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之七气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之七气汤,其组成为人参、炙甘草、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切片焙干)五两。处方:京三棱蓬莪术青橘皮香附子(去毛)陈桔皮(洗)桔梗藿香叶桂心益智各45克甘草(炙)9克(胡氏《经效方》有沉香15克,无陈橘皮)制法:上药为散。
-
大七气汤
治五积六聚,状如癥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方之大七气汤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别名:大指迷七气汤处方:三棱、莪术、青皮、陈皮、香附、桔梗、藿香叶、桂心、益智仁各一两半,炙甘草三钱。摘录:《医碥》卷六
-
四七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别名: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别名:四七气汤组成:苏叶1钱,半夏1钱,厚朴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枳实1钱,南星1钱,砂仁1钱,神曲1钱,青皮7分,蔻仁6分,槟榔3分,益智仁3分。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
小儿至宝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至宝丹:方名:小儿至宝丹组成:厚朴(姜制)、半夏(制)、陈皮、荆芥穗、砂仁各12g,炒苍术、桔梗、黄连、藿香叶、炒麦芽、天花粉、枳壳(麸炒)、甘草、大黄、木通各9g,木香、朱砂、冰片各6g,山楂15g。发热,薄荷汤送下;七气汤者,莪术一两,益智五钱,陈皮一两,三棱五钱。
-
似中风
似中风为病证名,指浊火闭阻五脏脉络的五官喁斜。《慎斋遗书》卷七:“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气滞则脉滞,脉滞则五官喁。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随其所滞而平之,必兼肝经之药,因风气通于肝,治风先治肝也。”
-
痰淋
痰淋病名。见《医碥·淋》。指痰气郁结、痰湿下注而致之淋证。宜化痰通淋,选用七气汤、青州白丸子、渗湿汤等方;亦可以四苓散、二陈汤合方与治。如因于厚味、食积成痰,流注于下成淋者,宜尿浸山楂、川连、丹皮、海浮石、玄明粉等药煎服。参见淋、痰证条。
-
疏肝解郁
疏肝解郁为治法,和法之一。又称疏肝理气、疏肝。指用具有舒肝理气、行滞解郁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治法。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舌苔薄,脉弦。用柴胡疏肝散、七气汤。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
-
气膈
气膈为病机名。又名膈噎、噎、膈、膈气。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气噎
气噎为病机名。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五噎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
五膈
概述:五膈为病证名。五鬲气为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治用七气汤、四七汤等方。若见脾胃久冷,心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等,可用《太平圣惠方》沉香丸。《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五鬲气候》:“寒鬲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
疏肝
疏肝为和法之一。也称疏肝解郁、疏肝理气。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舌苔薄、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肝俞等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方如柴胡疏肝散、七气汤。
-
气中
概述:气中:1.类中风之一;2.经外奇穴名。又称中气。是指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气逆上行,以突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但口内无痰涎声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1.0~
-
腹满
指腹部痞满或满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
-
大泻泄
大泻泄为病证名,即肾泄。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肾泄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
-
上焦吐
上焦吐为病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上焦吐者,皆从于气。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宜用桔梗汤、木香散、七气汤,或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藿香、桔梗、枇杷叶等。
-
气郁
《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气郁的治疗:治宜行气解郁。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关于六郁:六郁(sixstagnationdiseases)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
-
七情泻
《医学入门·杂病》:“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治宜和中顺气,用藿香正气散、七气汤、古萸连丸等方。气泻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治宜行气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泻要方、排气饮、五膈宽中散、震灵丹等方。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
脾积
又名痞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王肯堂主张用七气汤下红丸子,兼吞痞气丸(见《证治准绳·杂病》)。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积聚与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