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医
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虽说在古代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但是,皇帝礼贤下士,特殊时期或危机时刻,比如皇亲国戚、老臣、重臣或宫女生命垂危之际,会命御医医治,皇帝也会将御医赠予功劳勋著的大臣,对其进行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
-
中医心理疗法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怡悦疗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
-
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为明、清两代医官名。明太医院设有吏目1人,其职位或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或在太医令、丞之下,以后屡有变更。官阶从九品。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
-
傅懋光
傅懋光(约1573-1644年)明代医家。初习举业,二十余岁北上京师(今北京),弃儒习医,遂详读《素问》、《难经》及诸家医书。曾为朝鲜内医院教习官御医崔顺立等讲析医学疑义,任正教。因此而擢升上林苑右监丞。崇祯八年(1635年)官至太常寺卿,掌太医院事院使。另辑有《医学集要经验良方》八卷行世。
-
盛寅
盛寅明代医家(1375-1411年)。为戴原礼再传弟子。永乐间(1403-1424年)为医学正科,因治愈宫廷和皇家人员之疾,遂授御医,掌太医院事。太子宠妃经期十月不至,众医以娠身贺,寅独谓不然,帝令寅诊脉,毕,出言病状。及立方,投破血剂,瘀血大下而愈。著《医经秘旨》二卷(1418年),另著《流光集》等,已佚。
-
凌云
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著《经学会宗》、《子午流注图说》、《流注辨惑》等。卒年七十七。
-
陈莲舫医案秘抄
《陈莲舫医案秘抄》医案著作。董韵笙辑。陈氏系清代御医,诊疗对象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经治以虚证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为多。用药平稳,以轻灵取胜。治法偏于调理、滋补。常一案拟具多方,书中列有各季调理方。语言简炼而少有浮词。
-
门洞启
门洞启为明医家,字吉士。有以少女初行经血而称为“先天红铅”者,门氏力辟其非。于川芎药用颇有心得,谓此药非但治血有功,治气亦神验。其时烟草已盛行,则谓其“非善物”,告戒阴虚之人不宜吸用。同里人门有道(字吉生),亦为御医;门一忠(字国士),深明医理。两人与洞启同时,论药之文,并见于《本草汇言》中。
-
凌瑄
凌瑄为凌云的后人。参见凌云:凌云为明代针灸学家。字汉章,号卧岩。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弘治时御医,精针灸经脉之学。撰有《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
-
薛立斋
薛立斋即薛己。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承继医业,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儿、妇、口齿等科,尤精疡科。善以针灸治外科诸疾。生平著作甚多,如《内科摘要》《校注妇人良方》等,还校补《痈疽神秘灸经》《十四经发挥》等。
-
薛新甫
薛新甫即薛己。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承继医业,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儿、妇、口齿等科,尤精疡科。善以针灸治外科诸疾。生平著作甚多,如《内科摘要》《校注妇人良方》等,还校补《痈疽神秘灸经》《十四经发挥》等。
-
王泾
王泾为南宋医官,人称“御诊王承宣”,生活于12世纪。与王继先同时,曾为御医,亦称“王医师”。因德寿脾疾误进凉药,被杖脊黥面,放逐海上,后得归,平素常捣萝卜汁和面作饼,谓能去面毒。
-
王东野
王东野为元代医家,永新(今江西永新)人。精医术,曾任永新州官医提领及吉安路副提领。1311年(至大四年)赴京师,被荐为太医院御医。倡议立“广惠局”以济民病,其后局废,归乡里。以家藏验方,整理刊刻为《王氏集验方》5卷。他的医术曾传授给旷处良,旷亦当代名医。
-
石逵
石逵为明代医家。字良仁。诸暨(今属浙江)人。洪武(1368~1398)年间受征召至京师,遇诸王有疾,诏视之,有效,自是遂以医显。后为太医院御医、院使。戴原礼甚推重之。
-
石峰子
石峰子即叶文龄。叶文龄为明代医家。字德徵,号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参加官试,屡次优良,先在太医院任吏目,1534年升为御医,1540年再升为院判,后来因母亲年老而辞职。著有《医学统旨》。
-
叶德徵
叶德徵即叶文龄。叶文龄为明代医家。字德徵,号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参加官试,屡次优良,先在太医院任吏目,1534年升为御医,1540年再升为院判,后来因母亲年老而辞职。著有《医学统旨》。
-
朱玉堂
朱玉堂即朱纯嘏。朱纯嘏(gǔ古,16世纪)为清代医家。字玉堂。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长于诊治痘疹,曾任太医院御医,编纂有《痘疹定论》一书(1713年刊行)。
-
刘览
刘览为明代医生。字月梧。嘉善(今属浙江)人。生活于16~17世纪间。父性良(号仰松),精外科医术,授太医院吏目。得家传,治病常获良效。曾授太医院御医。
-
祁广生
祁广生即祁坤。祁坤(17世纪)为清代医家。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而聪敏,广读经书,后于顺治间为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认为外证难于内证,而医家多重内而轻外,有失偏颇,遂著《外科大成》,此书内容丰富,后为其孙祁宏源在参加编修《医宗金鉴》时,以之为蓝本,加以修订而为《外科心法要诀》。
-
许詠
许詠为唐代医家。生活于8~9世纪间。曾任御医。著有《六十四问》1卷。《宋史·艺文志、》作许泳。著《六十四问秘要方》1卷。均佚。
-
许绅
京师(北京)人。世医出身,生活于16世纪。初任职于御药房,嘉靖元年(1522年)任御医,后任太医院院使,因得明世宗赏识,升官至通政史、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并曾主管太医院。1547年宫女杨金英等造反,勒缢世宗,几乎气绝,由许绅救治而愈,遂又加官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是明代世医中任官职最高之人。
-
吴正伦
吴正伦明代医家(?字子叔,号春岩子。安徽歙县人。幼年丧父,家贫而刻苦攻读。后游医至山东、北京等地,名噪一时。明神宗幼年病、穆宗贵妃病,均由其治愈。曾获穆宗嘉奖,太医院御医妒其术,而毒之致死。尝著《养生类要》、《脉证治方》、《治人心鉴》。除后一种,其他均有刻本行世。
-
吴恕
吴恕元代医家。字如心,号蒙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道贫寒,售风药于市,因治愈采风使之风疾而医名大振,征至京师,授太医院御医。于《伤寒论》素有深研,乃著成《伤寒活人指掌图》(简称《伤寒指掌》),现存。其徒熊宗立又续编增补,更名《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
-
吴复珪
吴复珪为宋代针灸家。据《宋史·艺文志》载:著《小儿明堂针灸经》一卷。于淳化年间(990-994年)任太宗御医。后于开宝六年(973年)奉敕与刘翰、翟煦、张素、马志等人共同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至太平兴国七年(982),又参与编修《太平圣惠方》,其中即收有部分其所集之医方。另又撰有《金匮指微诀》,未见行世。
-
徐彪
徐彪明代医家。字文蔚,号希谷。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太医院院使徐枢子。正统十年(1445年)被荐入太医院,先在御药房任职,三年后升为御医。1451年(景泰二年)升为院判。撰有《本草证治辨明》十卷、《论咳嗽条》、《伤寒纂例》各二卷。
-
叶文龄
叶文龄为明代医家。字德征,号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参加官试,屡次优良,先在太医院任吏目,1534年升为御医,1540年再升为院判,后来因母亲年老而辞职。著有《医学统旨》。内容涉及杂病妇儿诸科,现存多种版本。
-
朱纯嘏
朱纯嘏(gǔ古,16世纪)为清代医家。字玉堂。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长于诊治痘疹,曾任太医院御医,编纂有《痘疹定论》一书(1713年刊行)。
-
郑之郊
郑之郊明代医家。字宋孟。昆山(今属江苏)人。博学多识,尤精医术。天启年间(1621-1627年)征授太医院吏目,疗疾多奇效,进秩御医。魏忠贤召之视疾,辞不赴,不久告归。著《本草辨疑》十二卷,未见传世。
-
张德枢
张德枢清代医生。字子蕃,生平里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御医,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官。
-
侍御师
侍御师南北朝时期医官名。北齐尚药局中,在尚药典御、尚药丞之下,还设有侍御师、尚药监各四人。侍御师的职责是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工作。相当于后世的御医。
-
侍医
侍医侍候帝王的医生。侍医之职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其职责是侍奉皇帝并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
-
盛宏
盛宏明代医家。字叔大。江苏吴县人。精医术,曾任太医院御医。景秦(1450-1456年)治官妃疾有效,进官,不拜,求落其戌籍,诏许之。
-
生药库
生药库为明代太医院所属机构名称。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该机构。在明代,全国各地都要按派纳的药材品种数量送往太医院中生药库,以御医二员与大使一员辨验收放,再由礼部委官一员监收。到年终造册两本,一留太医院备照,一送礼部查考。凡各监局讨取药料必须用印信,生药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药库。
-
任锡庚
任锡庚清代医家。字修如,北京人,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另有《太医院志》一卷。均有刊本行世。
-
祁坤
祁坤(17世纪)为清代医家。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而聪敏,广读经书,后于顺治间为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认为外证难于内证,而医家多重内而轻外,有失偏颇,遂著《外科大成》,此书内容丰富,后为其孙祁宏源在参加编修《医宗金鉴》时,以之为蓝本,加以修订而为《外科心法要诀》。
-
马志
马志(10世纪)为宋代医家。初为道士,通晓医药,为人治病多有显效,曾与刘翰共同治愈宋太宗病。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尚药奉御刘翰、翰林医官翟煦、陈昭遇等九人同校本草,新增药品百余种,马志均一一详加注解,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并增补删注,成《开宝重定本草》一卷,另有目录一卷。后为御医。
-
陆之祝
陆之祝明代医家。号一航老人,安徽桐城人。少习举子业,因屡试不售,遂改习岐黄术,其疗术取效神速。尝任太医院御医。曾辑有《证治本草》,未见传世。
-
鲁宗朝
鲁宗朝明代医家。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明初医学提领鲁望石之裔孙。嘉靖(1522-1566)年间被荐汉愈章圣献皇后之疾,遂擢太医院御医。无子,以侄鲁守仁为嗣。传与医术、方书及所著《保婴心法》。
-
刘毓
刘毓明代医生。字德美,号益斋,江苏金陵(今南京)人。幼时由其外家徐氏抚养,徐氏业医,毓除继承其学,且就名医盛寅学医,并尽得其传,后征为御医。
-
刘文泰
刘文泰为明代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该书以《政和本草》为蓝本,载药1815种,分24项,並予提要解说。后因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安而殁。后虽免死遣戍,而《本草品汇精要》存内府。
-
刘溥
刘溥明代医生。字元博,号草窗。长洲(今属江苏)人,其父刘观为太医院御医,溥以医术精明,其治病宗李东垣,故亦以医名,并被选入太医院。
-
李柱国
李柱国汉代医家。履贯未详。曾于汉成帝时任御医,参与校订医经、经方,计医经七家共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另有神仙家(养生)。史家认为系我国校勘医书之第一人。
-
李锡璋
李锡璋清代医生。字艺林,里籍欠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御医。
-
李懋
李懋明代医生。字思勉,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与刘毓均受学于盛寅而同为名医,后征为御医。
-
蒋用文
蒋用文明代医家(1351-1424年)。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迁句容(今属江苏)。承家学,精于医,遂行医至南京,被荐入太医院,授御医。永乐八年(1410年)升太医院院判,六年后任承德郎。其医宗东垣、丹溪之学,然治病不拘守古方而求病本,治辄有效。永乐十二年谢病归里。诏赠“恭靖”。著有《治效方论》,已佚。
-
蒋宗武
蒋宗武明代医家。江苏武进人。家世业医,曾祖达善为吴越名医,承家学,宗武亦以医名。天顺(1457-1464年)间征入太医院,授以御医,又擢为院判、院使等职,后晋升为礼部左侍郎。周太后、英宗病,经治皆获良效。其提倡保身养气之道,谓保身莫若寡欲,养气莫若省心,有一定影响。著有《医录》一书,已佚。
-
黄(王扁)
黄(王扁)明代医生。仪真(今江苏仪征)人。少丧父,从母习儒。既而思曰:“医,仁术也。苟精之,亦足以济世。穷研《素问》、《难经》等,医术益精,以医闻名于淮、扬间。正统初(1436年),征为太医,后迁御医、太医院院判。居官三载,以老告归。卒年79岁。孙应夏,承祖学,亦为名医。
-
胡田
胡田为明代医家,新安祁门人。出身于秀才,因母患痼疾,求良医不得,乃学医,善针灸。弘治十八年(1505)以生员任祁门县医学训科。后解药材至京,考中太医院御医。族子胡铁(字廷威),亦精其术,授太医院吏目。
-
何继德
何继德清代医生。字秦方,履贯欠详。曾任太医院御医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
-
韩夷
韩夷明初医家(?或作韩彝,字公达。年幼丧母,由兄韩奕扶养成人,因名贻孙,字子翼。父凝为吴中名医。夷从兄奕及从兄奭学习医学,遂精岐黄。洪武(1368-1398年)间任府医学正科,后授御医,复升太医院院判。明成祖朱棣嗜食水芹患病,夷诊为虫积腹痛,治用雷丸、大黄、木香等药,辄取效。子有、孙充、从子襄,皆世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