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汤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对血压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降压三相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B2及PGs合成,从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处方: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临床应用: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
-
栝楼桂枝汤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桂枝汤:处方:栝楼根6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气虚加党参,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忌食生冷油腻。附注:本瓜蒌桂枝汤(《普济方》卷一三二)、桂枝加瓜蒌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别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处方: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别名: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处方: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功能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
-
阳旦证
概述:阳旦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证兼见心烦口苦等里热证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证象阳旦。”《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症状:《外台秘要·伤寒中风方》:“古今录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
-
太阳病辨证
太阳病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或循经入于膀胱之腑,根据受邪后反应不同,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为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调,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辨证要点。《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
-
风伤卫证
风伤卫证为病证名。以风为阳邪,故只伤于卫分。《伤寒论大全》卷一:“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加味桂枝代粥汤
处方:桂枝尖3钱,生杭芍3钱,甘草钱半,生姜3钱,大枣3枚(掰开),生黄耆3钱,知母3钱,防风2钱。功能主治:伤寒有汗。凡桂枝汤证,皆因大气虚损,其汗先有外越之机,而外邪之来,又乘卫气之虚,直透营分,扰其营中津液,外泄而为汗也。服桂枝汤后,即啜热粥,助胸中大气以胜邪,本方加黄耆升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别名:白术茯苓汤、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处方: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切)3两,白术3两,茯苓3两,大枣12枚(擘)。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3:159):患者年岁颇高,偶感风寒,初起鼻塞头胀,喉痒咳嗽,咯痰清稀不多,服西药发汗后症状仍不解。
-
解表剂
概述:解表剂(superficies-resolvingformula)是指以辛散轻扬的解表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各种表证方剂的统称。风寒表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致病邪气侵袭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怯冷较重,发热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头身酸楚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
太阳经证
《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
-
厚朴七物汤
别名:厚朴七味汤、七物厚朴汤处方:厚朴半斤,甘草3两,大黄3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两。呕者,加半夏5合;各家论述:1.《沈注金匮要略》:此有表证腹满也。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调和营卫,而解在表之风耳。2.《张氏医通》: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营血。
-
伤寒表证
《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无汗
即没有出汗,指当汗出而不汗出的表现。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
-
伤寒五法
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救里:救里为治法。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医术名·《伤寒五法》:《伤寒五法》为医书名。
-
表证
表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表实证:表实证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郁遏,腠理闭塞,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疼痛,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证候。即风热侵袭肌表,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
乌头桂枝汤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直解》:寒淫于内,则腹中痛,寒胜于外,则手足逆冷,甚则至于不仁而身疼痛,此内外有寒也。附注:抵当乌头桂枝汤(原书同卷)、桂枝汤加乌头汤(《医心方》卷六引《小品方》)、乌头汤(《千金》卷八)、桂枝乌头汤(《全生指迷方》卷三)、大乌头桂枝汤(《三因》卷七)。
-
猫眼疮·寒湿阻络证
定义:猫眼疮·寒湿阻络证(cat’seyesore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obstructing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皮疹暗红,遇寒加重,下肢沉重,关节痛,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缓为常见症的猫眼疮证候。
-
太阳经病
《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
-
桂枝散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桂枝散:处方:桂枝15克葛根15克麻黄22克(去根、节)石膏30克赤芍药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普济方》卷二○○引《广南四时传方》:方名:桂枝散组成:官桂、甘草、青橘皮(去瓤)、干姜(炮)、牵牛子(生用)各等分。
-
桂蜜汤
别名:桂心汤处方:桂心2两,蜜1升,附子1两,干姜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赤石脂10两。功能主治: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考之本草,蜜性虽滑,熟则温中,姜虽辛热,炮则苦平,可知蜜有和解辛热之功,姜具散火安中之力,而桃花汤中粳米煎,胶蜡汤中已借用之。
-
桂枝合补血汤
别名:桂枝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处方:桂枝、芍药、甘草(炙)、当归、黄耆。功能主治:产后伤血病痉。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用法用量:桂枝补血汤(《医家四要》卷三)、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医学摘粹》)。摘录:《医钞类编》卷十七引《金鉴》
-
返魂丹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返魂丹:处方:生玳瑁15克朱砂克雄黄15克白芥子15克制法:上药同研如面,酒煎安息香30克为膏,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十三种疔疮。疔肿及痈肿毒气入膈者,得微汗即解。《医学集成》卷二:方名:返魂丹组成:焦术2两,黄耆1两,附子5钱,良姜4钱,茯苓4钱,丁香1钱。产后恶血不尽,脐腹刺痛;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潮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大汗
大汗为症状名,即大汗出。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景岳全书·杂证谟》:“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治当察其虚之微甚,选用独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
-
风邪外袭
风邪外袭为证候名。阳明伤风,症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等。少阳伤风,症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等。少阴伤风,症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连胻骨酸痛,脉沉弦等。
-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为《伤寒直格》的别名。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辩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
-
夜疟
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伤寒直格
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
-
吐脓血
吐脓血为症状名。指吐血杂有脓液者。多由热毒壅盛,血络损伤所致。亦可由药误引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内热盛误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吐脓血的记载。
-
酒客
酒客指嗜酒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解肌
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
黄汗身肿
《症因脉治》卷三:“黄汗身肿之症,身热胸满,四肢黄肿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如柏汁,久不愈,必致痈脓,又有不恶风,小便利,若上焦寒,口多涎,身冷肿痛,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又有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生恶疮,身瞤瞤,胸中痛,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皆黄汗肿症也。”
-
和解
和解治法之一。①即和法。详该条。②指用轻剂进行调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病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寒入血室
寒入血室病证名。多因行经期间感受寒邪,其时血室正开,寒邪乘虚侵入血室,陷入冲脉,以致月经骤停,腹痛难忍,引及两胁,背寒,尿清长,不思饮食等。治宜温阳行血调经。如失于治疗,病情加剧,则腹痛益剧,痛如刀绞,不能睡卧,面目俱青,四肢厥冷,或冷汗如雨,脉微欲绝者,治宜回阳救逆,急投参附汤,或独参汤之类。
-
干葛黄芩黄连汤
处方:干葛、黄芩、黄连。功能主治:桂枝汤症,仅用承气误下,表未解,喘而汗出,协热下利不止,病在阳明、下焦,脉促。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表寒证
又称风寒束表证。即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杏苏散等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桂枝石膏汤。
方出《千金》卷九,名见《活人书》卷十七:方名:桂枝石膏汤。组成:桂枝2两,黄芩2两,甘草2两,升麻3两,葛根3两,生姜3两,芍药6两,石膏8两,栀子2-7枚。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2两,足水2升,再依方服。
-
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潮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尽剂
尽剂是指服药达到完全的剂量。尽,完全或完整;剂,剂量。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桂枝汤的剂量,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
王升
简介:王升(1773~字大昌,号叇沧。祖:王学权父:王国祥子:王士雄(王孟英)学术贡献:祖王学权,精于医理,著《重庆堂随笔》2卷(1808),未竟而殁。父王国祥为之辑注,越二年亦逝。对吴瑭《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治温首方,亦持异见。曾云“若非泰西之书入于中国,则脏腑真形,虽饮上池水者,亦未曾洞见也。”
-
温病条辨白话解
《温病条辨白话解》温病著作。浙江中医学院编译。本书将《温病条辨》原文予以语译和注解。对其中与临床实际关系较少的部分原文,适当地作了删节。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争论较多的问题(如温病用桂枝汤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有助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吴氏原著。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为治法。是指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证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藿香、防风、荆芥等。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心下满
心下满为病证名。《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如不发热者,以木香和中汤主之;若发热者,以小柴胡加枳实、姜炒黄连、去黄芩治之;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轻则消导,重则用承气下之。”
-
心烦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
-
消息
消息①指体察斟酌病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②指调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
阳维脉病
指阳维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证。病因病机:《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相持。症状:《脉经》卷二:“诊得阴维脉浮者,蹔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治疗:《杂病源流犀烛·阳维阴维脉病源流》以桂枝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治阳维脉病。
-
正伤寒
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