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疽
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肩疽的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若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疼痛不欲食,二便不调者逆。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
-
过肩疽
概述:过肩疽:1.无头疽生于肩之后廉;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属小肠经。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筋疽的别名。
-
乾疽
定义:乾疽为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是指生于肩之前廉(肩峰前侧)的无头疽,属大肠经。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
-
肩中疽
出《外科真诠》卷上。是指无头疽生于肩中廉(肩峰正中)者,属三焦、胆二经。肩中疽的病因病机:肩中疽因风邪热毒郁结三焦经、胆经而发。肩中疽的症状:证见肩中廉部位生有头疽,微肿痛痒。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
-
丁疽
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丁疽的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
无头疽
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名称。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疵痈
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疵痈的病因病机:疵痈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
槐花酒
处方:槐花4-5两。及湿热疮疥,肠风痔漏。2.发背:一人发背十余日,势危脉大,先饮槐花酒二服杀其势退,再服败毒散二剂,托里药数剂,渐溃,又用桑柴烧灸患处,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药贴之,灸至数次。3.肩疽:一人肩疽,脉数,用槐花酒一服,势顿退,更与金银花、黄耆、甘草十余服而平。摘录:《外科发挥》卷二
-
乐疽
乐疽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无头疽生在肩前侧,腋窝上方,骨缝开合凹陷处者。为手厥阴心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久不溃破及溃后脓如清水,肿硬不减者为逆证。治法同无头疽,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种病证。
-
释担汤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释担汤组成:金银花1两,土茯苓1两,漏芦5钱,当归5钱,大枣8两。主治:肩疽搭背,多生于劳力担负之人,使肩背气血不得舒,又感寒暑风湿,故血郁热而成毒。用法用量:酒煎服。
-
陈乾疽
陈乾疽病名。《刘涓子鬼遗方》卷一:“陈乾疽,发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如刺无血,三四日病愈。”证治类肩疽,参该条。
-
加味托里散
《外科经验方》:加味托里散:处方:人参1钱,黄耆(盐水拌,炒)1钱,当归(酒拌)1钱,川芎1钱,麦门冬(去心)1钱,知母(酒拌,炒)1钱,黄柏(酒拌,炒)1钱,芍药(炒)1钱,金银花1钱,柴胡1钱,甘草(水1钟,浸透,以慢火炙)1钱。寒多,加厚朴、防风、藿香,再服黄矾丸、通气散,仍贴玄武膏、金丝膏。
-
内托定痛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组成:人参、黄耆、地黄、白芷、川芎、赤芍、防风、赤苓、甘草、乌药、桂心、枳壳、桔梗、木香。主治:肩疽。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大枣1枚,水煎,不拘时服。
-
太阳发
太阳发为病名,系生于瞳子髎穴处之痈疽。出《外科启玄》卷四。其病因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蕴结而成,疮起根赤而有脓。一般可按外痈治疗。如大渴闷乱,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知痛者,预后不佳。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种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