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毒攻舌证
热毒攻舌证为证候名。指火热邪毒炽盛,攻犯舌体,以舌体红肿疼痛,或舌体局部红肿高突、疼痛,舌体活动不灵,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无名疬
无名疬为病名,即瘰疬之迅即发生红肿者。出《疬科全书》:“亦有骤然红肿,非色欲所致,即餐膳不谨,此无定名,随症皆可致此。”治宜豁痰散结,可内服消肿汤方。
-
鸡子灸
鸡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即以熟鸡蛋半个去黄,覆盖肿毒上用艾施灸。《串雅外编》卷二:“凡毒初起,红肿无头。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即散。若红肿根盘大,以鸭蛋如法灸亦可。”
-
燕窝疬
燕窝疬病名。系指发于颏下三角处红肿形似燕窝的瘰疬。《外科大成》卷二:“颔红肿痛名燕窝疬。”参见瘰疬条。
-
肝郁失音
肝郁失音(dysphoniaduetoliverdepression),是指精神抑郁不舒而致突然不能发声的病理变化。肝郁失音者失音骤然发生,但声带检查,无红肿变化,全身尚有肝气郁结的其他症状表现,需与暴瘖相鉴别。暴瘖者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发病较急,兼有其他感邪症状,局部检查见声带红肿。
-
脚隐
脚隐病名。指脚底处见有热痛红肿者。见《梅氏验方新编》第三集。有:“脚底板红肿热痛,名为脚隐。”治宜用大蒜头和盐捣烂敷。余可参见外痈条。
-
三豆浆
《痘疹传心录》卷十九:方名:三豆浆别名:三豆散、三豆丹组成:黑豆1合,绿豆1合,赤小豆1合。痘后痈毒,初起红肿。用法用量:研烂为末。用醋研浓浆,时时以鹅翎扫之,红肿退去。附注:三豆散(《准绳 幼科》卷六)、三豆丹(《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
望舌体
望舌体(inspectionoftonguebody)是指观察舌体的形态、胖瘦,有无红肿、红色或白色斑块、溃烂,以及溃烂的部位、范围的大小、形态、表面有无假膜、周围有无红肿等,舌体表面有无裂沟、舌苔的分布是否均匀,有无花剥,舌体局部有无肿块,以及肿块的大小、范围,舌系带的长短等的诊断方法。
-
望口咽部
望口咽部(inspectionoforopharynx)是指观察口咽黏膜有无红肿、干燥、溃疡等;咽后壁有无颗粒突起;咽侧索是否肥厚;腭扁桃体有无肥大、红肿、脓点、异常分泌物、假膜、溃疡、新生物等;前、后腭弓及悬雍垂、软腭有无异常等的诊断方法。
-
望颌面
望颌面(inspectionofmaxillo-facialregion)是指观察口腔周围的颌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偏斜、红肿或肿胀、肿块、隆起、畸形、创伤、瘀斑等;腮部、下颌下有无红肿或肿胀的诊断方法。
-
麻出红肿
麻出红肿病证名。指麻疹透齐,疹子红肿太甚者。为毒火壅遏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去芥穗、豆豉,加紫草、紫花地丁。
-
邪热
概述:邪热:1.病因之一;2.证候之一。病因之一·邪热:邪热为病因之一。即热邪。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阳性的实证。如发热息粗,红肿,焮痛,便秘等。证候之一·邪热:邪热为证候之一。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
擎珠毒
擎珠毒病名。指手心处红肿高突,疼痛剧烈者。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手心毒。详该条,
-
帝钟风
帝钟风病名。帝钟者悬雍垂之别名。系指悬雍垂红肿疼痛或腐溃。即帝中风,详参该条。
-
单缠症
单缠症病名。系指喉内四周红肿,一侧生有白或黄膜,或上或下屈曲相缠的病证。见《喉舌备要》。参见缠喉风条。
-
鹚痈
鹚痈病名。①指生于臂撑上者之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②指手心毒偏于掌边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八。临床以患处红肿高突,疼痛剧烈为其特征。余证治可参见手心毒条。
-
望外鼻
望外鼻(inspectionofexternalnose)是指观察外鼻是否有红肿、畸形、歪斜、缺失等形态改变的诊断方法。
-
望鼻前庭
望鼻前庭(inspectionofnasalvestibule)是指观察鼻前庭有无红肿、糜烂、溃疡、皲裂、结痂、肿块等改变的诊断方法。
-
乳鹅
乳鹅病名。系指喉核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表面见有黄白色脓点的病证。相当于今之扁桃体炎。《张氏医通》卷八:“……肿于喉两傍者为双鹅,肿于一边者,为单鹅。”详见乳蛾条。
-
盘肛痈
盘肛痈病名。指肛痈且患处有数处溃脓者。《医门补要》卷中:“肛门四周红肿作痛……每易成漏,有数处溃开者盘肛痈。”即肛门周围脓肿。证治参见肛痈条。
-
内悬(疒其)风
内悬(疒其)风病名。即里悬(疒其)风。见《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疒其)。起生牙根内为里悬(疒其)。红肿如蜒蝣样,渐次而长。”参见悬(疒其)风各条。
-
二味拔毒散
二味拔毒散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组成为雄黄、白矾各等分。为末,茶水调敷患处。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疮等症。
-
伏寒喉痈
伏寒喉痈为病证名。多由寒邪内伏,郁于肺系,复感时邪而发。症见喉间红肿或带紫色,脉不浮数(《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
穿牙毒
穿牙毒病名。又名穿牙疔。指牙疔生于两旁牙缝中,齿龈红肿、牙缝流脓、齿牙松动、身有寒热诸证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牙周脓肿。”参见穿牙疔条。
-
后天青龙散
处方:先天青龙散去薄荷、蒲黄,加珍珠2分,西黄2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一切红肿喉症,口疳腐烂。用法用量:吹于患处,日1次。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
止沸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熟地3两,麦冬2两,地骨皮1两。主治:肾火旺,眼目红肿,口舌尽烂,咽喉微痛,两胁胀满。用法用量:水煎服。
-
玄丹麦冬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玄参1两,丹参1两,麦冬1两。主治:相火妄动,口舌红肿,不能言语,胃中义觉饥渴之甚。用法用量:水煎服。
-
望耳周
望耳周(inspectionofperioticskin)是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畸形、红肿、增厚、瘘口、赘生物、瘀斑、疤痕、破损、溃疡、糜烂、渗液、结痂等变化的诊断方法。
-
望耳孔
望耳孔(inspectionofexternalacousticmeatus)是指观察外耳道有无红肿、瘘口、新生物、耵聍、异物、分泌物、狭窄及塌陷等的诊断方法。
-
湿热犯耳证
湿热犯耳证为证候名。指湿热之邪侵袭耳窍,以耳道或耳郭红肿疼痛、糜烂、渗液、结痂,或流脓黄稠,或耳胀耳鸣,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点眼疗法
点眼疗法为治法。指将具有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等作用的药水或易溶化的极细药粉直接点入眼内,以治疗外眼疾病的方法。
-
毒虫螫伤
毒虫螫伤(insectbite)为病名。是指毒虫螫伤所致的皮肤疾病。因被毒虫螫咬,而出现伤处红肿疼痛麻木,或可伴有寒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到全身症状。
-
热烫伤目
热烫伤目(eyeinjuredbyoverheat)为病名。是指眼部被高温物质烧伤或烫伤,以眼部红肿剧痛,甚至影响视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
-
花柳毒淋·膀胱湿热证
花柳毒淋·膀胱湿热证(gonorrheawithsyndromeofdamp-heatinbladder)是指膀胱湿热,邪毒亢盛,以窍端红肿,流脓浊分泌物,小便短赤,频而数急,灼热刺痛,口干苦而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花柳毒淋证候。
-
阴肿·外伤证
阴肿·外伤证(vulvalswellingwithtraumaticsyndrome)是指起居不慎,跌仆闪挫,瘀血停滞阴部,以外阴红肿热痛,或局部血肿,舌淡红或稍暗,苔薄白为常见症的阴肿证候。
-
化脓性溃疡
化脓性溃疡(suppurativeulcer)是指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呈堤形,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的表现。
-
痰毒·余毒凝滞证
定义:痰毒·余毒凝滞证(phlegmatictoxinwithpatternofremnanttoxincoagulationandstagnation)是指余毒凝滞,以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为常见症的痰毒证候。关于痰毒:痰毒(phlegmatictoxin)是指发于颈、腋、胯腹部淋巴结的痈。
-
针眼·正虚邪恋证
针眼·正虚邪恋证(styewithpatternofhealthyqideficiencyandlingeringpathogen),正虚邪恋,以针眼屡发,或针眼红肿不甚,硬结难溃,经久难消,或伴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小儿偏食,纳呆,便结,舌质淡,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
-
望口唇
望口唇(inspectionoflip),观察口唇色泽、形态有无异常,是否有红肿、皲裂、溃烂、渗液、结痂,口角是否湿白、肿裂、溃烂,口闭不开,或口开不闭等的诊断方法。
-
望龈肉
望龈肉(inspectionofgum)是指观察龈肉的色泽、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红肿、溃烂、溢脓、出血、瘘管、萎缩、增生及牙周袋等的诊断方法。
-
望口腔黏膜
望口腔黏膜(inspectionoforalmucosa)是指观察颊、龈、腭、唇内等处的黏膜有无红肿、溃烂、斑纹、疱疹等的诊断方法。
-
重齶
重齶(è(口咢))病名。①指齿龈肿痛,即重龈。②指上腭红肿并疼痛,饮食吞咽不利,即重腭。
-
脚气伤寒
脚气伤寒病证名。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痛之证。见《惠直堂经验方·伤寒门》。治宜消其湿热,从膀胱下行,则身热自退,用顺导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
阁门
阁门为经外奇穴名。一作阑门。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耻骨下缘阴茎根中点旁开3寸处。主治疝气频发、气上攻心,并治阴汗、阴囊红肿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单乳蛾
单乳蛾病名。系指咽喉一侧生乳蛾,红肿疼痛的病证。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单鹅风、单蛾。详见乳蛾条。
-
不护场
不护场为诊法术语。即痈疽疮疡基底部肌肤反应不能局限而向外扩延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不护场是与护场证候相对应的。参见护场:护场为诊法术语。出《疡医准绳》卷二。指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
-
定狂汤
处方:熟地3两,知母1两,荆芥5钱。功能主治:头面红肿,下身自脐以下又现青色,口渴殊甚,似欲发狂。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六
-
有护场
有护场为病证名。出《外科启玄》卷二。即护场。护场为诊法术语。出《疡医准绳》卷二。指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无护场,难治。
-
火毒证
火毒证为证候名。又称“热毒炽盛证”、“热毒酿脓证”。指火热炽盛成毒,壅滞肌肤,肉腐成脓,以肌肤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热毒炽盛证
火毒证为证候名。又称“热毒炽盛证”、“热毒酿脓证”。指火热炽盛成毒,壅滞肌肤,肉腐成脓,以肌肤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