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急灸法
书中载述痈疽、疔疮、腹痛、吐泻等20种病症的灸治法。后载“骑竹马灸法”“醋熨法”“盦散法”等,并绘有附图。十二世纪中期(南宋初)闻人耆年编。1245年孙炬卿重刊,并附佚名氏《骑竹马灸法》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二种,三书合为一书,仍称《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
-
神效麝香散
《百一》卷九:方名:神效麝香散别名:麝香散组成:草乌头(用大者,炮裂,去皮脐尖,锉如麻豆大,入盐再炒焦黄)2两,华阴细辛(去土叶)2两,草茶4两(微碾,勿令细)。主治:偏正头痛,夹脑风,连眉项颈上彻腮顶疼痛不可忍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备急灸法》本方用法,每服一钱,入麝香少许,蜡茶清调下。
-
全循义
全循义为明代医生。其与金义孙合辑《针灸择日编集》一卷(见闻人耆年《备急灸法》)。金义孙为明代医生。履贯不详。
-
宋本备急灸法
《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备急灸法》选入的22则灸法处方,均出自历代名医之手,其中孙思邈9首,葛洪7首,张文仲2首,仓公、华佗、徐文伯、甄权各1首。如肠痈“灸两肘尖各百炷”,卒暴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等。
-
内外踝尖
概述:内外踝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足两踝。见《备急千金要方》。位置:其位置,《备急灸法》载,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功能主治: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刺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大骨空
出《备急灸法》。主治目痛,目翳,翳膜内障,白内障,风眩烂眼等各种眼病,急性胃肠炎,呕吐,泄泻,衄血,鼻出血等。经外奇穴——大骨空的位置经外奇穴——大骨空的位置大骨空穴取穴方法:患者手掌向心,于拇指背侧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取穴。大骨空穴的配伍:大骨空配风池、肝俞、瞳子髂,治目痛、目翳。
-
川芎通气散
处方:天花粉(洗净,为细末)、川芎(不见火,为细末)、川山甲(头顶上甲,炒,为细末)各等分。功能主治:头脑上痈肿。用法用量:每服5钱,用瓜蒌1个,取子并肉研细,入无灰黄酒1碗,滤去滓,重汤煎熟,却将此酒来调药,食后稍空服。摘录:《备急灸法》
-
矾黄丸
别名:神仙黄矾丸、蜡矾丸、黄矾丸、护膜丸、黄蜡丸、神仙蜡矾丸、神效黄矾丸、经验矾蜡丸、矾蜡丸处方:白矾1两(为末),黄蜡半两(溶开)。功能主治:定痛生肌,护膜消毒,托里排脓。主痈疽诸疮,瘦瘤痰核,痔漏便毒,蛇咬伤。每服八九十丸,每日一次,食远白汤送下,服三日止。注意:忌食鸡肉3月。摘录:《备急灸法》
-
鹭鹚藤酒
处方:忍冬花嫩苗叶5两,木通(捶碎)、甘草1两(生,锉)。功能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同入瓦器内,用水2盏,文武火缓缓煎至1碗,入好无灰酒1大盏,同煎十数沸,滤去滓,分为3服,微温连进,1日一夜吃尽。病势重者,连进数剂,如肿发尽量多服。摘录:《备急灸法》
-
绿豆乳香托里散
《备急灸法》:方名:绿豆乳香托里散组成:绿豆粉1两,乳香半两。功效:托毒气不入。用法用量:生草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乌辛茶
《备急灸法》:方名:乌辛茶组成:川乌1只(生,去皮),高丽细辛2钱,茶芽2钱。主治:头风。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3服。每服用水2大盏,加生姜10片,煎至7分,临发后连进。或呕痰即愈。
-
孙炬卿
孙炬卿为南宋医家。曾将《备急灸法》与《竹阁经验备急药方》合刊,流传颇广。
-
阴症散毒针
阴症散毒针为艾卷灸法之一。药物处方:乳香、没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白芷、细辛、牙皂、硫黄、山甲、大贝、灵脂、肉桂、雄黄各3克,蟾酥、麝香各1克,艾绒30克。艾卷制法及操作同太乙神针。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
-
骑竹马
骑竹马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灸法》。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度,自尾骨尖端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主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
-
闻人耆年
闻人耆年为南宋针灸家。闻人耆年自幼习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心讲求其要,居乡四、五十年,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学术上推崇名医张涣《鸡峰普济方》,其方虽简单易行,但皆缓急有赖之列。遂将己四十年之经验撰成《备急灸法》一卷(1266年)。尝谓: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第一。故于灸法论述颇详,并附己试之方药。
-
太乙神针
概述:太乙神针:1.艾灸条的一种;《中国针灸学词典》: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
骑竹马穴
骑竹马穴经外穴名。出《备急灸法》。在背部,取穴时以绳量取肘横纹至中指尖长度,令患者跨竹竿上,挺背正坐,并令两人抬扛,两人扶定,使足尖离地寸许。然后以绳之一端着尾骨尖,沿脊直上,尽处标点,以此点向两侧各开1同身寸处是穴。主治发背脑疽,肠痈,牙痛,风瘅肿瘤,恶核瘰疬,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艾炷灸3-7壮。
-
一醉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名:一醉膏别名:万金汤、万金散、万金一醉膏、栝楼酒、瓜蒌酒组成:没药(研)1分,瓜蒌(去皮,大者)1枚,甘草(生,为粗末)半两。《普济方》卷三七一引《全婴方》:方名:一醉膏组成:乳香2钱,天麻2钱,麝香1字,全蝎2钱,蜈蚣2钱,附子(炮)4钱,麻黄(去节),酸枣仁(炒,去皮)4钱。
-
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12世纪中期南宋·闻人耆年撰于1226年。1245年孙炬卿重刊,并附佚名氏《骑竹马灸法》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二种,三书合为一书,仍称《备急灸法》。书中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并附简明图说。《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竹阁经验方》记录了30多个验方。建国后有影印本。
-
足两踝
足两踝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亦称内、外踝穴。《备急灸法》定位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
灸感
灸感为灸法术语。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现的温热或麻木、虫行等感觉。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