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疳
五疳之一。又名筋疳、风疳。症状:主要症状为面目、爪甲发青,眼涩不能睁开,昏暗雀盲成为疳眼,同时伴有肚大筋青,体瘦,大便色青等。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五疳
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又名惊疳。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肾疳“其候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断生疮,耳焦脑热;下食肠胃,下利黑血。
-
五脏疳
是指以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生疮,面色红,白睛有红丝,口渴心烦,睡喜伏卧,纳呆消瘦,或见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疳证。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又名骨疳、急疳。
-
芦荟丸
功能主治:疳癖,肌肉消瘦,发热潮热,饮食少思,口干作渴,或肝疳食积,口鼻生疮,牙龈蚀烂。为《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黄连猪胆丸之异名:方名:芦荟丸《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名:芦荟丸组成:芦荟5钱,胡黄连1两,当归1两,芍药(炒)1两,龙胆草(酒浸,炒焦)1两,川芎1两,芜荑1两,木香3钱,甘草(炒)3钱。
-
小儿雀目
《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疳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参见肝疳:肝疳为病证名,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风疳
牙病·风疳:风疳为牙病。肛门病·风疳:风疳为肛门病,即湿热下注谷道,致肛门奇痒有虫。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外科病·风疳:风疳为外科病,坐板疮之别名。
-
芦荟肥儿丸
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成方便读》卷四:组成:苍术2两,白术2两,胡黄连2两,陈皮2两,厚朴2两,麦芽(乳炒)2两,谷芽2两,使君子肉2两,砂仁1两,三棱1两,甘草1两,芦荟1两,莪术1两,枳壳1两,槟榔1两,神曲1两5钱,银柴胡1两5钱,茯苓1两5钱,山楂1两5钱,川连1两5钱,木香4两,干蟾5只。
-
目劄
脾虚肝旺证:目劄·脾虚肝旺证(frequentblinking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脾虚肝旺,以双眼眼睑频频眨动,眼干涩,常喜揉拭,白睛微红,干燥无泽,形体消瘦,烦躁喜怒,饮食偏嗜,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常见症的目劄证候。目劄的治疗:胆经风热,欲作肝疳者,用四味肥儿丸加龙胆草。
-
升麻饮子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升麻饮子:处方:山栀子仁防风(去芦头)甘草(炙)大黄连翘升麻各等分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小儿脏腑积热,面赤烦渴,痰实不利,肠胃燥涩。大便不通者,加芒消1.5克。制备方法:上切。《普济方》卷三八○:组成:升麻、木香、柴胡、干姜、麝香各等分。主治:肝疳,揩眼羞明,饮水者。
-
玉合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谭氏殊圣》:组成:寒水石2两,白矾2两,黄丹(3味研匀,入盒子,大火煅过,别研)半两,密陀僧半两,硫黄1分(研)。主治:肝疳腹胀体痿黄,面色如金形渐伤;朝朝曩泻吐还逆,昼夜频添不忍当。用法用量:每服4丸,冷水送下;甘草汤亦得。制备方法:上再研细,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
抑肝扶脾汤
《金鉴》卷五十二:方名:抑肝扶脾汤组成:人参、白术(土炒)、黄连(姜炒)、柴胡(酒炒)、茯苓、青皮(醋炒)、陈皮、白芥子、龙胆草、山楂、神曲(炒)、炙甘草。主治:小儿肝疳,病势稍退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主治:小儿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盲眵泪,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
猪胆黄连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五引《胡氏家传》:方名:猪胆黄连丸组成:胡黄连、雄黄(细研)、夜明砂(细研)各等分,猪胆1个,麝香少许(不入胆煮)。主治:小儿疳瘦,大治肝疳作眼疾,白膜遮睛,诸药不痊者。用法用量:每服10丸,大者加至15丸,米饮吞下。
-
无辜疳
无辜疳为病证名,指疳病头颈生核的病证。《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由小儿嗜肥甘过多,虫因甘动,或饮食不调所致。”其毒侵及脏腑而成疳疾。治宜先挑破其核,挤出粉样物,方用柴胡饮(《医宗金鉴》柴胡、赤芍、黄连、半夏、桔梗、夏枯草、龙胆草、浙贝母、黄芩、甘草)清热,后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消疳。
-
滋肝散
《幼科直言》卷四:方名:滋肝散组成:黄连3分(土炒),白芍8分,陈皮6分,甘草6分,当归6分,白茯苓8分,柴胡5分,山楂肉1钱,白术8分,神曲1钱(炒),丹皮6分。主治:小儿肝疳。多因病后湿热内蒸,肢体虽瘦,而善能哭叫,毛发稀少,饮食频进,或作烦渴,皮肤多黑,多无股肉,或便食虫。兼服蚵蚾芦荟丸。
-
肝疳丸
处方:五灵脂、夜明砂、龙胆草、天麻、干蟾头、全蝎2个,蝉退、川芎、芦荟、黄连、青黛、防风。制法:上为细末,猪胆汁浸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肝疳,肌肉削瘦,目胞赤肿,翳生泪多,白膜遮睛,泻多青色。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薄荷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
育婴丹
《扁鹊心书》:方名:育婴丹组成:上好白蜡1两2钱(入铫顿化,倾入碗内7次),朱砂(飞净)1钱(心疳用之),赤石脂1钱(火煅,脾疳用之),青黛1钱(肝疳用之),寒水石1钱(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肺疳用之),牡蛎1钱(火煅,肾疳用之)。功效:健脾进食。主治:小儿面黄,肚大青筋,作泻,及五疳诸积。
-
疳
又称疳证、疳疾、疳积。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因病理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疳黄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
奶疳
奶疳为病名。出《婴童百问》。脾疳为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积去以后,应调理脾胃,用参苓白术散。
-
胡连丸
《良朋汇集》卷四:胡连丸:处方:柴胡、胡黄连各等分。脑疳,鼻痒及赤烂,黄连汤下;脾虚羸瘦,泻痢,四肢虚肿,青州枣汤下;虫疳及泻无定,生姜汤下;常服,米饮下。摘录:《博济》卷四《万氏女科》卷二:方名:胡连丸组成:条芩4两(沉水者),白术(无油者)2两,莲肉(去心)2两,砂仁(微炒)1两,炙草1两。
-
鸡心丸
处方:槟榔(去脐)3个,赤芍药2钱,龙胆草(去芦)2钱,羌活2钱,独活2钱,川芎2钱,皂荚(烧存性)3钱。制法:上为末,蒸饼为细丸。功能主治:小儿肝疳,面青黄,揉鼻揩眼,咬甲吃水。用法用量:百沸水送下。摘录:《诚书》卷十一
-
脾疳
概述:脾疳(spleengan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腹胀肚大,水谷不消,泄下酸臭,或嗜食异物,面色黄,身热,困倦喜卧,纳呆消瘦,兼见吐泻,或夹有蛔虫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病因病机: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辨证论治: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
-
熊胆天麻丹
《普济方》卷三八二:方名:熊胆天麻丹组成:天麻、羌活、熊胆、蝉壳、使君子(去壳)。主治:风疳羸瘦,摇头揉目,百脉拘急。《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张涣方:方名:熊胆天麻丹别名:熊胆天麻丸组成:真熊胆1两,使君子(去壳)1两,胡黄连1两,天麻1两,羌活1两,蝉壳1两,芦荟半两,干蟾(酥炙黄)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