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证
概述:饮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
-
停饮
概述:停饮(stagnantfluidretention)是指饮邪停于心下或膈间,以心痛、胸满、气短、眩晕等为常见症的饮证。关于饮证:饮证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根据痰饮部位的不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
-
水饮内停证
概述:饮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
-
四饮
概述:四饮为病证名。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证的总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为诊断学术语。气血痰食辨证为内伤杂病辨证方法之一。气的病证多指功能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证,多指血的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如血虚、血瘀、出血和血厥等;食的病证主要指饮食失调所致的急性和慢性消化紊乱与营养代谢障碍,如宿食、食积和食厥等。
-
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为病机。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清。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水泛成痰成饮,产生其他痰证或饮证。治宜健脾为主。
-
气血痰食辨证
气血痰食辨证为内伤杂病辨证方法之一。气的病证多指功能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证,多指血的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如血虚、血瘀、出血和血厥等;痰可分痰证和饮证,其证繁多;食的病证主要指饮食失调所致的急性和慢性消化紊乱与营养代谢障碍,如宿食、食积和食厥等。
-
化饮解表
化饮解表为治疗学术语。针对表有风寒,内有水饮证的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以麻桂散表邪,半夏、细辛、干姜温化水饮,佐以芍药、五味,协调诸药,是治外感寒邪,内伏水饮的代表方。
-
水饮内停
水饮内停指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停积为饮的病机。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温肺散寒
温肺散寒为治法,又称温肺。指用具有温阳补肺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肺阳虚寒凝证的治法。肺寒本属阳虚,阳虚生外寒,故本法具温肺、散寒作用,多用辛温解表之剂,常用细辛、桂枝、麻黄、干姜、葱白之类。阳虚则阴盛,故肺寒多饮证,治宜温肺逐饮,常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
-
温肺
温肺又称温肺散寒。针灸常选列缺、肺俞、风池、风门、合谷、大椎等穴,针用泻法,并可加灸。肺寒本属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多用辛温解表之剂温肺散寒,常用细辛、桂枝、麻黄、干姜、葱白之类。阳虚则阴盛,故肺寒多饮证,治宜温肺逐饮,常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又温肺常须结合补脾益肺,或温补命门以治其本。
-
饮
悬饮是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伏饮
是指饮邪久伏体内,遇风寒等外邪相引而发病,以恶寒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目泣自出,腰背酸痛,苔腻,脉沉滑等为常见症的饮证。伏饮的症状:《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方用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桂枝半夏汤、倍术丸等。
-
问胸腹
概述:问胸腹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辨证分型:胸膈脘腹满闷或胀痛走窜,噫气不舒的,多属气滞。胸胁痛、气促不能平卧的,多属饮证、积水。胸膈痞闷,少气太息,怔忡易汗或痛处喜按的多属虚证。痛处拒按的,多属实证。痛处遇冷减轻的为热证;遇热减轻的为寒证。痛在少腹或控引睾丸的多属肝经。
-
五饮汤
《医垒元戎》卷二十方之五饮汤:处方:旋覆花、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厚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芍药、甘草各等分。痰饮所致潮热,症似虚而胸膈痞满,背心痛,服补药不效者。《类证治裁》卷二方之五饮汤:组成:人参、白术、橘皮、枳壳、半夏、厚朴、桂枝、白芍药、泽泻、甘草、猪苓、茯苓、旋覆花。
-
芎夏汤
处方:半夏(制)茯苓川芎各20克陈皮青皮枳壳各15克白术甘草(炒)各7.5克制法:上药为散。泄泻,加苍术、白术;胸痞,加枳壳、桔梗;胀满,加缩砂、白豆蔻;怔忡,加白茯苓。主治:水饮证。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5厚片,水煎服。眩运,加半夏、南星;附注:寒热疼痛下其癖,浮肿体重渗其湿,余可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