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涣
张涣宋代医家,里籍欠详。世代业医,以小儿科见长,至涣医术益精。后因治愈徽宗太子之痼疾而授翰林医正。尝著《小儿医方妙选》,一作《张涣编总方》,书中收方四百二十首。
-
香葛汤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香葛汤:处方:藿香白茯苓甘草(炙)各15克丁香干葛人参各30克功能主治:治呕吐后,津液耗伤,口渴甚者。《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引《集验方》:方名:香葛汤组成:干葛1两,川升麻半两,羌活半两,桔梗(微炒)半两,白芍药半两,川芎半两,白茯苓半两,白芷半两,甘草半两。加生姜,煎服。
-
养肺汤
处方:紫菀(焙)半夏(汤洗七次)款冬花阿胶(炙)各30克人参桂心各15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张涣《症因脉治》卷四:方名:养肺汤组成:生脉散加黄耆、当归、紫苑、甘草。功效:温养肺胃。主治:肺壅,上气痰嗽。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生姜10片,同煎至7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
万灵丹
主治:《博济》卷三方之万灵丹主治一切药毒,及蛊毒。五淋白浊,车前子汤送下;潮热发渴。《玉案》卷四方之万灵丹:方名:万灵丹组成:半夏2两(姜制),南星2两(姜汁炒),瓦楞子2两(煅),青礞石2两(煅),沉香(锉)2两,青皮1两2钱(醋炒),莪术1两2钱(醋煮),三棱1两2钱,香附1两2钱(醋炒),白芍1两2钱。
-
玉粉散
附注:红豆散(《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涣方之玉粉散:组成:胡粉1两,白龙骨(研细,微炒)半两,水磨雄黄(研细,微炒)半两,楮木根白皮半两,漏芦半两,白马夜眼(洗净,焙干)半两。《外科理例·附方》之玉粉散:组成:轻粉2钱,银朱2钱,滑石2钱,寒水石2钱,孩儿茶2钱,片脑2分。
-
鸡舌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张涣方:鸡舌散:处方:鸡舌香1两,木香1两,沉香1两,麻黄(去根节)半两,海藻(洗去咸味)半两,大黄(炮)半两。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张涣方方出陶隐居方(见《肘后方》卷六),名见《医心方》卷四引《效验方》:鸡舌散:处方:鸡舌香2两,藿香2两,青木香2两,胡粉2两。功能主治:狐臭。
-
万全散
处方:沉香丁香人参五味子当归(焙)30克赤芍药白术各15克桂心7.5克制法:上为细末。或合七神散更妙。《圣济总录》卷十七:方名:万全散组成:白僵蚕1分(炒),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半夏1分(汤浸7遍去滑,炒)1分,细辛1分(去苗叶),藿香叶1分,芎1分,羌活(去芦头)1分,牵牛(捣取粉)半两,干姜(炮)2钱。
-
香附丹
处方:大香附(刮去皮)沉香各30克槟榔雄鼠粪(烧)蟾蜍(烧)各15克制法:捣罗为末,羊髓120克煮烂,和成膏,为丸如黍米大。摘录:《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方名:香附丹别名:蟾蜍丸、香附丸组成:大香附子(拣净,刮去皮)1两,沉香1两,槟榔半两,雌鼠粪(烧灰)半两,干蟾(烧灰)半两。
-
通鸣散
处方:九节菖蒲远志各30克柴胡麦门冬防风各15克细辛甜葶苈各7.5克杏仁(净)27枚磁石(淬,淘赤汁)7.5克制法:研末。功能主治:治耳聋。用法用量:食后用葱汤调服1.5克,一日二次。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乳食后煎葱白汤调下,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香豆散
别名:人参豆蔻散(《传信适用方》卷四)。用法用量:上药研末过筛,每服3克,用水12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60毫升,温服。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方名:香豆散别名:人参豆蔻散组成:藿香叶1两,肉豆蔻1两,白扁豆半两,人参半两,甘草1分(炙)。主治:小儿霍乱烦渴。
-
闻人耆年
闻人耆年为南宋针灸家。闻人耆年自幼习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心讲求其要,居乡四、五十年,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学术上推崇名医张涣《鸡峰普济方》,其方虽简单易行,但皆缓急有赖之列。遂将己四十年之经验撰成《备急灸法》一卷(1266年)。尝谓: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第一。故于灸法论述颇详,并附己试之方药。
-
四珍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张涣方:组成:干大蟾1枚(去四足,纳胡黄连半两在腹内,线缝,湿纸裹,泥固烧赤),芦荟半两,麝1分。主治:诸疳羸瘦,毛发焦黄,口鼻生疮。用法用量:每服5-7粒,粥饮送下。制备方法:研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
人参半夏丹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张涣方:别名:人参半夏丸组成:人参1两,半夏(汤洗7次,焙)1两,川面姜1两,白术1两,天南星(并炮)1两。功效:消痰饮,止咳嗽。主治:小儿痰嗽。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生姜汤送下。百晬儿,针头大,沾乳母乳头吮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黍米大。
-
宁眠散
《幼幼新书》卷九引张涣方:组成:天南星(炮裂)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白附子半两,干蝎21个,干赤头蜈蚣1条(酒浸,酥炙微黄)。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钱,用好酒少许,浸薄荷煎汤调下。每儿潮搐,服之得眠是验,次用辰砂膏相兼服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次用乳香、血竭各研1分,同诸药拌匀。
-
知母丹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方名:知母丹别名:知母丸组成:知母(微炒)1两,鳖甲(酥炙,去裙襕)1两,川大黄(细锉,微炒)1两,赤茯苓1两,朱砂(细研,水飞)1两,川朴硝半两,川升麻半两,龙脑1钱(研)。主治:小儿发热疟甚者。用法用量:每服5-7粒,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
青砂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七引张涣方:方名:青砂散组成:青黛(研)1两,朱砂(细研)1两,硫黄(研)半两,水银(以枣瓤研令星尽)半两,胡粉(研)1两,赤小豆1两。主治:小儿身体头面热毒疮。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青香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张涣《遗方》:方名:青香丸组成:胡黄连、青黛、朱砂、鹤虱各等分。主治:小儿疳渴,引饮不休,肌体羸劣。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獖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
-
宣毒膏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张涣方:方名:宣毒膏组成:豮猪(腊八日取尾后刺血1升,先用新泥盆盛)1两,好朱砂(细研,水飞)1两,拣乳香(细研)1两,甘草(末)半两,马牙消半两,脑子1分,麝香1分(细研)。主治:毒盛甚,疮疹已出不快,倒黡。用法用量:煎人参汤化下。
-
顺正汤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方名:顺正汤组成:白豆蔻半两,高良姜(微炮)半两,藿香叶半两,当归(洗,焙干)半两,草豆蔻(面煨,炮)半两,陈皮(去白,焙干)半两,丁香1两。功效:顺阴阳。主治:霍乱吐利。用法用量:每服半钱-1钱,温粥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香参汤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方名:香参汤组成:藿香叶1两,人参1两,舶上丁香皮1两,丁香1两,白茯苓1两,青橘皮(去白)半两,木香半两,甘草(炙)半两。主治:寒痰呕吐。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香豉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方名:香豉散组成:香豉2两(炒焦),伏龙肝1两。主治:小儿白丹疰痛,虚肿如吹。主治:津液不足,邪火内伏所致痧隐脉郁,喉腐舌干。用法用量:水煎服。《圣惠》卷十四:方名:香豉散组成:豉2合,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槟榔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芒消半两。
-
阿胶丹
处方:真阿胶(炙熟)1两,干姜1两,芍药半两,当归(洗,焙干)半两,川黄连半两,肉豆蔻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泄利身热,及暴泻注下。用法用量:每服10粒,粟米饮送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张涣方
-
桃白散
《准绳 幼科》卷八引张涣方:方名:桃白散组成:桃木白皮1两,黄柏(蜜炙,锉)1两,黄连(去须,炒)1两,蛇蜕皮半两(烧灰),干蜗牛1分(烧灰),青州枣50枚(去核,烧灰)。主治:肠胃俱虚,腹内虫动,侵蚀下部,疳痢湿(匿虫)。用法用量:每服1字,乳食前以粥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定粉、麝香各1分,同研匀。
-
桐律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张涣方:方名:桐律散组成:梧桐律1分,黄柏(蜜炙)1分,蛤粉1分,晚蚕蛾1钱(微炒,上药捣罗为细末,次用后药),朱砂半两(细研,水飞),麝香1钱(研),龙脑半钱(研)。主治:口疮。制备方法:上研匀。
-
益胃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张涣方:方名:益胃丹别名:沉香豆蔻丸、沉香丸组成:沉香(炮)1两,当归(焙)1两,木香1两,白术(炮)1两,白芍1两,逢术1两,砂仁1两,人参1两。功效:调冷热,和脾胃。用法用量:每服10-15丸,点麝香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
真珠膏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方:方名:真珠膏组成:真珠末1分,甘菊花(为末)1分,香豉(炒黄,为末)1分,井泉石(细研)1分。制备方法:上药都拌匀,用白蜜1合,鲤鱼胆1枚,同药慢火熬成膏,次入好龙脑1钱同拌匀。用法用量:每点如黍米大,1日3-4次。主治:眼虚热,目赤痛,卒生翳膜,昏暗。
-
梅肉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涣方:方名:梅肉散组成:乌梅肉(炒干)1两,绵黄耆1两,干葛1两,川黄连半两,栝楼根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主治:无辜疳痢,渴不止,眼生障翳,身体浮肿。《名家方选》:方名:梅肉散组成:梅肉7分半(霜),山栀7分半(霜),巴豆2分半,轻粉。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
-
清香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张涣方:方名:清香丸组成:胡黄连、青黛、朱砂、鹤虱各等分。主治:小儿疳渴,引饮不休,肌体羸劣。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豮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
-
清膈饮子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张涣方:方名:清膈饮子组成:香薷1两,淡竹叶(去枝梗,剪叶,焙干)1两,白茯苓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洗7次,焙干),檀香半两,甘草(炙)半两,白粳米1合。主治:小儿伏暑呕吐。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放温,时时令儿服之。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紫砂丹
主治:小儿变蒸,身热不已。《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方名:紫砂丹组成:大黄(醋制)2两,煅干漆5钱,枳壳(敖炒)1两,红花1两,五灵脂(醋炒)1两,当归1两,桃仁(去皮)2两,生白芍1两,生地1两,土鳖虫2两,香附(醋制)1两,丹皮1两,怀牛膝1两,川芎1两,古钱5钱,血竭1两,煅自然铜1两5钱。
-
犀角丹
《幼幼新书》卷十二引张涣方:方名:犀角丹组成:犀角屑1两,天南星(微炒)1两,干蝎半两(上为细末。次用),朱砂半两(细研,水飞),牛黄1分(研),麝香1钱(研)。主治:小儿惊痫闷乱。用法用量:每服15丸,煎人参汤送下。制备方法:上拌匀,水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
-
温胃散
《百一》卷十九引张涣方:方名:温胃散别名:温脾散组成:丁香1两,半夏(白矾水浸,炒黄)半两,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干姜半两,肉豆蔻半两,白术半两。空心温服。功效:顺气,消宿食。主治:留饮。《医方类聚》卷一五七引《施圆端效方》:方名:温胃散组成:橘皮2两,桂1两,干姜(炮)半两。功效:温脾和气,止痛除哕。
-
镇心膏
《幼幼新书》卷十二引张涣方:方名:镇心膏组成:远志1两(去心),汉防己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川大黄(微炮)半两,茯神半两(上为细末,次用),好朱砂1两(细研,水飞),龙脑1钱(细研),水磨雄黄1分,金箔30片,银箔20片。主治:小儿惊痫,及痫发挟热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成膏。
-
乌鱼散
《幼幼新书》卷五引张涣方:方名:乌鱼散别名:乌鲗骨散组成:乌鱼骨1两(烧灰)半两,干蜣蜋(烧灰)半两,蒲黄(研)半两,枯矾1分。主治:小儿初生重舌。用法用量:每半钱,以鸡子黄调涂。咽津无妨。制备方法:上为末。方中乌鱼骨,《卫生总微》作 乌鲗骨。
-
乌梢丹
《幼幼新书》卷九引张涣方:方名:乌梢丹别名:乌龙丹组成:乌梢蛇2两(水浸,去皮骨),天麻1两,白附子1两,干全蝎1两,人参1两,半夏(汤洗7次)1两,川附(炮裂)1两,天南星(炮)1两,防风1两,天浆子21个(微炒)。雄黄1两,辰砂1两研飞,焙,同上药拌入麝香2钱,生龙脑1钱,研匀,糯米饭为丸,如黍米大。
-
乌梅丹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方名:乌梅丹组成:乌梅肉1两,母丁香半两,干漆(炒)半两,当归半两,桂心半两,麝1分。主治:小儿疟疾,寒而不热。用法用量:每服10丸,粥饮送下。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
乌蟾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张涣方:方名:乌蟾丹组成:乌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黄)1两,干蟾(酥炙黄)1两,蛇蜕皮(烧灰)1两,胡黄连半两(以上捣罗为细末),麝香(细研)1分,芦荟(细研)1分,熊胆(细研)1分。主治:小儿风疳羸瘦,摇头揉目,百脉拘急。制备方法:上药一处拌匀,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
香橘皮丹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方名:香橘皮丹别名:香橘丸、香橘丹组成:陈橘皮(去白,焙干)1两,木香1两,白术(炮)半两,草豆蔻(面裹微炮)半两,牵牛子半两,姜黄半两。主治:小儿宿食痰滞,大小便涩或不通。用法用量:每服10粒,煎葱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黍米大。
-
连艽散
处方:黄连(去须)1两,秦艽(去苗)1两,甘草半两,天灵盖1个(涂酥,炙黄)。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骨热肌瘦。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粥饮调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张涣方
-
香朴散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香朴散: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炙,锉)30克木香麦蘖(炒)陈曲(炒)青橘皮(去白,焙)各7.5克制法:上六味,捣罗为细散。《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方名:香朴散组成:丁香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两,人参(去芦头)1两。主治:小儿呕吐。
-
养中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养中汤:处方:半夏僸(炙)八钱,甘草、肉桂(去粗皮),各半两;主治:肺胃受寒,咳嗽多痰,胸满短气,语声不出,昼夜不止,饮食减少。《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方名:养中汤组成:大附子(炮裂,去皮尖脐)1枚,沉香半两,木香半两,人参1两,官桂1两,半夏(汤浸7遍,焙干)1两。
-
紫参散
治形寒饮冷伤肺,咳嗽喘促,胸膈不利,不得安卧。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圣济总录》卷七十五:方名:紫参散组成:紫参3分,肉豆蔻(去壳)1两,乌贼鱼骨(去甲)2两。《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方名:紫参散组成:紫参1两,生干地黄1两,山栀子1两,刺蓟、乱发(各烧灰)1分,蒲黄(细研)、伏龙肝(细研)1分。
-
白头翁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张涣方:白头翁散:处方:白头翁1两,黄连(去须,微炒)1两,茜根(锉,焙干)1两,苏妨木1两,故旧鼓皮(炙令黄焦)1两,甘草(炙)1分,地榆(炙,锉)半两,犀角屑半两。主蛊毒痢,肛门脱出。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6分,去滓,乳食前温服。主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
-
必效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张涣方处方川黄连2两,大枣半升,干姜1两,矾半两。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血痢频并。用法用量每服10丸,米饮送下。《内外验方秘传》处方黄连1钱,黄芩1钱,大黄1钱,栀子1钱,青黛1钱,细辛3分,干姜3分。制法上为细末。
-
金粟丹
用于小儿风痰抽搐。《幼幼新书》卷二十五引张涣方:方名:金粟丹别名:金粟丸组成:母丁香1两,草龙胆1两,厚朴(生姜汁制)1两,好朱砂(细研,水飞)1两,青黛(研)1两,干蟾5枚(涂酥炙焦黄),夜明砂(微炒)半两,诃子皮(微炮)半两,蝉壳半两,川黄连(冬用)2两,(夏用)1两,(上为细末),麝香(研)半两。
-
碧金散
《鸡峰》卷二十二:碧金散:处方:蜈蚣1对(全者,1雌1雄,其雌者小,雄者大),麝香半钱,铜绿2钱,绿矾1钱。摘录:《鸡峰》卷二十二《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张涣方:方名:碧金散组成:苦楝根1两(炙),猪牙皂角3挺(烧灰),鹤虱半两,槟榔半两,使君子仁半两,青黛半两,麝香1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槟榔丹
处方:槟榔(面裹,炮,面干为度)1两,胡黄连1两,木香1两,代赭石1分(以上各为细末,次用:),香墨(烧存性,细研)1分,麝香(研细)1分。制法:上为细末,粳米饭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食疳,能食,不生肌肉。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槟榔丸”。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张涣方
-
蝉壳散
《圣惠》卷八十三:蝉壳散:处方:蝉壳(微炒)1分,桔梗(去芦头)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分,人参(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半夏半分(汤洗7遍去滑)。用法用量:二圣散(《卫生总微》卷六)、二圣膏(《普济方》卷三七四)。主治:风,头旋脑转。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
蝉壳汤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一《诚书》卷十五:蝉壳汤:处方:蝉壳、甘草、山楂、黏子、杏仁、荆芥、连翘、防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诚书》卷十五《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张涣方:方名:蝉壳汤组成:蝉壳(炒)1两,五味子(汤洗7遍,焙干)1两,人参(去芦头)1两,陈皮(汤浸,去白,焙干)半两,甘草(炙)半两。
-
菖蒲丹
处方:菖蒲(1寸九节者)1两,远志(去心)1两,桂心1两,酸枣仁半两,黄耆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连(去须)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数岁不能语。用法用量:每服1-2丸,煎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摘录:《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