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撮
撮用指爪合取物。亦指一次撮取之量。《素问·病能论》:“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张介宾注:“用三指撮合,以约其数。”
-
盛端明
字希道,自号玉华子。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尝以《内经》、《素问》、《脉经》诸书为经,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三十余年,宦辙南北,书稿自随,每遇奇方秘法,必录之,编成《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弟简帙繁多,不能抄写,乡友腾氏撮其要者录之,成《程斋医抄撮要》五卷(1533年)。
-
采药
采药气功内丹术术语。丹功中产药后,须及时采取归源,谓之采药。为炼精化气四诀要之一。又说:“神守玄宫,意迎牝府”,乃采药诀要。又有主张用武火者,以舐(舌抵上腭)、吸(吸气)、撮(撮肛)、闭(闭口鼻)四字诀导引之,逼令药物归炉、阳物平缩,行周天运转以炼精化炁。
-
加味泻黄散
概述:加味泻黄散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二方。处方:防风一钱,葛根二钱,石膏四钱,石斛、茯苓各三钱,栀子一钱五分,甘草四分,荷叶一角。防风3克葛根6克石膏12克石斛9克山栀4.5克茯苓9克甘草1.2克功能主治:主治脾有伏火,口燥唇干,烦渴易饮,热在肌肉。用法用量:加粳米一撮煎汤代水,煎服。
-
口形六态
指以口部外形的六种变化,作为辨证的参考。噤·口形六态:噤(口闭不开),主病实。僻·口形六态:僻(左右斜,口角缓急),主肝经风痰。撮·口形六态:撮(上下唇紧聚),主邪正交争,正虚邪盛。振·口形六态:振(寒栗鼓急,上下振摇),主阳气虚。动·口形六态:动(开合频繁)主胃气将绝。
-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为中医学著作。1.秦伯未著。“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2.王静山编。此书设中医诊断撮要、中医简要理论与杂病诊治提要、药物撮要、汤头歌诀择要四章。
-
屈膝散
《幼科发挥》卷四:方名:屈膝散组成:防风1两,薏苡仁1两,牛膝1两,苦参(女便浸晒)1两,何首乌(男便浸晒)1两,僵蚕5钱,天花粉5钱,荆芥穗5钱,肥皂核肉1两,鹿茸5钱。用法用量:每用3钱,同合冷饭团4两,牯猪油6钱,粘米一撮,绿豆1撮,水4碗,煎至2碗,分2次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海虾壳
出处:《本草撮药》拼音名:HǎiXiāK 来源:为对虾科动物对虾或龙虾科动物锦绣龙虾等的甲壳。功能主治:①《本草撮要》:晒干研末,加白糖拌,涂秃疮。②《泉州本草》:治疥癣,晒干研末掺患处。摘录:《*辞典》
-
左金加陈米汤
方出《医方集解》,名见《退思集类方歌注》:组成:黄连6两(姜汁炒),吴萸1两(盐水泡),糯米1撮。主治:噤口痢,汤药入口即吐。用法用量:浓煎服。但得3匙下咽,即不复吐矣。
-
岁桃浆
《解围元薮》卷四:组成:核桃。主治:疠疮初起。用法用量:用核桃按岁1枚,取白肉,竖排砂锅内,每桃上放细茶1撮,以酒煎。嚼桃饮酒。速愈。
-
茵陈石膏汤
《简明医彀》卷二:方名:茵陈石膏汤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主治:黄汗。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
药核桃
《仙拈集》卷二:方名:药核桃组成:核桃1个,芝麻1把,马齿苋1撮。主治:血淋,沙淋。用法用量:共捣烂,滚酒服。
-
桑叶掩耳方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方名:桑叶掩耳方组成:桑叶1握,盐1撮。主治:蜈蚣入耳。用法用量:以桑叶裹盐,炙令热,掩耳上,冷即易之。
-
盐醋煎
《嵩崖尊生》卷九:方名:盐醋煎组成:盐1撮,醋1孟。主治:吐泻转筋,头眩肢冷,须臾不救者。用法用量:同煎至8分,温服。
-
浮麦散
处方:人参2钱,当归1钱5分,熟地黄1钱5分,麻黄根5分,黄连(酒炒)5分,浮小麦1撮。功能主治:产后阳虚盗汗。用法用量:水1钟半,煎7分服。摘录:《竹林女科》卷三
-
探吐饮
《古方汇精》卷一:方名:探吐饮组成:炒盐1撮。主治:干霍乱,手足温者,入口即吐,气绝复通。用法用量:和童便温服。
-
疏胎丸
《宋氏女科》:方名:疏胎丸组成:四物汤加云苔子1撮(即君莲子。天罗子亦可)。主治:产育艰难,或一岁一产。用法用量:水煎,于经行之后第4日起空心服,4日即止。此为多子多怨者设耳,切勿妄投。
-
山茄子散
《鸡峰》卷二十二:方名:山茄子散组成:山茄子2分,撮山合1钱,石决明半钱。功效:生肌。用法用量:以唾津、温水调药花子,候疮内恶肉净尽,先于疮口内干掺少许,后用花子贴之。制备方法:上药同拌匀。
-
墨奴丸
方出《外台》卷二十八引《范汪方》。名见《千金》卷十七:方名:墨奴丸组成:釜底墨5合,盐1撮。主治:中恶,痛欲绝;卒得恶疰,腹胀。用法用量:以水1升搅调服。制备方法:上和研匀。
-
燥湿止泻汤
方出《医林撮要》引《质问方》,名见《观聚方要补》卷二:方名:燥湿止泻汤组成:参苓白术散加泽泻、肉豆蔻。主治:泄泻。
-
成斯文
成斯文为明代儿科医家。号无忌先生。撰《保幼新编》,阐述自小儿初生以至变蒸、五软、蜂螫、蛇咬等一百余证,列古方、新方,删繁撮要,条理清晰。
-
邬廷谋
邬廷谋清代医家。字砚亭,生平履贯欠详,尝著《医学撮要》,未见行世。
-
女丹合编
《女丹合编》气功丛书名。清·贺龙骧辑。丛书编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重刻《道藏辑要》。
-
金彭
金彭清代医家。仪征(今属江苏)人。家中积药如肆,贫者就诊,立方后即撮药与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邑大疫,召药工十余人于家制丸散救济。撰《伤寒变通论》,未梓。卒年八十三。侄颖川,亦以医名世。
-
黄宫绣
黄宫绣清代医家。宜黄(属江西)人。撰《医学求真录》十六卷于1750年,未见流传。现有《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又名《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均刊于1769年。其中以《本草求真》一书系对《本草纲目》删繁撮要而成,影响较为广泛,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用。
-
秘传茵陈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茵陈散组成:大田螺1个(连壳),山栀子7个(研),韭菜根7个,茵陈(真者)1大撮。功效:退黄。用法用量:上共捣烂,以滚白酒大盏投之。搅匀,去滓顿服。
-
龙脑汤
处方:缩砂8两,甘草6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醒酒消食。主用法用量:每以半钱,如茶点进。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五引《御医撮要》
-
瓠子子
《*辞典》:瓠子子: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 ZǐZǐ来源:葫芦科植物瓠子的种子。油中含饱和脂肪酸22.7%、油酸18.7%、亚油酸58.6%。功能主治:《滇南本草》:煎汤,治哑瘴;治棒疮跌打,搽之;与生姜同撮,治咽喉肿疼。
-
升麻葛根合人参白虎汤
《幼幼集成》卷六:组成:绿升麻、粉干葛、白芍药、炙甘草、净知母、熟石膏、人参。功效:凉解热毒。主治:麻疹发于炎天暑月,毒为热隔。用法用量:加糯米1撮,水煎服。
-
黄杨头汤
处方:黄杨头7个,白糖1撮,阳春砂仁1粒(研末)。功能主治:宽胸瘦胎易生。主用法用量:冲和,临月朝晨服,不拘次数。摘录:《详要胎产问答》
-
活命汤
处方:人参1钱或3钱,炙甘草1钱,制附子1钱,炮姜1钱。功能主治:暴吐欲绝。用法用量:加炒陈米1撮,水煎浓,徐徐饮之,随吐随饮。摘录:《杂症会心录》卷上
-
椒茱汤
处方:花椒1两,吴茱萸1两,蛇床子、藜芦、陈茶叶1撮,煨盐2两。功能主治:妇人阴户痒不可忍。用法用量:方中蛇床子、藜芦用量原缺。摘录:《医统》卷八十三
-
解毒合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1钱,知母7分,黄连4分,连翘7分,金银花1钱,甘草5分。功能主治:疹症,烦躁大渴。用法用量:加粳米1撮煎服。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三
-
来苏饮
处方:木香、神曲、陈皮、白芍、阿胶、黄耆、煨姜。功能主治:妊娠欲产未产,由气逆也。用法用量:加糯米1撮,水煎服,连进妙。摘录:《女科万金方》
-
葱白煎
处方:葱白5-6根,盐1撮。功能主治:赤白浊。用法用量:煎汤,熏阴处。摘录:《仙拈集》卷二
-
香茗散
《鲁府禁方》卷二:方名:香茗散组成:香附子2钱,川芎1钱,细茶1撮。主治:因气脑冲动,头痛。用法用量:上锉2剂。水煎,温服。
-
益智二伏汤
《家庭治病新书》:方名:益智二伏汤组成:益智仁1钱5,茯苓3钱,茯神3钱,糯米1撮。主治:小儿遗尿或尿白浊。用法用量:水煎服。
-
严三点
严三点宋代医家。江西人。其真名佚,因精于脉学,以三指诊脉,即能诉受病之源,人咸以“严三点”称之。著有《脉法撮要》一卷,现国内未见行世。
-
周冠
周冠清代医家(?-1803年)。来水(今湖南来阳)人。博览医书,治病多效,晚年尤注重痘疹,推崇聂久吾,谓张逊玉、朱纯嘏痘书虽能发明聂氏,然其书散漫,详略失宜,遂撮其精华,旁考他书,按痘疹先后之期与调治正变之法,编为诗歌,加以注释,撰成《痘疹精详》(1794年)。弟冕知医,为该书增订刊行(1805年)。
-
周本一
周本一清代医家(1839-1914年)。四川长寿人。早年习儒,攻理学,精《易经》,曾在凤山书院主讲。中年后专攻医学,善治时病,且能立起沉疴。著《医学入门》两卷,撮古医籍之精要,贯以平生之体验,条理清晰,甚便初学。子怀璞,亦有医名。
-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为伤寒著作。3卷(即《医宗金鉴》卷36~清·吴谦等编撰。作者鉴于《伤寒论》原著辞义深奥,条目繁多,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
李荥
李荥明代医家。字岚溪,号樵阳子。里贯欠详,有医名,深明医理。尝辑刻《心印绀珠经》行世。另又著《闺门宝鉴》、《博爱心览撮要》,合称《二难产宝》,现有多种刻本行世。
-
南星皂角白梅散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南星皂角白梅散组成:南星7片,皂角14枚(半生半煨),白梅1个,生姜3片,茶芽1撮,葱白2寸。主治:风痰头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制备方法:上用木器捣碎。
-
东流饮
处方:细茶1撮,生芝麻1撮,生桃仁7枚,大黄1钱或2-3钱。功能主治:大便热结闭塞。用法用量:用长流水生擂碎服。摘录:《古今医鉴》卷八
-
各半散
别名:五斗安神各半散处方:室女发(烧灰)、茴香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肠气撮痛。用法用量:五斗安神各半散(《普济方》卷二四九引《十便良方》)。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三引《海上方》
-
灶煤散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组成:灶突中煤3指撮,盐少许。主治:小儿尸注。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半钱匕,空心、午后各1服,热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散。
-
人参白虎合黄连解毒汤
《专治麻瘀初编》卷四:组成:官拣参、净知母、熟石膏、生甘草、正雅连、川黄柏、片黄芩、黑栀仁。主治:麻疹发热,自汗太过。用法用量:白米1撮为引,水煎,热服。
-
一物猪蹄散
《千金》卷五:方名:一物猪蹄散组成:猪后脚悬蹄(烧存性)。主治:小儿寒热及毒气中人。用法用量:以乳汁饮1撮。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外台》卷三十六引作 猪蹄散。
-
盐梅汤
《普济方》卷三○一:方名:盐梅汤组成:乌梅14枚,钱40文,盐3撮,苦酒1升。主治:阴囊下湿痒皮剥。用法用量:于铜器内总渍9日,洗之。
-
绿豆灯心糯米汤
《杂病源流犀浊》卷二:方名:绿豆灯心糯米汤组成:绿豆1酒杯,灯心30根,炒糯米1撮。主治:热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