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喘
胃喘病名。外感病邪,胃热上壅的气喘。见《证治准绳·喘》。《赤水玄珠·喘门》:“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治宜清胃热、降肺气,用加减白虎汤等方。
-
煮肚方
《医学探骊集》卷四:方名:煮肚方组成:猪肚1个,川贝母1钱,白蜂蜜2两,生姜4两,广砂4钱,元酒8两。主治:喘嗽日久,痰涎积滞不散,遍体发热恶寒,午后益甚者。附注:此方治喘嗽,先服加减定喘汤,后服本方。
-
降气化痰汤
处方:紫苏子(炒,捶碎)1钱半,前胡1钱,半夏1钱,茯苓1钱,橘红1钱,桑皮1钱,杏仁1钱,瓜蒌仁1钱,甘草5分。功能主治:喘因于痰者,喘则便有痰声。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医学统旨》
-
双玉散
概述:双玉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赤水玄珠》卷七方之双玉散:组成:寒水石、石膏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人参煎汤送下。功能主治:《赤水玄珠》卷七方之双玉散主治火痰喘嗽,痰涌如泉。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喘急,烦渴,头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后煎人参汤调下。
-
羚羊泻白散
《瘄科要略》卷上:羚羊泻白散:处方:羚羊角、苦杏仁、广橘红、炒桑皮、生甘草、桔梗、地骨皮、象贝母、炒竹茹。摘录:《瘄科要略》卷上《麻疹阐注》卷二:方名:羚羊泻白散组成:生桑皮、地骨皮、甘草、羚羊角。主治:麻疹已出而喘,鼻干口燥者;麻疹后喘急属实,气壮胸满,身热便闭而无汗者。
-
肺实咳嗽
肺实咳嗽病名。肺胀气逆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实咳嗽,肺胀者,肺统周身之气,因虚不能宣布于外,而反逆归本经,诸窍闭塞,不通而发胀,则中府、云门两胁间之经络,皆不能利,所以气高而似喘,实非喘症。其脉左则人迎弦急,右则气口弦紧而滑数,此为气实咳嗽,宜疏散。”参见咳嗽、肺胀嗽条。
-
木香金铃子散
《保命集》卷中:组成:大黄半两,金铃子3钱,木香3钱,轻粉少许,朴消2钱。主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用法用量:每服3钱或4钱,食后煎柳白皮汤调下。以利为度,喘止即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平喘宁
《实用中医学》:组成:麻黄3钱,黄柏4钱,白果肉14个,茶叶1钱(冲),冰糖2两(分冲)。功效:清热和中,理肺平喘。主治:咳嗽吐痰,痰黄而稠,胸闷气喘,不能平卧,苔黄,脉浮滑略数。用法用量:前3味煎取药液,后2味开水另冲,兑入混匀,晚饭前服1煎,临睡前服1煎。
-
真喘
声高气粗而长,以呼出为快的证候。由外感六淫,痰火水饮等袭肺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真喘者,其责在肺。”“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
-
张口抬肩
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
气急喘
气急喘为症状名。指喘急无痰。《丹溪心法·喘》:“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参见气喘:气喘为病证名。各种呼吸困难证候的统称。包括实喘与虚喘两类。见《景岳全书·喘促》。
-
新加八味地黄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八味地黄汤组成:厚附块1钱半,大熟地6钱(炒松),山萸肉8分,紫石英4钱(杵),紫瑶桂5分,淮山药3钱(杵),浙茯苓4钱,泽泻1钱半。功效:补阳镇冲。主治:肾气虚喘,动则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肾水上泛为痰,嗽出如沫而味咸。
-
僵蚕汤
《瑞竹堂经验方》卷二:僵蚕汤:处方:好末茶30克白僵蚕30克功能主治:治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放碗内,倾沸汤150毫升,用盏盖定。摘录:《瑞竹堂经验方》卷二《瑞竹堂方》卷二:方名:僵蚕汤组成:好茶末1两,白僵蚕1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喘动
喘动以手按之而痛。“喘”应作“揣”,偏旁致误。“动”有“痛”义。《素问·举痛论》:“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
-
卒喘
卒喘证名。猝然发作的气喘。《诸病源候论》称卒上气,《杂病源流犀烛》称忽作喘。由暴感风邪,或情志过极,或伤食伤饮,气逆上壅所致。参见卒上气、忽作喘等条。
-
蓐劳
蓐劳病名。又名产后痨。《经效产宝》卷下:“产后虚弱,喘乏作,寒热状如疟,名曰蓐痨。”因产后气血耗伤,摄生不慎,感受风寒或忧劳思虑等所致。症见虚羸喘乏,寒热如疟,头痛自汗,肢体倦怠,咳嗽气逆,胸中痞,腹绞痛或刺痛。治宜扶正益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加当归。
-
调脾丸
处方:丁香49个,半夏49个,巴豆49个,胡椒49个。制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小儿脾疾,胸膈不和,泻痢,喘嗽。如胸膈不和,煎生姜送下;泻痢,干姜汤送下;如脾大者,皂子汤送下;如喘嗽,桑白皮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二
-
暴厥
暴厥病名。厥证之一。症见卒然昏厥,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景岳全书·杂证谟》:“脉至如喘者,谓脉之急促如喘,此血气败乱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谓中风不语之属也。”
-
肺遗
肺遗病证名。因肺病而致遗精。其证遗精而兼见皮毛枯焦,喘急不利。《医宗必读》卷九:“肺病而遗者,必皮革毛焦,喘急不利。”治宜清肺涩精。参见遗精、五脏遗精条。
-
病音
病音①病变所致的异常音响。《素问·玉机真脏论》:“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王冰注:“为喘息则肺中有声也。”②病人呻吟的声音。
-
联邦伤风寒
药品说明书:成分:盐酸吡咯吡胺HCI1.2mg,伪麻黄碱30mg,对乙酰氨基酚200mg,水杨酰胺100mg,咖啡因15mg适应症:伤风感冒引起的喷嚏、鼻塞、流涕、声嘶、喘憋、咽痛、头痛发热及全身酸痛。用量用法:成人1-2粒bid-tid,12岁以下儿童1粒bid-tid,2-12岁1/3-3/4粒bid-tid。规格:胶囊12粒。
-
中焦实热
中焦实热为证名。中焦邪热炽盛,燥实内结,以发热口渴,喘急,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尿短黄,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单方葶苈散
别名:葶苈散处方:甜葶苈2两半(隔纸炒,令紫)。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肺痈咳唾脓血,喘嗽不得睡卧。用法用量:葶苈散(《普济方》卷一六二)。摘录:方出《圣惠》卷六十一,名见《得效》卷五
-
分气香苏饮
处方:桑皮、陈皮、茯苓、大腹皮、香附、苏子、桂枝、五味子、草果、枳壳、姜。功能主治:因气而肿者,其脉沉伏,或腹胀,或喘急。摘录:《证治宝鉴》卷九
-
故锦散
处方:故锦1寸。制法:烧灰。功能主治:喘。用法用量:茶清调服。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三
-
鸡清膏
处方:无雄鸡子1个。功能主治:小儿涎鸣喘急,服药不退,气实者。用法用量:取清,入轻粉,抄10钱拌和,银器盛,汤瓶上顿熟,3岁尽食。当吐痰或泻,即愈。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
加减清肺饮
处方:麦冬2钱,桔梗2钱,陈皮1钱,知母1钱,花粉1钱,诃子8分,杏仁8分,荆芥6分,黄芩6分,甘草3分。功能主治:痘实热,咳嗽喘急,痘色绛紫。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
加味地骨皮散
处方:地骨皮(鲜者)3钱,桑白皮(鲜者)2钱,麦门冬2钱,银柴胡1钱,赤芍药1钱,干葛1钱,甘草5分,生犀屑5分。功能主治:疹出发热不退,饮食不进;亦治喘急不止。用法用量:水煎,调大小无比散5-7分服。
-
救绝汤
别名:救绝止喘汤处方:人参1两,熟地1两,山萸3钱,牛膝1钱,五味子1钱,白芥子1钱,麦冬5钱。功能主治:虚喘,气少息,喉无声,肩不抬。用法用量:救绝止喘汤(《石室秘录》卷六)。摘录:《傅青主男科》卷上
-
卢同散
处方:款冬花、井泉石、鹅管石、钟乳石、官桂、甘草、白矾、佛耳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男子妇人一切咳嗽喘急。用法用量:每服1钱,竹筒子吸吃,日3次。摘录:《宣明论》卷九
-
萝皂丸
处方:瓜蒌仁、海浮石、南星、萝卜、牙皂。功能主治:痰盛作喘。摘录:《金鉴》卷四十一
-
人参苏木汤
《医方简义》卷六:组成:人参2钱,苏木1钱5分。主治:产后败血冲肺,面赤呕逆,喘急欲死。用法用量:水煎,加陈酒2匙冲入。
-
苏煎
《养老奉亲》:组成:土苏4两,鹿髓3合,生地黄汁1升。主治:老人上喘,咳嗽气急,面目浮肿,坐卧不得。用法用量:上相和,微火煎之,如饧即止。空心及食后常含半匙,细咽汁。3-2日即愈。
-
小百劳散
《宣明论》卷九:方名:小百劳散组成:御米壳不拘多少(炒)。主治:劳喘嗽不已,自汗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入乌梅同煎,水1盏,食后温服。加减:有汗,加小麦30粒。制备方法:上为末。
-
联邦伤风素
药品说明书:成分:盐酸吡咯吡胺HCI1.2mg,伪麻黄碱30mg,对乙酰氨基酚200mg,水杨酰胺100mg,咖啡因15mg适应症:伤风感冒引起的喷嚏、鼻塞、流涕、声嘶、喘憋、咽痛、头痛发热及全身酸痛。用量用法:成人1-2粒bid-tid,12岁以下儿童1粒bid-tid,2-12岁1/3-3/4粒bid-tid。规格:胶囊12粒。
-
医旨绪余
《医旨绪余》医论著作。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见解。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颇多可取。现有两种明刻《赤水玄珠》本。
-
迫咳
迫咳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冷风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即百日咳。详该条。
-
降剂
降剂方剂学名词。指具有降逆功能的方剂,多由有沉降作用的药物组成。如咳嗽气逆,痰多而喘,用苏子降气汤;气喘呃逆用旋覆代赭汤。明代缪仲淳主张于“十剂”之外加升、降二剂。
-
喝喝
喝喝喘息中的呼呵声。《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
喝
喝(hè,音贺)大呵出声。《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王冰注:“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灵枢·五乱》:“乱于肺,则俯仰喘喝。”
-
哮鸣
哮鸣为症状名。指呼吸急促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如哨鸣声的表现,哮必兼喘。
-
老虎吞食
老虎吞食为小儿推拿方法。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脚上诸穴图》:“仆参穴:治小儿吼喘,将此上推下掐,必然苏醒。如小儿急死,将口咬之,则回生,名曰:老虎吞食。”
-
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为证候名。指肺气虚弱,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音低弱,自汗,畏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肺气阴两虚证
肺气阴两虚证为证候名。指肺气虚弱,阴液亏虚,以干咳无力,气短而喘,声低或音哑,五心烦热,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风寒袭肺证
风寒袭肺证为证候名。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恶寒无汗,鼻塞声重,流清涕,胸闷气喘,咳嗽,吐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肺热炽盛证
肺热炽盛证为证候名。指火热炽盛,壅结于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咽痛,鼻煽气灼,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热毒闭肺证
热毒闭肺证为证候名。指热毒炽盛,阻闭肺气,以发热肢厥,口渴,咳嗽,气粗而喘,胸闷,鼻煽气灼,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虚衰,温运失职,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㿠白,或见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为证候名。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心悸咳嗽,气短而喘,动则尤甚,胸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自汗,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为证候名。指脾肺气虚,脾失健运,肺失宣降,以咳嗽声低,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滑,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