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为书名。6卷(即《医宗金鉴》卷50~55)。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
医宗金鉴
由吴谦等编纂。成书于1742年。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纹向内弯
纹向内弯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中指旁。主外感风寒类病证。参见诊指纹条。
-
纹向外弯
纹向外弯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大指旁。主痰热。参诊指纹条。
-
下胎毒法
下胎毒法为古代新生儿调护方法之一。小儿初生拭净口中恶血后,用药物内服,以去腹中恶物、脐粪,解胎中蕴积热毒。李东垣用淡豆豉一味煎汤,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气。《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甘草法、黄连法、朱蜜法、豆豉法。拭口为新生儿保健法。出《备急千金要方》。
-
夜啼
夜啼·心经积热证:夜啼·心经积热证(nocturnalcryingwithsyndromeofaccumulatedheatinHeartChannel)是指心经积热,心火上炎,以夜间啼哭,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为常见症的夜啼证候。辨证论治:脾寒宜温,兼以活血行气,用钩藤饮;
-
中寒泻
中寒泻为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中焦脾胃虚寒而致的腹泻。症见面色淡白,四肢厥冷,饮食懒进,时腹疼痛,大便清澈清冷,小便清长色白。治宜温中止泻。用理中汤。
-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为诊断学专著。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诊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脐寒泻
脐寒泻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脏寒泻。症见粪便清白,腹痛肠鸣。由婴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脏腑所致。治宜温散寒邪,温补脾胃。用和气饮散寒,继服调中汤补脾。
-
感冒夹惊
感冒夹惊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身热烦躁,面色青赤,神志不宁,睡卧不安。小儿神气怯弱,遭受外感后,又被外界异声异物所惊吓,或邪热刺激所致。初起,治宜清热散邪,用《医宗金鉴》疏解散;继用《小儿药证直诀》凉惊丸清热止惊。
-
感冒夹食
感冒夹食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常伴脘闷嗳气,口臭,呕吐酸馊及未消化之食物,腹胀,甚或腹痛,便秘,脉滑,指纹沉滞。表里俱实,发热而二便不通者,宜表里双解,清热通便,用防风通圣散。表邪既解,积滞已通,应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平胃散加减。
-
感冒夹热
感冒夹热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初起恶寒,随即发热,面红,唇焦,口鼻干燥,口渴喜冷,并见心神烦躁,谵妄,二便闭结不通等。多因小儿平素阳盛或食积化热,外感风邪所致。治宜解表清里,宜防风通圣散。如服药后,汗出便痛,症状减轻,而仍显热象者,用凉膈散加减。
-
二便秘结
二便秘结为病证名,指大便干燥和小便赤涩的病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故大便秘结不行。临床多见面赤唇焦,舌干口渴。热积者,二便秘结,伴有少腹满急,治宜清热利水,用八正散;食积者,大便不通畅,而腹胀作痛,治宜清热攻下,用神芎丸(《医宗金鉴》:大黄、滑石、薄荷、川芎、黄芩、黄连、牵牛)。
-
风湿肿
风湿肿为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轻的,用茯苓导水汤以和解;喘不能卧的,宜泻肺逐水,用苏葶丸。
-
小儿暑病
《医方简义》卷二:“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芪甘草可也。”有身热,小便不利者,宜益元散;暑痉·小儿暑病:暑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暑风。当分阴阳二证。
-
脐粪
脐粪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排出的粪便,一般呈青绿色。如果超过一天没排胎粪,多为胎热所致。治宜清热通便,用大连翘饮加减。
-
内热头痛
内热头痛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胃中郁热而引起的头痛。症见鼻干目痛,上至头额,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因小儿脾胃脆嫩,过食肥甘厚腻食物,引起脾胃消化功能失调,积滞化热,热极生火,火性上炎,循足阳明胃经上行所致。治宜疏风清热。用菊花茶调散。
-
积嗽
积嗽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
-
肛肿
肛肿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张所致。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用荆芥、生葱煎水洗净后,再以蟠龙散涂敷局部。
-
风寒喘急
风寒喘急为病证名。指风寒病邪内郁于肺而致的喘急。《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闭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气急,故作喘也。”发热无汗者,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外复为风寒所伤者,宜以参苏饮,补而散之。
-
小儿头痛
小儿头痛为病证名,小儿头痛,虚证较少。《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头痛为风寒头痛与内热头痛两类。里热熏蒸,必须清解,热去火降,病身可愈。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治宜疏风清热。用菊花茶调散。
-
伤乳食泻
伤乳食泻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乳食不节而致的腹泻。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腹胀肠鸣,疼痛啼叫,口渴尿赤,粪腥臭且夹乳瓣或未消化的食物。治宜和中消滞。用保和丸。
-
初生无皮
概述:初生无皮(skinerosioninnewborn)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梅毒遗传者,宜清解胎毒,用换肌消毒饮(《医宗金鉴》: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皂刺、土茯苓、金银花、连翘、甘草、白芷、苦参、白鲜皮、防风、灯心),外敷清凉膏(石灰、香油)、鹅黄散(黄柏、石膏、猪苦胆)。
-
巴豆贴脐法
巴豆贴脐法为水肿的外治法。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用巴豆、水银粉、硫黄,共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包药布脐上,外用纱布缚约一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食粥调补止泻。适用于湿盛,水肿腰以下为重,男儿阴囊皆肿,兼有腹痛者(《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