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漏
九漏为外科漏管的总称。有两种说法:1.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巢元方等整理为:狼漏、鼠漏、蝼蛄漏、蜂漏、蚍蜉漏、蛴螬漏、浮疽漏、瘰疬漏、转脉漏,合称之。2.《外科正宗》卷十二则称:狼漏、鼠漏、脓漏、蝼蛄漏、蜂漏、蜈蚣漏、蛴螬漏、瘰疬漏、转脉漏为九漏。即淋巴结核所引致漏管等之别名。
-
正漏
正漏(centralcornealfistulawithleakage)为病证名。是指以黑睛中央或略偏绽开,形成漏口,有神水不断漏出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有漏生于风 ,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治疗正漏应谨慎辨证用药。
-
阳漏
概述:阳漏为病证名。又名肥积。治疗:《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分生漏,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赤,遇夜则稍可,非若他漏长流也,治当补正气,清金火。”宜益气清热,用人参漏芦散加减。
-
蜡香丸
处方:黄蜡1两,松香末3分。功能主治:冬月脚折皮裂,行步疼痛。脚后老皮内痛,起疽成漏,久不完口,不能着地。用法用量:《卫生鸿宝》本方用法:看疮口大小,用药为丸,塞住漏眼,布裹勿动;十数日,漏干着地不痛,渐渐行动,漏内肉长,自将药顶出。摘录:方出《赤水玄珠》卷三十,名见《卫生鸿宝》
-
气漏
气漏为病名。泛指时愈时发的漏证,漏孔时出脓水者。《外科启玄》卷七记有:“一曰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该证多因痈、疽、疮、疡等化脓性感染之误治或不治而造成疮疡之转为慢性者,其特点是疮面时时愈合又时时自溃而成漏症、漏孔,时时有脓水外出者。其内多形成瘘管或有脓窦之形成。
-
冷漏
冷漏病名。痈疽形成漏管之一种。《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名冷瘘。《外科启玄》卷七:“孔内出白脓黄水不止者是也。”因诸种感染失治,缠绵不愈而无寒热所形成之漏证。证治参见冷疮、冷流注、漏等条。
-
雌雄漏
雌雄漏病名。指肛门外同时见有两个窦道者。出《外科十三方考》:“此漏生于肛门外,隔一寸穿孔,左右相对…该病以外治为主,宜用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内用药可服中九丸、金蚣丸。后以解毒膏收功。相当于复杂性肛漏。
-
脓漏
脓漏病名。①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书中有:“诸漏皆有脓汁,此漏独以脓为名者,是诸疮久不瘥成漏,而重为热毒气停积生脓,常不绝,故谓之脓漏也。”《外科启玄》卷十二:“脓漏其根在胆,因不遂志而得之。”该病属瘰疬之类,指淋巴结核破溃流脓者。
-
马蹄漏
马蹄漏为病名,即肛漏漏管的走行类似马蹄状者,亦称马蹄铁形漏。外口通常位于肛门左、右侧,因管道纡回方向不同,又有前马蹄漏与后马蹄漏之别,为复杂性肛漏的一种。
-
骑马漏
概述:骑马漏为病名,又称海底漏。指外口位于会阴部之肛漏。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骑马漏的病因病机:骑马漏因湿热下注所致。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久不收口,甚者可波及泌尿器官及生殖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相当于复杂性肛漏。
-
肾囊漏
肾囊漏病名。瘘管之成于阴囊部位者。《外科大成》卷二:“漏管入通于囊也。”多因睾丸或附睾之流痰,脓成破溃而久治不愈而形成。证见漏管穿通阴囊,时时稀脓浸出。相当附睾结核等所致之漏证。治宜参见流痰条。
-
脱管锭
脱管锭指治疗肛门漏管所用之药锭。见王芳林编著《临床实用痔漏学》。药物组成有:白砒一两,乳香五钱,明雄八钱。外形如针,用时将其直接插入漏管后即可腐蚀漏管并促使其脱落。该药锭仅可用于单纯性肛漏的治疗。
-
缠肠漏
缠肠漏病名。指漏管环绕肛门之复杂性肛漏。因其漏管形状而得名。《外科大成》卷二:“为其管盘绕于肛也。”即环肛漏。参见该条。
-
蜂漏
蜂漏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蜂瘘者,由饮食劳倦,渴乏多饮流水所得。或因蜂毒不去,变化所生也。症见颈项部为始发之处,或单发或多处生疮,溃烂成漏,肿及胸前,状如痈疽,此愈彼起,时有脓水。治宜内服五香散,已溃者外用露蜂房散,或用手术切除治疗。相当于颈淋巴结核。
-
串臀漏
串臀漏病名。肛门漏管之串及于臀部者。《外科大成》卷二:“串臀漏……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即复杂性肛漏。
-
退管收功丸
《仙拈集》卷四:方名:退管收功丸组成:胡黄连1两,穿山甲(麻油4两炙脆)5钱,石决明(煅)5钱,槐花(炒)5钱。主治:痔疮漏管。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白滚水送下。加减:如漏,四边有硕肉突起,加蚕茧20个(炒焦为末),和入前药内,早、晚日进2服。至重者亦愈。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瓜瓤漏
瓜瓤漏为病名。漏之所出如西瓜瓤者。出《外科大成》卷二:“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类”。泛指疮面如西瓜瓤状,不时往外渗流出脓水之漏症。
-
牝痔
肛门痔漏之一种。出自《五十二病方》。该书多条论述对牝痔之证候、并发症、治疗、手术已有不少正确的认识。如:“牝痔之入窍中寸…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描写牝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
商陆饼灸
商陆饼灸为隔饼灸的一种。用治瘰疬颈漏。见《千金翼·卷二十三》:“持生商陆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贴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炷艾。”
-
风漏
风漏为病名。诸漏之一种。鼻漏证之因风邪而发者。《外科启玄》卷七:“二曰风漏,其孔内痒甚是也。”
-
蝼蛄漏
蝼蛄漏病名。①指颈部因瘰疬而成漏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四:“蝼蛄漏者,…始发之时,在于颈上。”该病初似隐疹,瘙痒,后肿块破溃,形成漏管。相当于颈部淋巴结破溃所致的窦道等。②《外科启玄》卷七:“是平肉上生孔窍出脓血是也。”
-
漏汗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证。亦称为灌汗。《脉经》卷六:“肺脉,…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耗损,出现小便短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至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等症。治以温经复阳为主,可用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方。
-
海底漏
又叫骑马漏。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是指会阴处所生窦道者。即外口位于会阴部的肛漏。海底漏的病因病机:海底漏因湿热下注所致。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久不收口,甚者可波及泌尿器官及生殖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
-
瓜藤漏
瓜藤漏为病名。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瓜蒂漏症为肛周生漏,疼痛出脓,后渐蔓延至两侧大腿根部,漏孔三五不等,脓水淋漓,病程缠绵。治法:宜先从开始一孔治起,常用挂线疗法,配合熏洗汤坐浴,或用加味天然散。内服中九丸及槐角丸。
-
瓜蒂漏
瓜蒂漏为病名。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又名瓜藤漏。症为肛周生漏,疼痛出脓,后渐蔓延至两侧大腿根部,漏孔三五不等,脓水淋漓,病程缠绵。治法:宜先从开始一孔治起,常用挂线疗法,配合熏洗汤坐浴,或用加味天然散。内服中九丸及槐角丸。
-
七仙条
概述:七仙条出自《药蔹启秘》,组成为白降丹、红升丹、熟石膏各等分,冰片少许。方名:七仙条组成:白降丹、熟石膏、红升丹各等分,冰片少许。功效:七仙条具有拔漏管之功效。主治病证:七仙条治一切疮毒阴疽,日久成漏,脓水淋漓不断。用法用量:七仙条插入疮口,上盖薄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糊为条,阴干听用。
-
阴漏
《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宜黄芪汤加减。发生在男、女前阴部之漏证·阴漏:阴漏为病证名。见《外科启玄》卷七。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
-
挂线疹法
挂线疹法外治法之一。多用于治疗肛漏。如该书称:“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指用药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挂开漏管的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利用扎线的张力,逐渐使局部气血阻断,使组织缓慢发生坏死,以达到逐步切开漏管的目的。此外,对于疮疡溃后形成的漏管也可采用挂线疗法。
-
闭管丸
概述:闭管丸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处方:胡黄连一两,槐花(微炒)、穿山甲(麻油内煮黄)、煅石决明各五钱。功能主治:治痔疮漏管。每服1钱,空心以清米汤送下,早晚日进2服。运用:若漏管四边有硬肉突起者,或其他疮疡漏管,加蚕茧二十个炒研,和入药中。
-
固漏丸
处方:鱼鳔4两,黄蜡4两,明矾1两,朱砂(飞)1两,珍珠5钱,象牙5钱。制法:先将鱼鳔煮烂,杵膏,入蜡化尽,离火入诸药,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解毒生肌,胶固不漏。主内外痔漏及诸般顽漏。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酒送下。摘录:《卫生鸿宝》卷二引《敬信录》
-
坏疽漏
坏疽漏病名。肛门周围之特异性感染引致多处漏管者。见《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证见肛门周围及臀部两侧皮肤肥厚,肌肉黑硬,有结块形如鸡蛋大小,痛痒,常有多数漏管,或不互通,或各相串连。甚者可致该部位之软组织腐烂坏死。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活血之剂。亦可选配枯痔锭、脱管锭治疗。
-
难经本义
《难经本义》医经著作。元·滑寿撰。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等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遂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对《难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在调整编次、补充缺漏的基础上予以诠释。释义能融会诸家,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脐漏
脐漏病名。亦名脐漏疮,落脐疮。见《外科真诠》卷上。该病多因脐痈治疗不当,久不收口,形成漏管;或落脐带之后,脐汁不干,疮口不合所致。临床可见脐中时有脓血臭水流出,久不收口。治宜外用提脓去腐之药,待腐去脓尽后继以生肌收口之药收功,必要时应以手术治疗。相当于先天性及后天性脐管瘘。可参见溃疡去腐法条。
-
肾满漏疾
肾满漏疾病名。阴茎持续勃起,精流不止之证。《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
小眦漏
见《证治准绳·杂病》。小眦漏的症状:《审视瑶函》卷四:“此症小眦之间生一漏,时流血水,其色鲜红。是病由心络而来,下焦火横行之疾,当于肾中补而抑之”。外眦近眶骨处患流注,溃而成漏,时流脓血。小眦漏的治疗:小眦漏治宜清热祛风除湿,可选用白薇丸或泻湿汤加减。亦可用导赤散加减治疗。
-
石榴痔
石榴痔为病名。即发生会阴部的脓肿或形成漏管者。《外科大成》卷二:“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脓。”治宜内服槐角苦参丸,或予手术治疗。
-
热漏
热漏病名。指漏症合并有明显下血者。出《外科启玄》卷七。即血漏。证治可参见血漏条。
-
偏漏
偏漏(fistulaofbulbarconjunctiva)为病证名。是指以白睛溃陷穿破,流出稠浊白水,重则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漏生在气 ,金坚而位旁,为害稍迟,故曰偏漏。其流如稠浊白水,重则流脓,久而失治,水泄膏枯,目亦损矣。”
-
恶漏
恶漏病名。指有多个漏管且周边有组织坏死者。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即坏疽漏。证治可参见该条。
-
大小肠交
大小肠交为病名,指产后阴道直肠漏。《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产妇小便(指阴道)出粪,名大小肠交。”
-
思维被扩散
思维被扩散指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不局限在自身的脑子里,而是已经越出自我范围进入外界,并被众人所体验。同时患者往往有继发性的妄想解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本症状与被泄露感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思维还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活动,没有越出自我范围,只是觉得漏了一些出去;
-
四部医典蓝琉璃
《四部医典蓝琉璃》为藏医学著作,藏名《据悉本温》。成书于1686年。《四部医典》成书后,受所处时代的影响,未能及时传播。于是以《木函四部医典》及《宇陀萨玛·元丹贡布亲注四部医典》作为蓝本,对《扎汤版四部医典》逐字逐句以通俗的藏文白话文校勘、注释,纠正谬误,根据个人的经验体会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
-
产后小便失禁·产伤证
产后小便失禁·产伤证(postpartumenuresiswithsyndromeofbirthinjury)是指产时损伤膀胱,继而成瘘,膀胱不约,以产后小便失禁,或从阴道漏出,或尿中挟血,舌淡红,苔薄,脉缓为常见症的产后小便失禁证候。
-
痿腮漏
痿腮漏病名。《外科启玄》卷七:“因疮忽黑烂,出黑水是也。”泛指患漏有以上症状者。
-
王氏医案绎注
《王氏医案绎注》为书名,十卷,附录一卷。清·王士雄撰,石念祖绎注。本书集王氏医案详加注释。分析病情,辨明病机,确定病位。对学习王氏医案确有补益。原案中有漏叙脉象、病情、方药分量等情况,石氏绎注时,凭个人分析予以酌情补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领会王氏原案精神,但究属推论或主观识见,故有其片面性。
-
续选临证指南
《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医方著作。清·叶桂撰,华蚰云校。卷一续选《临床指南》漏编的叶氏医案,反映出叶氏诊病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的特点。并附《温热论》。卷二-四介绍叶氏平生所集经验方,分科叙述,大多属民间流传简便效方。
-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医诀串解》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作者融会诸家学说,以串解的形式为主,阐明其个人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冀使读者对《伤寒论》诸篇均有一个纲领性认识。原书缺漏不全,后经其侄陈道著补订刊行。现有十几种清末刻本,几种石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通脊漏
通脊漏病名。指肛漏漏管已通向脊骶骨者。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症见患者局部有油脂样分泌物,下位腰椎骨处有酸困感。该病以外治手术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可服用象牙化管丸。或用熏洗法以减轻局部症状。
-
通肠漏
通肠漏病名。指漏管已通过肛门括约肌或肛管直肠环之上下而深达直肠内外者。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宜采用挂线疗法或配合手术治疗。参见肛漏条。
-
天灵膏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天灵盖(酥炙)半两,熏陆香半两,葵根1分,李根1分,葱根1分(细锉),麝香1钱(研)。主治:牡痔有头,疼楚不可忍,或有疮漏湿。用法用量:上为末,以猪脂或胶水调和如膏。摊故帛上贴之,日3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