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疳证
分类: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
-
积滞
积滞·乳食积滞证:积滞·乳食积滞证(indigestionwithsyndromeofmilkandfoodstagnation)是指乳食内积,气机郁结,以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安,纳呆,或呕吐酸腐,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有低热,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为常见症的积滞证候。
-
五脏疳
是指以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生疮,面色红,白睛有红丝,口渴心烦,睡喜伏卧,纳呆消瘦,或见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疳证。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又名骨疳、急疳。
-
疳积
疳积多由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见羸瘦,气阴耗损终成疳证;刺灸法:取四缝、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等穴为主,四缝用三棱针点刺后挤出黄色黏液。取中脘以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以补中气;随证配穴虫积—百虫窝,潮热—三阴交。
-
五疳
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又名惊疳。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肾疳“其候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断生疮,耳焦脑热;下食肠胃,下利黑血。
-
象胆
治目生翳障,疳积,疮肿。外用:点眼或涂疮。附方:治内障目翳:象胆半两,鲤鱼胆七枚,熊胆一分,牛胆半两,石决明(捣研)一两,麝香(研)一钱。(《圣济总录》四胆丸)各家论述:①《纲目》:象胆明目,能去尘膜也,与熊胆同功。今世治疳证、痨瘵传尸多用之,总取其苦寒能杀疳虫、痨虫,兼除脏腑一切热结也。
-
疳气
分类: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
-
通窍活血汤
主治暴盲。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2付,2-3日必全愈;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妇女干血劳或小儿疳证,都因瘀血内停,新血不生所致,必须活血化瘀,推陈致新。
-
肺疳
概述:肺疳(lunggandisease)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由于乳食不调,壅热积滞,传伤肺经所致。肺属金,色白,主皮毛,所以除上述症状名外,还有面白咳嗽,毛发枯焦,肌肤干燥,鸡皮疙瘩,恶寒发热,常流清涕等。治疗:治宜疏散风邪,用止嗽散;继则清热润肺,用阿胶散;日久气虚,则宜益气之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
哺乳疳
哺乳疳病证名。见《幼科发挥》。指哺乳失宜而致疳证。症见形体消瘦,毛发痿黄易脱,面色黄黯,腹部胀大,时有潮热,皮肤松弛,囟门低凹,头骨不合等症。由于小儿长期缺乏营养,或乳食伤脾,以致脾胃积热,灼损津液而成。治宜健脾磨积调气,用养脾消积丸。
-
白疳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种疳证的合称。《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 ,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
-
牙疳
龋者,牙龂腐烂也。”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病因病机: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龈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焦氏喉科枕秘》:“此症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
-
奇效神应肥儿丸
主治:肌瘦面黄,或面青面白,泄泻少食,肚腹胀大,青筋满腹,或伤饮食,常有吐泻,尿如米泔,及一切疳证。用法用量:每服2-3钱,空心以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奇效神应肥儿散。
-
千金肥儿丸
功效:调脾胃,养血气,消积杀虫,散疳热。主治:小儿疳证,肚大筋青,潮热咳嗽,胸前骨露。9岁以上70丸,食前清米汤送下。外用小红枣5斤(去皮核),黄耆3斤,当归1斤,熬膏,入面1斤,打和作糊为丸,如绿豆大;以前甘草末半斤擂丸,小茴香末各4两为衣。
-
走马疳
不数日间,以致穿腮破唇。”《景岳全书·杂证谟》:“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病因病机: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龈所致。《焦氏喉科枕秘》:“此症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可选用芦荟消疳饮加减。
-
疳肿胀
是指兼见浮肿腹胀的疳证。病因病机:《婴童百问》:“疳肿胀者,虚中有积,其毒气交并,故令肚腹肿胀。治疗:治以健脾化气宣肺利水,用御院匀气散(《医宗金鉴》: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甘草、藿香、陈皮、木通、生姜皮、灯心草)。如肾气不足,头面、四肢浮肿,宜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
疳
又称疳证、疳疾、疳积。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因病理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疳黄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
眼疳
是指以初起夜盲,甚则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翳遮睛,口渴,善食而消瘦,腹胀泄泻等为主要表现的疳证。症状:其症初起双目痒涩赤烂,继则红肿热痛,不时流泪,畏光羞明,渐渐白睛生翳,遮满全眼,并有口渴善食而消瘦,发焦,下泄,腹胀,鼻干等。治疗:治宜疏肝泻热,用泻肝汤,继用《医宗金鉴》清热退翳汤。
-
集圣丸
《直指小儿方》卷三:集圣丸:处方:芦荟北五灵脂夜明砂(焙)缩砂橘皮青皮(去白)蓬莪术(煨)木香使君子(略煨,取肉)各6克鹰爪黄连(净)虾蟆(晒干,炙焦)各9克制法:上药为末,加雄猪胆2枚,取汁和药,入糕调糊为丸,如麻子大。用法用量:每服2丸,米饮调下。加减:疳劳瘦弱,加当归1钱半,川芎3钱。
-
脾积丸
处方:蓬莪术90克京三棱60克良姜15克(上三药用米醋600毫升,于瓷瓶内煮干,乘热切碎,焙)青皮(去白)30克南木香15克不蛀皂角3大锭(烧存性)百草霜制法:上药为末。摘录:《仁斋直指》卷十五《婴童百问》卷八:方名:脾积丸组成:山楂子(青者多用)、香附子、乌药、紫金皮、砂仁、甘草各等分。主治:脾积痞气。
-
泻青汤
《症因脉治》卷一:方名:泻青汤组成: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羌活、防风、黄芩。功效:清肝胆风热。主治:肝火头痛,恼怒即发,痛引胁下。小儿疳证,壮热生寒,腹胀下痢,皮肤干燥者。
-
通命散
《普济方》卷三八○引《医方妙选》:方名:通命散组成:瓜蒂半两,细辛1分,干地龙(炒)1分,白矾1分,藜芦1分(去芦头)。主治:一切疳证。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鼻中,得嚏即吉。若有虫出,即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心疳
概述:心疳(heartgan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生疮,面色红,白睛有红丝,口渴心烦,睡喜伏卧,纳呆消瘦,或见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病因病机:因小儿恣食肥甘,积滞生热,热传心经所致。辨证论治:热重者宜清心泻火,用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黄连、木通、生地、甘草);
-
肾疳
概述:肾疳:1.五疳之一;是指以下部生疮,大便滑泄,脱肛不收,面色微黑,口渴,夜啼,手足逆冷,消瘦,或见耳内出脓,臭秽,连年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疳证。又名骨疳、急疳。继进九味地黄丸(《证治准绳》:熟地黄、赤茯苓、山茱萸肉、川楝子、当归、川芎、牡丹皮、山药、使君子肉)。聤耳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口苦心烦。
-
脾疳
概述:脾疳(spleengan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腹胀肚大,水谷不消,泄下酸臭,或嗜食异物,面色黄,身热,困倦喜卧,纳呆消瘦,兼见吐泻,或夹有蛔虫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病因病机: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辨证论治: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
-
孟继孔
孟继孔明代儿科医家。尝任南京太医院吏目。后据其专研先贤儿科医书心得,参合临证体会,编成《幼幼集》四卷(1593年)。书中包括《孟春沂治痘详说》、《孟氏杂证良方》、《钱氏经验良方》、《上用方》各一卷。重视小儿虎口指纹诊法,注意配合四时用药,对疳证治疗颇有心得。次子景沂,以大方脉著名。
-
肝疳
五疳之一。又名筋疳、风疳。症状:主要症状为面目、爪甲发青,眼涩不能睁开,昏暗雀盲成为疳眼,同时伴有肚大筋青,体瘦,大便色青等。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干疳
是指疳病后期,气血虚衰,脾胃衰败者,以皮肤干瘪起皱,骨瘦如柴为主要表现的疳证。疳疾的之一种。病因病机:由于小儿乳食不调,心、脾积热,津液虚损所致。症状:症见羸瘦,皮肤干枯,两目干燥凹下,或畏光,夜热不安,啼哭无泪,腹部胀满,口干唇燥,或颈项倒斜。治疗: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养阴,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风疳丸
处方:青黛2钱,黄连2钱,天麻2钱,五灵脂2钱,夜明砂2钱,川芎2钱,芦荟2钱,龙胆草1钱半,防风1钱半,蝉蜕1钱半,全蝎2枚,干蟾头3钱。制法:上为末,猪胆汁浸糕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疳眼壮热,体瘦胁疼,便清,一切疳证。用法用量:每服10丸,薄荷煎汤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六
-
神人散
《辨证录》卷八:方名:神人散组成:人参2钱,白术3钱,甘草5分,肉桂3分,白豆蔻1枚,神曲5分,半夏3分,山楂5枚。功效:补脾胃之气,调饮食之伤。主治:小儿疳证。因多餐水果,恣食肥甘,而致脾胃虚寒,身体黄瘦,毛竖肤焦,形如猿猴,状如刺猬,食土食炭。用法用量:水煎服。
-
口疳
概述:口疳:1.口腔病;2.龋齿别名。是指以口舌生疮,口糜,口臭,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夜卧不宁,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为主要表现的疳证。治疗: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或以人中白散(人中白煅红60g,孩儿茶30g,黄柏、薄荷、青黛各18g,冰片1.5g共为极细末),少量掺口疳上(《外科正宗》卷四)。
-
小儿山根色诊
脉纹呈现“|”形,多属肺经疾患;脉纹色青者,多见于惊风、盘肠气痛、虫证、泄泻、感冒等属肝经的病症;脉纹色黄,多见于泄泻、积滞、呕吐、虫证、疳证、口疮等脾胃病症;宋知行等1985年总结董廷瑶老中医望小儿山根色诊的经验,认为“婴幼儿山根色诊确与脾胃、肺表病症有所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