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科
九科是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十三科
概述:十三科是我国古代官方卫生机构的医学分科的合称。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咽喉科:宋代未独立设咽喉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禁科:禁科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
小方脉
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妇人科
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产科
为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此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医学分为九科时,产科已成为一科,元丰改制后的九科中仍有产科的设置。元代产科中包括妇人杂病,实际上是妇产科。清初十一科中也设妇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后取消。
-
十一科
明代太医院在大部分时期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将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嘉庆以后至清末,医学分科又有九科、八科、七科、五科之变化。
-
五科
五科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名称。清代医学分科变动较大,曾有十一科、九科、八科、七科之分。鸦片战争后,医学事业也遭受一定损失。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医学只分为五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咽喉等。
-
眼科
眼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眼病的医学专科。唐代眼科尚未独立,包括在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始有眼科的设置。元、明、清三代沿袭均设眼科。参见九科、十三科条。
-
口齿科
口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口腔牙齿疾病的医学专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风科
风科为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九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为次于大方脉的科目。宋、元均设有风科。宋元时期,医家特别强调风邪在致病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风科。
-
七科
七科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合称。清初曾分医学为十一科,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和六年(公元1801年)又分别改作九科和八科(见各该条)。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太医院中又取消针灸科,此时只剩七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
-
太医局教授
太医局教授为宋代太医局名。掌管医学教育,由翰林医官以下的中级医官或选择优等学生及技术较好的医生充任。九科之下,每科均设有教授1名。此职最早设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