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
悲哀痛,伤心。“五志”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
-
悲则气消
悲为九气之一。悲则气消为病机,是指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不伸,气郁化热,耗气伤精的病理变化。肺主气,悲伤过度,使肺气运行不畅,久而气郁化热,热蒸则肺气消耗。《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
露朱丹
别名:露珠丸处方:好朱砂1两(碎)。研细,入牛黄半钱,研和,滴熟蜜珠子,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思虑用心太过,神散不藏,言语不避亲疏,或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悲哭忽忽不乐,神不足则悲。殚虑劳神,火升心悸,震惕不寐,遇事善忘。用法用量:露珠丸(《普济方》卷三七七)。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三
-
五精
五精为生理学名词。指五脏所藏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
血风眼症
血风眼症病证名。古人指悲哭太过,损耗精血,以致眼泪汪汪,血障满眼的证候。见《广勤轩遗稿》。
-
脉舍神
脉舍神生理学名词。神居舍于脉。指心神反映于血脉之中。心藏神,主血脉,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七情说
七情说指中国古代主张人的情感可分七种的学说。在六情说基础上提出,其通行的典型说法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荀子.正名篇》)。礼运》、韩愈《原性》、王阳明《传习录》。《黄帝内经》则指明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与上述提法大同小异,后来中国历代医学著作多持此说。
-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是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种类的通称。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
-
血风眼证
血风眼证为病证名。古人指悲哭太过,损耗精血,以致眼泪汪汪,血障满眼(清·佚名《广勤轩遗稿》)。
-
假性麻痹性痴呆
假性麻痹性痴呆指患者由于遭遇十分强烈的精神创伤或惊吓,引起暂时性的情感抑制,在短期内无内心体验和面部表情。如某女患者突然闻其丈夫车祸身亡后,能机械地去探望其丈夫遗体,但无悲拗的情绪和表情,两眼呆滞,缺乏表情。见于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
-
五并
五并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内虚,为邪气所兼并而出现的精神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
恐
容易恐惧或无故自惧之证。出《素问·调经论》。又称善恐。《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者,心肾肝胃病也。”七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
悲胜怒
悲胜怒五行生克运用于精神疗法之一。即悲可制抑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
-
七情所伤
七情所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而致病。
-
七情中
七情中为病证名。指因七种情志刺激过度,使气机逆乱而发生的类中风证。即喜中、怒中、忧中、思中、悲中、恐中、惊中等。
-
年
年①岁,一年。《灵枢·厥病》:“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②年龄,年纪。《素问·上古天真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蓝玉散
处方:六一散加青黛、薄荷末。功能主治:火邪上炎,肺受金克,欲悲而呃。用法用量:灯心汤调下。摘录:《简明医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