用于慢性肾炎,咳嗽痰多,慢性便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渎
《灵枢·邪客》:“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又比璧三焦为体液气化之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营卫生会》:“下焦如渎。”张景岳注:“渎者,水所注泄。”②皮肉消瘦软弱。《灵枢·根经》:“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
外包
外包主要是指多细胞动物于胚胎发育早期,胚胎表面某一部分的扩展,进而覆盖于胚表其他部分的过程。尤其在原肠形成的内胚层的内陷形式与由外胚层的被动包围形式相区别时,而称后者为外包。然而这两种形式决不像最初所想像那样两者相互排挤,而是在同一胚胎同时平行发生(如同W.Vogt所阐明的两栖类原肠的形成)。
-
地点定向
地点定向是检查患者定向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指患者对地点的认知判断能力。地点定向主要决取于知觉。
-
夹风伤寒
夹风伤寒为病证名。《活幼心书·决证诗赋》:“孩子伤寒又夹风,目多眵泪脸腮红。太阳冷汗微生喘,口水如涎滴满胸。”治宜香苏饮加桂枝,疏风散寒。
-
朱丹山
朱丹山为清代医家。字载阳。仙居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儿科麻症,撰有《麻症集成》(后由王月波参订),采集各家之说,并主张麻症无需切脉,只需察形观色,随症应变,即可决其顺逆吉凶。
-
五决
五决为诊断术语。决,判断。临床要结合五脏脉象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
周魁
周魁清代医家。字杓元(一作芍园),号澹然子。江苏江宁人。精痘科,虽点粒未发,亦能预决其轻重、生死吉凶,活人甚众。温病宗《广温疫论》,并采诸家所论,探讨瘟疫病原及温症之辨析,著成《温证指归》四卷(1799年)。
-
目锐眦
目锐眦为人体部位名。目锐眦亦称目外眦。外眦又称锐眦、目锐眦、小眦。指外眼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
面色苍黑
面色苍黑证名。面黑枯暗如尘。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提示病情危重。《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类经·脉色类》:“重漆之色,光彩而润,地之苍黑、枯暗如尘,此水色之善恶也。”参见面部黧黑条。
-
水皂角子
出处:四川拼音名:ShuǐZ oJiǎoZǐ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茶决明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皂角条。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疾,夜盲,目翳。(四川)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炖猪肝服。摘录:《*辞典》
-
蝉退饮
处方:蝉退、当归、防风、赤芍、茯苓、石决、蛇蜕、川芎、羌活、白蒺藜、苍术、甘草。功能主治:目有旋螺突出。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麻疹集成》卷四
-
消毒拔翳汤
《麻症集成》卷四:方名:消毒拔翳汤组成:川芎、归尾、白菊、黑栀、防风、生地、赤芍、决明、木贼、薄荷、甘草。主治:麻症目有赤筋。
-
腺嘌呤酶
腺嘌呤酶adenase亦称腺嘌呤脱氨酶.是催化腺嘌呤水解脱氨生成决黄嘌呤和氨反应的酶,EC3.5.4.2.在动物组织中的分布很不规则,在牛的肌肉、乳、血液,蝲蛄的肝胰脏等中均能找到,但在人体中未曾发现,一般仅显示极弱的活性。在细菌和酵母中也含有一种腺嘌呤酶。
-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有明确的认识,能否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自觉确定的目的。2.果断性。能否坚持预定的目的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与障碍,不怕挫折与失败,不达目的不罢休。4.自制力。
-
砭射
砭射为砭刺络脉出血之谓。《医门法律》:“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
-
内经知要浅解
《内经知要浅解》为医经类著作,秦伯未(之济)撰。秦氏邃于《内经》,学验俱丰。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颇得“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之趣。此书首先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其语译,信达而雅;于“体会”、“应用”两项着力尤雄。撷取前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不乏独到之论。
-
朱载阳
朱载阳即朱丹山。朱丹山为清代医家。字载阳。仙居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儿科麻症,撰有《麻症集成》(后由王月波参订),采集各家之说,并主张麻症无需切脉,只需察形观色,随症应变,即可决其顺逆吉凶。
-
决气
《决气》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决,分的意思;气,这里指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物质而言。此名虽为六,而总由一气所化,即本于先天真元之气,而生于后天水谷之气,是一气而辨为六名,故名决气。本篇主要论述六气的来源、性质及其作用,以及在不足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
毓麟良方
《毓麟良方》是清代佚名编写的一本妇科类中医文献,约成书于清末。本书载录有关内功决窍、调息、房中补益等内容,广集治疗性功能障碍及不孕证的验方,以男性不育症内容为多,并附有美容药方。现存清抄本,藏于浙江省中医研究院。
-
卫侣瑗
卫侣瑗清代医生。字友玉。山西曲沃人。颇精于脉理,常以脉决人生死。为人谦逊,著有《家传纂要针灸全书》。
-
油捻子
见《卫济宝书》卷上。东轩居士在论述痈疽脓已成应当切开引流时指出:“当决之,决而以油捻子塞之,良久乃去,可以尽毒。”即于纸条或帛条上涂以油类,在脓肿切开后,纳入刀口内,用以作引脓外出者,相当现代外科所用之凡士林纱条。详见捻子条。
-
郑克
郑克宋代人。撰《折狱龟鉴》(一作《决狱龟鉴》)二十卷(今本析为八卷)。谓五代和凝《疑狱集》等尚未详尽,遂采撷诸书中有关断狱文献补编而成,多为法医知识。
-
诊籍
诊籍是古代记载病人诊疗情况的记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可知西汉时已有诊籍记载。后世演变为病历医案。诊籍也特指西汉时期淳于意诊病时,对患者病情、医者诊疗过程的记录。
-
毛嘉赞
毛嘉赞清代医生。山西夏县人。精于医,于脉理更有研究,能预决病之吉凶云。
-
金篦
金篦为针具名。是一种专供拨治白内障使用的治疗器具。金篦为眼科手术器械名称。系治疗白内障最早的手术器械。《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治疗圆翳内障方法中指出:“宜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日。”
-
坏都
坏都毁坏的堤坝。形容病势汹涌迅猛,如堤坝崩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
丁杞
丁杞明代医生。号称松子。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出身世医,尤善诊脉,多以脉诊决生死。适逢明正德六年(1511年)福宁州大疫,丁氏施予医药,救活者无数。
-
三才散
《千金珍秘方选》引马南星方:方名:三才散组成:升药底1钱,煅石决5钱,铜绿1钱5分。主治:癣。用法用量:醋调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
-
凉胃散
处方:青黛半两,马牙消半两,大黄(蒸)半两,甘草(炙)1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多汗。用法用量:每服半字,蛤粉水送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引《玉决》
-
下焦如渎
渎,小沟渠。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下焦是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场所,其作用在于决渎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