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气
杂气泛指具有传染性,致病具有流行性的病邪,疫疠之气即杂气中之一种。《温疫论·杂气论》:“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病焉。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之一种,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
时气咳嗽
时气咳嗽病证名。《杂症会心录·时气咳嗽》:“今夫天之杂气有各种,人之感受有轻重,其来也无时,其著也无方。如秋冬之交,咳嗽一症,遍于四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此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咽干,鼻塞声重,头痛身痛,脉浮而数,或细而数。又称时行嗽,详见咳嗽、时行嗽条。
-
枣酊
枣酊一般做为甜味剂和保润剂。成分:主要组分为糖(大部分为单糖)、食用乙醇、纯净水、维生素等。性状:红褐色粘稠液体。用途:它具有枣的甜香味,能掩盖某些地方性杂气和改进卷烟的吸味,增加烟香。它主要是利用果味浓缩液中的各种香味成分及有机酸酯等来调节烟叶的pH值,可以消除或抑制烟草制品的刺激性及不良吃味。
-
瘟疫合璧
《瘟疫合璧》瘟疫专著。明·吴有性原撰。清·王嘉谟补辑。刊于1822年。王氏认为吴氏“《瘟疫论》一书,独阐杂气,创瘟疫之法门”,但“未免醇疵互见”,遂予删订重编,并汇集诸家有关瘟疫的学术研究与临床经验为补充,便于读者参阅。
-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
-
吴有性
简介:吴有性为明末医学家。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认为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非暑,而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或称疠气、杂气,与伤寒不同。其学说为后世所推崇,亦是后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
疠气
疠气又称瘟疫病邪、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是各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统称。《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古人认为它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
-
拨正散
处方:荜茇2钱,雄黄(精为上)2钱,火消2钱,冰片5厘,麝香5厘。功能主治:杂气为病,阴阳毒,痧胀及一切无名恶证,并食厥、痰厥、气厥。用法用量:男左女右,以筒吹入鼻中即苏。摘录:《寒温条辨》卷五
-
异气
异气又称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杂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有多种戾气,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见《温疫论》)。
-
温疫论
概述:《温疫论》为中医温病著作。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
-
戾气
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