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藏
闭藏指生机潜伏闭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
-
肾泄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张氏医通》卷七:“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
大泻泄
大泻泄为病证名,即肾泄。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肾泄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
-
二冬膏
2.《丸散膏丹集成》:二冬禀少阴水精之气。用于肺阴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千家妙方》方之二冬膏:组成:天冬60g,麦冬60g,瓜蒌仁30g,橘红15g,蒸百部30g,天竺黄15g,竹茹15g。用法用量:上药浓煎3次,去滓取汁,以白蜜90g,白糖(或冰糖)90g收膏。
-
枣仁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枣仁汤:处方:枣核仁3克人参6克芍药桂心各3克黄耆甘草茯苓白龙骨牡蛎各6克生姜6克半夏10克泽泻3克制法:上药十二味,哎咀。功能主治:治虚劳,气血两虚,夜梦遗精,茎核微弱,惊惕忪悸,小腹里急。《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枣仁汤组成:枣仁、生地、当归、丹参、人参、茯神、黄连、甘草、竹心。
-
水曰润下
水曰润下为五行术语。出自《尚书·洪范》。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征。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
肾主封藏
肾主封藏是指肾有封固闭藏脏腑精气而不妄泄的功能。
-
四时调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
五更溏泄
五更溏泄为病证名,即五更泄。有肾虚失闭藏之职,五味子丸;亦有食积,香砂枳术丸;寒积理中汤;酒积葛花解酲汤。”《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
-
吴萸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四:组成:吴萸、陈皮、人参、草蔻、升麻、黄耆、姜黄、僵蚕、当归、泽泻、甘草、木香、青皮、半夏、麦芽。功效:外助阳气,内消阴火,闭藏固密。主治:冬三月,噎塞反胃者。
-
生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生育《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未经炮制的《灵枢·寿夭刚柔》:“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指春生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生发《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
伤寒亡阴
动血亡阴者,如《伤寒寻源》:“少阴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奔迫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不急治则亡阴。”亡阴常导致亡阳,治当急救真阴,或益气回阳救阴,或急下存阴。《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
冰
冰㈠(bīng,音兵)①水冻结后形成的固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天寒则裂地凌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㈡(níng,音凝)“凝”的本字。《素问·诊要经终论》:“九月十月,阴气始凝,地气始闭。”
-
侧柏地榆汤
处方:黄耆1钱,侧柏叶1钱,地榆1钱,乌贼骨1钱,白僵蚕1钱,牡蛎(用盐泥固济,火煨透,去泥研)1钱,白芷1钱2分,肉苁蓉(酒浸)1钱2分,蛇床子1钱2分。功能主治:赤白带下,以致不能成孕。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半饥时服。各家论述:主闭藏者肾,若滑脱者,肾气不固也。若白芷行阳明于血海,僵蚕散结气以消痰。
-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寒于内,故令作喘。”
-
曲囊丸
《千金》卷十九:组成:干地黄、蛇床子、薯蓣、牡蛎、天雄、远志、杜仲、鹿茸、五味子、桂心、鹿药草、石斛、车前子、菟丝子、雄鸡肝、肉苁蓉、未连、蚕蛾各等分。今以肾气失职,不能司闭藏之令,则膀胱亦不能秉气化之权,或时频数,或时不禁,故专取鹿茸、鸡肝、菟丝、蛇床以助氲氤之气;地黄、薯蓣济真阴,除假热;
-
井荥
井荥为五输穴名。指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见《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张隐庵注:“夫井,木也,木生于水,故取井木以下阴气,易使其发生而上逆也;荥,火也,故取荥穴以实阳气,乃助其伏藏也。盖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故冬取井荥。”
-
藏化
藏化运气术语。喻寒化。因气寒而万物变化呈收敛闭藏的景象,故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藏化。”
-
战栗
见于外感热病、疟疾、暴受寒冷、饮酒、恐惧等情况。“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张氏医通·寒热门》:“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参见寒栗、振寒、寒战条。
-
固本十补丸
各家论述:熟地重浊味厚,能补阴,且色黄而得土之正气,故走心脾,蒸晒至黑则减寒性,而专温补肝肾;山药甘咸,补脾而入肾,以化源也;肉桂甘辛,补命门之真火,附子之健悍以嘘既槁之阳,和使阴从阳长;五味子酸以敛之,咸以降之,以防辛温之药乘势僭越于上,且可敛肺金而滋水生津液而强阴,专纳气藏原。
-
太阳表实证
太阳表实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参见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
-
阴虚眩晕
病因病机:《杂症会心录·眩运》:“如纵欲无节而伤阴,脱血过多而伤阴,痈脓大溃而伤阴,崩淋产后而伤阴,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伤阴,老年精衰、劳倦日积而伤阴,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伤阴…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症状:症见头目眩晕,五心烦热,面红升火,潮热盗汗,脉细数等。
-
瘴气
瘴气是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夫岭南青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
-
理痰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痰汤:处方:生芡实30克清半夏12克黑脂麻(炒,捣)9克柏子仁(炒,捣)6克生杭芍6克陈皮6克茯苓片6克功能主治: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溃于肺中,喘促咳逆;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陈皮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子仁之滞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