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解伤寒论
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别名:桂枝龙骨牡蛎汤、桂甘龙骨牡蛎汤处方:桂枝1两(去皮),甘草2两(炙),牡蛎2两(熬),龙骨2两。潜阳,镇惊,补心,摄精。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各家论述:①《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发散经中火邪;患者心悸善惊,稍劳则惕惕而动,并喜手按其胸,时有虚烦,已二年之久。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水结胸证
包括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等。症状及治疗:水邪结于胸胁者。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若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汩汩者,名水结胸,用半夏茯苓汤。”
-
许宗道
许宗道即许宏。许宏(1340~)为明代医家。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幼年学儒,后学医。根据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张仲景的方剂加以注释,编成《金镜内台方议》。在晚年(82岁)时搜集有效验方,编成《湖海奇方》一书。
-
麸炒枳实
麸炒枳实的炮制方法:汉代有去穰炒(《金匮玉函经》)、制炭(《金贵要略方论》)、炙(《注解伤寒论》)等炮制方法。宋代有麸炒(《太平圣惠方》)、面炒(《史载之方》)、醋炒(《校注妇人良方》)等方法。气清香,味苦微酸。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
五绝
概述:五绝为病证名。即心绝、肝绝、脾绝、肺绝、肾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危重证候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亡血
亡血为病机,统指血液的失亡。可见于伤寒误治。《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病人脉微而 者,此为医所病也。参血证有关:血证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
-
行尸
行尸是指喻重病虽能勉强行动,而已见死脉,故称。《难经·十四难》:“(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注解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
心绝
《中藏经·虚劳死证》卷上:“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卷四:“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医宗必读·真中风》:“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
-
阴暑
概述:阴暑:1.因暑而受寒者;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2.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阳不足
概述:阳不足:1.病机;2.脉学名。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
-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
暑病
概述:暑病:1.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2.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是指感受暑邪而发的热病的统称。暑病古称中暍。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筋脉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一说为里热之证。《医宗金鉴》作真热解,“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
-
内虚外实
内虚外实脉学名词。指一种来疾去迟的脉象。为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
内虚
内虚为病证名。指形体瘦弱似病而脉象正常者。《注解伤寒论·平脉法》:“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
内烦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别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处方:附子3枚(炮,去皮,破),白术4两,生姜3两(切),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③《伤寒贯珠集》: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以避虚就实之法也。
-
闭暑
概述:闭暑为病证名。症状及治疗:《医学心悟》卷三:“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
太阳表实证
太阳表实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参见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
-
太阳表虚证
太阳表虚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许宏
许宏(1340~)为明代医家。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幼年学儒,后学医。根据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张仲景的方剂加以注释,编成《金镜内台方议》。系将《伤寒论》方一百一十三首,依汤、散、丸三类分列,议其组方、辨证,于后人颇有启迪。在晚年(82岁)时搜集有效验方,编成《湖海奇方》一书。国内未见行世。
-
心下否痛
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伤寒误下,痰凝气滞,湿阻食积及气虚不运等皆可导致。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
-
心脾中暑证
心脾中暑证为病证名。《证治汇补·暑症章》:“兼恶寒发热而渐厥者,为心脾中暑症。”《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2.暑病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暑病古称中暍。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著作。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寒于内,故令作喘。”
-
少阴四逆证
少阴四逆证为证候名,指邪传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阻而致四肢逆冷之证。《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
少阴病
少阴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一。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脾约
《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脾约的症状及治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秘结证治》:“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大便坚秘,小便频数,谓之脾约。”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
-
内实外虚
指一种脉象。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参见内痛外快:内痛外快为痛证辨证之一法。指内有邪气实而作痛,外则不痛,表示邪实于里。《难经·四十八难》:“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
环口黧黑
环口黧(lí离)黑诊断学名词。黧黑,黑而不润泽。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病人口唇周围出现黧黑,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之候,预后不良。《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
肝绝
《中藏经》卷上:“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唇吻反青,四肢(执^水)习者,此为肝绝也。”成无己注:“(执^水)习者,为振动,若搐搦,手足时时引缩也。”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②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眼合直视者,肝绝也。”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肺绝
证见气喘不休,口张气但出不还,面赤,汗出发润,无寸口脉等。《中藏经》卷上:“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医林绳墨·中风》:“鼾睡自汗者,肺绝也。”《医宗必读·真中风》:“若中风昏倒…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不更衣
不更衣为症状名,指不大便。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注解伤寒论》卷五:“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通为不大便。不更衣,则胃中物不得泄,故为内实。”
-
苦洒汤
别名:鸡子汤、鸡子法、鸡壳苦酒汤、半夏苦酒汤处方:半夏(洗,破如枣核)14枚,鸡子1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功能主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甘以缓之,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③《古方选注》: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摘录:《伤寒论》
-
猪肤
性味:甘,凉。归经:《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伤寒》猪肤汤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白蜜清金而止痛,润燥而除烦,白粉涩滑溏而收泄利也。肺金清凉而司皮毛,猪肤善于清肺,肺气清降,浮火归根,则咽痛与烦满自平也。20公斤的小猪宰杀后去毛,取皮浸泡于1:2000新洁尔灭液中15~
-
内实外虚脉
内实外虚脉为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内虚外实脉
内虚外实脉为脉象。来疾去迟之脉。为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
风寒束表
风寒束表为证候名。参见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
-
成无已
成无已(11世纪)为金代医学家。根据《内经》、《难经》等古医书理论对《伤寒论》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44年(皇统四年)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著作。成氏注解和论述虽不免有自相矛盾和误谬之处,然仍不失为我国注解和阐发伤寒学的先启,对其后伤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成无己
概述:成无己为金代医学家。成氏生性聪颖,博记广闻。其家为世医。学术贡献:成无己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依据《内经》、《难经》医理,对该书进行诠释注解,并著成《注解伤寒论》十卷,此为最早注解该书之医著,对后世颇有影响,广行天下。另有《伤寒明理论》,其内容包括病因病理、分型治法,尤注重于辨证。
-
心下痞
《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
-
仲景全书
汉·张仲景等撰述·《仲景全书》:《仲景全书》为26卷本。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伤寒类证》3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3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1卷,共5种。现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铅印本。
-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为病证名,即太阳腑病。见《伤寒医诀串解》卷一。《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
-
太阳腑病
太阳腑病为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
-
水结胸
包括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等。症状及治疗:水邪结于胸胁者。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若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汩汩者,名水结胸,用半夏茯苓汤。”
-
肾绝
五脏绝候之一。①肾气绝出现的危重脉证。《中脏经》卷上:“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溲便遗失,狂言;《脉经》卷四:“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②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遗尿面黑者,肾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