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是指分布于脏腑的气。不仅指构成脏腑的最基本物质和各脏各腑的生理功能,而且包括脏腑间功能的协调乃至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
声弘
声弘证名。《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系指脏腑之气充盛,声音宏亮而言。与之相反,脏腑之气虚弱则声怯。参见声怯条。
-
五病
五病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张志聪谓“五气所病”,乃是“五脏气逆而为病”,故不能包括五脏气机失调的复杂证名。又:五病当指五脏病,故从“胃为气逆”至“胆为怒”可能是后人注语,误入正文。
-
肉癥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七情伤感嗽
七情伤感嗽为病名,即七情饥饱嗽。因情绪不安,饥饱失常,七情伤动脏腑之气,所导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七情伤感嗽。七情伤感,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气为先。四七汤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参、阿胶、麦冬、枇杷叶。”
-
七情饥饱嗽
七情饥饱嗽为病名,即七情伤感嗽。是指因情绪不安,饥饱失常,伤及脏腑之气而导致咳嗽。《不居集》卷十五:“七情伤感嗽。七情伤感,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气为先。四七汤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参、阿胶、麦冬、枇杷叶。”
-
冷气
《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门》:“冷气者,因寒冷搏于气所为也。”证见呼吸少气,胁肋刺痛,皮肤拘急,恶寒战栗,百节酸疼,咳嗽声嘶,膈脘否塞。方用沉香丸等。参见气病条。
-
调息型功法
调息型功法是在锻炼中侧重于呼吸的一类功法,大体可分为长吸随呼法和长呼随吸法两类。长吸随呼法以吸为主,以呼为辅,先吸后呼,吸气用意识控制,要求深、长、缓、悠,呼气自然,不加意识控制;长呼随吸法则与长吸随呼法正好相反。调息型功法运用腹式呼吸,兴奋五脏六腑,培育脏腑之气,调理脏腑功能。
-
发癥
参见发瘕、癥、七癥:发瘕为病证名。见《医说》卷五。《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狂病·气血瘀滞证
定义:狂病·气血瘀滞证(manicpsychosis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闭阻心神,以躁扰不安,恼怒多言,甚则登高而歌,或妄闻妄见,面色暗滞,胸胁满闷,头痛心悸,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数或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狂病证候。取水沟、神门、大陵、合谷、太冲、血海、膈俞。
-
十二癥
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
募穴
募穴(alarmpoint)为经穴分类名。指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
发瘕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背俞穴:背俞穴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黄帝内经灵枢·背腧》)。
-
气功原理
气功原理指气功所以能够健身、祛病、延年的道理。认为气功态下可以提高机体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的同步化和有序化,使机体因自身调整失控招致的疾病得到纠正。(6)负熵说。又可能与生物等离子体的转荷过程有关。所谓生物序,是指人体内的空间结构序、时间结构序和功能序的总称,练功过程就是提高机体生物序的有序度的过程。
-
气血
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酒瘕
是指饮酒过多所致的聚证。瘕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五经纹
概述:五经纹: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五指掌侧,拇指指节横纹中点1穴,食、中、无名、小指之近侧指节横纹中点4穴。《保赤推拿法·运五经纹法》:“五经纹,即五指第二节下之纹,用大指在儿五经纹往来搓之,治气血不和,肚胀,四肢抽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
血癥
可选用沈氏血癥丸,化癥回生丹、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疗癥病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头痛痧
《痧胀玉衡·头痛痧》:“痧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中于血分,先冷服红花膏子半盏,再用四十三号鼎象方。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水癥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水瘕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瘕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气结聚而成形段,在于心腹之间,抑按作水声,但欲饮而不用食,遍身虚肿是也。”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气鳖
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
-
井灶
井灶为推拿穴位名,即两鼻孔。出明·周于蕃《推孥仙术》。治小儿作寒作热,鼻流清涕,昏迷不醒,急慢惊风等。《厘正按摩要术》卷二:“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
-
部
部①指脉诊的部位。《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②指色部。脏腑之气呈现于面的区域分部。如左颊属肝,颏属心,鼻属脾,右颊属肺,颐属肾等。《素问·举痛论》:“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
瘕
出《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瘕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