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产
新产分娩刚过。《灵枢·五禁》:“新产乃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
八瘕
概述:八瘕为病证名,即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蛇瘕,其形长大,在脐上下,或左右胁,上食心肝,其苦不得吐气,腰背痛,难以动作,少腹热,膀胱引阴挛急,小便黄赤,两股胫间时痛。”《诸病源候论·瘕瘕病诸候》:“鳖瘕者,谓腹中瘕结如鳖状是也。”
-
通脉汤
处方: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功能主治: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用法用量: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主治:乳少或无乳。各家论述:《医林纂要》:乳即经血所化,血下溢于肝则为经,酿成于胃则为乳,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肝脉交于脾,脾脉络于胃,故乳得从胃化而出。
-
茴香理中丸
处方:白术2两半,人参(去芦)2两半,干姜(炮)2两半,甘草2两半,茴香1两。功能主治:温脾胃,消痞满,顺三焦,进饮食,辟风寒邪气。主中焦不和,脾胃虚冷,心下虚痞,肠中疼痛,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气吞酸,怠惰嗜卧;霍乱吐利,肠鸣不渴,手足不和,米谷迟化;大病、新产吐唾不止,及新产内虚。
-
产后泄泻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张氏医通》卷十一指出产后泄泻原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产后尤甚;一者因新产失护,脐腹脏腑受冷。久泻肾虚加桂心、熟附;惟猛进温补之剂,庶可挽回。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或臭水不止加蕲艾、香附、吴茱萸。”
-
产泄
病因病机及治疗:《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泄泻。一者因新产失护,脐腹脏腑受冷。即有烦躁、发热、面赤,脉来数大,皆虚火上炎之故,当并进桂、附、人参、甘、姜、苓、术之类,伏龙肝煮汤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
-
产后三急
方用抵圣汤(人参、半夏、赤芍药、泽兰叶、橘皮,入姜汁数匙)。气盛以致气逆者,症见腹胀呕吐,兼见气短乏力,面色不华,产后下血量较多,治宜益气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和剂局方》人参养胃汤。而产后盗汗却应当调补气血,兼以敛汗,方用止汗散(《傅青主女科》:人参、当归、熟地、麻黄根、黄连、浮小麦、大枣)。
-
去恶清心汤
概述:去恶清心汤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四方。组成:当归、牛膝各二钱,川芎、延胡索、琥珀各一钱,桃仁一钱五分,炮姜、生蒲黄、熟蒲黄各六分,山楂炭、丹参各三钱,灯心三尺,苏木三分,降香五分。新产之后,恶露未行,不耐久坐,平卧太早,瘀血冲心,头眩神昏,不能语言,万分危险。用法用量:水煎服。
-
平肝清脑汤
处方:羚羊角粉2.4克(冲服)明天麻3克嫩钩藤白蒺藜各12克冬桑叶9克天竺黄4.5克京赤芍6克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脑开窍。治产后发痉。新产之后,猝然抽风,神志不清,口眼抽动,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舌苔薄腻或厚腻,脉象细紧或弦或滑。用法用量:水煎,用鲜竹沥100毫升冲服。
-
豆酒
别名:大豆汤、大豆煎处方:大豆1升。功能主治:风气水肿,及妇人新产受风,短气咳嗽。卒身面肿满风虚,水气肿。男子女人新久肿,得暴恶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用法用量:大豆汤(《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大豆煎(《千金》卷二十一)。注意:肿愈后渴,慎不可多饮。
-
芎归定喘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天冬、川芎、当归、熟地、黄耆、人参、陈皮、甘草、香附、防风、腹皮、五味子、桔梗、杏仁、桑皮、马兜铃。主治:新产去血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独聚喘促,此为孤阳绝阴,脉伏而厥,面黑。产后去血太多,营气竭而阳气独盛,血下多则阴竭,而阳独盛则为孤阳,是以气逆于胸而令肺喘也。
-
去恶清肺汤
概述:去恶清肺汤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四方。当归2钱,川芎1钱,桃仁1钱,炮姜5分,楂炭3钱,延胡1钱,苏子2钱,桑皮3钱,橘红1钱,贝母2钱,苏木3分,降香5分,童便1杯(冲服)。新产之后,恶露未行,不耐久坐,平卧太早,瘀血冲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用法用量:水煎,加童便一杯冲服。
-
加味芎归汤
《续名家方选》:加味芎归汤: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牡丹皮5分,肉桂5分,桃仁5分,红花5分,玄胡索5分,青皮5分,莪术5分,三棱5分。血余则行水消瘀,且能补益阴血,还原神化耳。用法用量:水煎,顿服。《博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上:组成:人参2钱,黄耆1钱,当归2钱,升麻8分,川芎1钱,炙草4分,五味子15粒。
-
产后常脉
产后常脉(regularpostpartumpulse)是指妇女新产之后的正常脉象,多为虚缓和平。
-
蠲痛散
《妇人良方》卷七:蠲痛散:处方: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去毛,炒)1两。室女月经不通。用法用量:盐汤、米饮调下2钱。摘录:《妇人良方》卷七《顾氏医径》卷四:方名:蠲痛散组成:当归、肉桂、白术、黄耆、独活、牛膝、生姜、甘草、薤白、桑寄生。因新产气弱血滞,升降失常,致筋脉拘急,腰背强直,遍体皆痛者。
-
理中圆
处方:白术、干姜(炮)、人参、甘草,各二十两。功能主治:理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全不思食。又治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心腹绞痛,手足不和,身热不渴,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参杞汤
处方:人参、当归、熟地、杞子、山萸肉、麦冬、阿胶、肉桂、黑荆芥。功能主治:纳气,养血,救脱。主新产血去过多,而气失根蒂,喘逆。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顾氏医径》卷四
-
四顺理中圆
处方:甘草(炙微赤)二两,人参(去产)、干姜(炮)、白术,各一两。炮制:上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新产血气俱伤,五脏暴虚,肢体羸乏,少气多汗。才产直至百,每日常服,壮气补虚,调养脏气,蠲除馀疾,消谷嗜食。用法用量:每三十圆,米饮温下,空心,食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救脱活母汤
处方:人参60克肉桂3克(去粗皮,研)当归30克(酒洗)麦冬30克(去心)山茱萸15克熟地30克(九蒸)枸杞子15克阿胶6克(蛤粉炒)荆芥(炒黑)6克功能主治:补气血,益肝肾,救虚脱。又虑新产之后,用补阴之药,腻滞不行,特加入肉桂以补其命门之火,使火气有根,助人参以生气,且能运化地黄之类,以化精生血。
-
广嗣五种备要
《广嗣五种备要》为丛书。清·五实颖辑。刊于1821年。本书包括:《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及《全婴须知》五种著作。
-
保生圆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大麻仁(去皮)一两半,贝母、黄芩、大豆黄卷、粳米、甘草(微炙赤)、干姜(炮)、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石膏(细研),各一两;当归(去芦.功能主治养胎益血,安和子脏。新产恶血上冲,运闷不省,喘促出汗,及瘀血未尽,寒热往来;入月常服,壮气养胎,正顺产理,润胎易产。
-
感应圆
处方:百草霜(用村庄家锅底上刮得者.功能主治: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不能转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醉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并,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闷,四肢倦怠,不欲饮食。此高殿前家方也。
-
羊肉生地黄汤
概述:羊肉生地黄汤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用水4升煮肉,取2升,去肉纳药,煎取600毫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羊肉生地黄汤以治新产腹痛,乃兼取当归生姜羊肉汤、内补当归建中汤二方,除去姜、枣、胶饴,加入人参、芎、地平调血气,桂心行芍、地之寒滞,人参助羊肉之滋益也。
-
牛奶浆草
治血吸虫病腹水,水肿,胸腔积液。使用注意:药后忌食盐三个月。《全国中草药汇编》·牛奶浆草:别名:见气消、柳州七、生死还阳、鬼打伞、搜山虎、铁凉伞[湖南湘阴]来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牛奶浆草EuphorbiahippocrepicaHemsl.,以二年以上的老根入药。注意:服本品后有恶心,呕吐或头昏,腹痛,腹泻等反应。
-
去恶平胃散
概述:去恶平胃散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四方。组成:当归、川芎、桃仁、陈皮、炒苍术、厚朴、砂仁各一钱,炮姜、木香、降香各五分,山楂炭三钱,苏木三分。功能主治:功能生新化瘀,降逆和胃。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胃,胸脘痞满,时时作哕。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顺理中丸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组成:黑豆1升(炒熟,去皮),香附子末4两半,干姜1两(炮),生干地黄1两。主治:新产五指暴露,羸弱少气,体常自汗。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米饮吞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改为汤剂,名 四顺理中汤(见《宋氏女科》)。
-
产后汗出
概述:产后汗出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产后汗出不止。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麻黄根、当归、桂枝、炙甘草、枣)。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
-
蒲醋饮子
《济阴纲目》卷十一:方名:蒲醋饮子组成:真蒲黄不拘多少。主治:新产,及一切恶露与血积。用法用量:每服1弹子大,食前醋汤化开服,月内每日1-2服。制备方法:熬米醋令稠,和药成膏。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蒲醋膏。
-
五夺
五夺是指因极度羸弱、大汗、大泄、大失血或产后大出血五种原因导致气血津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
产后三病
概述:产后三病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新产血虚多汗出,易中风邪,血虚不能濡养筋脉,风邪易于化燥伤津,故令病痉;亡血伤津,肠胃失濡,故大便难。虚极生风者,症见唇青气冷,汗自出,目瞑神昏,若以风治则大误,治宜育阴息风,方用大定风珠。病因病机:因产后失血过多,汗出腠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所致。治宜润肠通便。
-
柴胡养荣汤
《瘟疫论》卷上:柴胡养荣汤:处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当归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功能主治:解肌清热,养营润燥。功能主治:瘟疫,血因邪结,经水适新,血室乍空,邪乘虚入,如结胸状;新产亡血,冲任空虚,与素崩漏,经气久虚者。主治:温病阴枯血燥,邪热不退。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全婴须知
《全婴须知》为《广嗣五种备要》系列丛书之一。《广嗣五种备要》为丛书。清·王实颖辑。刊于1821年。本书包括:《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及《全婴须知》五种著作。
-
虚劳盗汗
虚劳盗汗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证治汇补·汗病》谓盗汗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或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阳气虚者,治宜益气敛汗,用参芪汤、牡蛎散;心阳虚者,宜柏子仁汤;阴虚者,用黄芪鳖甲散、秦艽汤。
-
产后病
概述:产后病(puerperaldisease)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的统称。出《金匮要略方论》。即妇女产褥期各种病证的总称。病因病机:新产之后,气血耗损,正气内虚,不仅可能出现与分娩损伤直接相关的病变,也容易因为调养失宜、感受邪气而致生多种疾病。
-
脂瘕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脂瘕,在脂膜间,猝难踪迹,其苦腰背如刺,左右走腹中而切痛,少腹沉重,身体解(亻亦),大小便血,时甚时止,此症女人独患之。”《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新产交合早,胞伤,子户失禁,精血杂下如膏,宜坐导脂瘕方。”参见瘕、胎瘕、癥瘕、八瘕等条。
-
青瘕
聚在两胁的瘕证。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类证治裁·痃瘕癥瘕诸积论治》:“青瘕,新产浴早风袭,瘕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用坐导戎盐散。”
-
蜜煎导法
蜜煎导法治疗学名词。系导便法之一。用蜂蜜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栓子,塞入肛门内。适用于病后或老年、新产,因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任攻下者。
-
达生真诀
《达生真诀》为书名。为《广嗣五种备要》系列丛书之一。《广嗣五种备要》为丛书名。清·王实颖辑。刊于1821年。本书包括:《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及《全婴须知》五种著作。
-
产后汗出不止
病因病机及治疗: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云:“产后汗出不止。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是真阳已衰之象,方内宜加附子、牡蛎粉等回阳救逆。
-
产
产妇女生育。《灵枢·五禁》:“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
黑龙散
功能主治:新产胞衣不下,及血晕不省人事,腹中刺痛,败血攻心,痞满神昏,或眼闭口噤,或语言狂妄、困顿垂死者。《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方名:黑龙散组成:附子1枚半两(烧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保婴撮要》卷十六:方名:黑龙散组成:枇杷叶(去毛)半两(一云山枇杷根),川山甲6两(炒黄或炼存性)。
-
黄耆四物汤
《济阴纲目》卷十三:黄耆四物汤:处方:黄耆(蜜炒)、当归、川芎、熟地黄各等分。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弱。发热,加干姜;自汗多者,少用川芎,勿用茯苓,倍加蜜炙黄耆;摘录:《济阴纲目》卷十三《医学纲目》卷十八引海藏方:方名:黄耆四物汤组成:人参、黄耆、白术、茯苓、芍药、甘草、生姜、当归、地黄、川芎。
-
活母丹
处方:当归1两,人参1两,川芎5钱,柴胡3分,肉桂1钱。功能主治:妇人新产之后,亡血过多而成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七
-
加味葱豉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葱豉汤:处方:炒荆芥2钱,香豉2钱,艾叶3钱,桑枝5钱,广皮2钱,葱白1根。功能主治:疏解表邪。主感受风寒,妊娠腹痛,头身俱痛,恶寒无汗,胸闷不舒,舌淡苔白,脉浮。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功能主治:产后风温。新产风邪犯肺,鼻塞声重,气逆,咳痰。服利水健脾药、小便不利。
-
加味小承汤
处方:枳实(麸炒)2钱,厚朴(姜炒)2钱,大黄(酒炒)2钱5分,槟榔1钱半,炙草1钱,生姜2片。功能主治:新产之时,饮食过伤,致痢疾腹中胀痛,里急窘迫,身热口渴,六脉数实。用法用量:水煎服。后用四君子汤加陈皮和之。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
举卿举败散
别名:愈风汤、举卿古拜散、举卿古拜饮处方:荆芥末3钱。功能主治:痉证。妇人新产血虚痉者,汗后中风发搐。临床应用:产后昏睡:一妇人产后睡久及酸,则昏昏如醉,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微焙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摘录:方出《活人书》卷十九,名见《玉机微义》卷三十九
-
见气消
概述:见气消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中草药土方土法》记载的牛奶浆草之别名。性味:微苦、涩、寒,有毒。功能主治:功在逐水消肿。治血吸虫病腹水,水肿,胸腔积液。用糖衣片剂可减少副作用,药后服适量胡椒水,亦可防止呕吐。孕妇、新产以及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身体虚弱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