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乱
治法:清热化湿,辟秽泄浊。(2)涂片染色:取粪便或早期培养物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稍弯曲的弧菌,无芽孢,无荚膜。静脉补液量根据排泄量进行计算,一般轻、中、重度脱水者24小时补液量分别为2000~(4)抗肠毒素治疗:目前认为氯丙嗪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减轻腹泻,可应用1~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来说,世代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时很长(如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要数十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资源。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霍乱论
《霍乱论》霍乱专著。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霍乱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对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等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现存清刻本和几十种近代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急救回生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急救回生丹:处方:朱砂4.5克冰片0.9克薄荷冰0.6克粉甘草(细末)3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证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痛,赤痢腹疼,急性淋证。用药禁忌:体弱者及孕妇忌服。粉甘草最善解毒,又能调和中宫,以止吐泻,且又能调和冰片、薄荷冰之气味,使人服之不致过于苛辣也。
-
湿霍乱
见《外台秘要》卷六。吐利并行而腹中绞痛,坐卧不安,甚则转筋:湿霍乱指饮食生冷,或感受湿、寒、暑邪,发病时有吐利、腹痛、转筋等症,与干霍乱之欲吐泻不得、病情较重者有别。治宜六和半夏汤、藿香正气散、木瓜汤等方加减。《医学入门·霍乱》:“一种暑霍乱,即湿霍乱,但此疾夏秋惟甚,纵寒月亦多由伏暑,故名。”
-
阴阳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组成:黄耆、白茯苓、白术、山楂肉、甘草、木通、砂仁、杏仁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腹痛甚。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暍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附注:阴阳水、生熟水(《医方集解》)。
-
胡椒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胡椒汤:处方:红豆、肉桂(不见火),各一两;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不止,腹痛。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二:胡椒汤:处方:鸡屎白半合(微炒),胡椒30粒,高良姜半两(锉),桂心半两,木瓜1两(干者),麦门冬1两(去心,焙)。
-
凌绂曾
凌绂曾清代医家。字初平,一字别驾。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精于医,尤擅治时疫,于霍乱,痧症、烂喉丹痧等颇有心得。曾续辑华岳(芳伯)之《急救腹痛暴卒病解》一书,另撰有《烂喉丹痧辑要》等。在霍乱的辨证治疗上,将寒、湿霍乱、霍乱转筋归于邪入太阴,治以温固助阳等。此两书后合为《险证择尤》(1894年)。
-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为医案著作。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一生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且对叶桂、薛雪诸名医之论多所借鉴,故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其蚕矢汤、燃照汤、黄芩乩乱汤是迄今为止治疗霍乱(真霍乱)最早而又有效的方剂。对病理的分析,注重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故每能求得其本。
-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温病著作。清·田宗汉撰。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粪形状和硬度
鲜血样便见于小肠下段或结肠上段出血。粪形状和硬度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粪形状和硬度分类:体液和排泄物检查粪便检查粪形状和硬度的测定原理:同粪便理学检验法。(6)黏液粪: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时黏液附于粪便表面、小肠炎时黏液均匀混入粪便中。相关疾病:便秘、直肠癌、腹泻、霍乱、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
-
缩脾饮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缩脾饮:处方:缩砂仁、乌梅肉(净)、草果(煨.功能主治: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乌梅收肺热;佐葛根生津液。《普济方》卷三九五:方名:缩脾饮组成:缩砂仁3两,草果仁1两,乌梅肉1两,白扁豆(姜制炒)1两,香薷1两,甘草(炙)5分,干葛1两。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霍乱病的凝集试验
化验结果意义:效价>1:100(接种者>1:200)为阳性,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有关临床表现,可拟诊断霍乱或副霍乱。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烈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烈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粪细菌培养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粪便中常见的肠道致病菌: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色念球菌、产气荚膜梭菌、难辨梭菌等。革兰阴性菌:有伤寒及其他沙门菌、痢疾志贺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产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弯曲菌等。(2)细菌培养、分离和药敏试验一起进行。
-
舒血管肠肽瘤
为胰岛非β细胞分泌大量舒血管肠肽,强烈刺激小肠分泌,激活肠粘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导致空回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Cl-、Na+及水分向肠腔内移动,K+吸收减少引起水样泻、低血钾、无胃酸,故又称胰霍乱(WDHA)。治疗:1.手术治疗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半数胰霍乱系良性胰岛或神经节肿瘤引起,故应全胰切除。
-
卫生防疫宝丹
概述:卫生防疫宝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先将前五味和匀,用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日晒),再用朱砂为衣,勿令余剩。如此日久,可不走气味。预防疫疠传染,头痛、牙疼,平素含化1~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痛,一切痧症;心下、胁下及周身关节经络作疼,气郁、痰郁、食郁,呕逆呕哕等症。
-
藿香玉液散
处方:丁香1钱,桂府滑石4两(烧),藿香2钱。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诸呕逆吐泻,或霍乱不安,及伤寒疟病前后呕逆吐秽,躁不得眠睡,腹胀,或小便赤涩,大便泻,躁渴闷乱。用法用量:每服2钱,小儿半钱,清米饮调下,温冷服。大人霍乱吐泻,水打腊茶调下2钱立效。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引《施圆端效方》
-
浆水
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JiānɡShuǐ别名:酸浆(《纲目》),酸浆水(《本经逢原》),米浆水(《中国医学大辞典》)。性味:甘酸,凉。①《嘉佑本草》:主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痢,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烦去睡,调理腑脏,煎令酸,止呕哕。
-
神效白龙丸
《摄生众妙方》卷五:方名:神效白龙丸组成:白矾(飞过)不拘多少。主治:痢疾,霍乱,疟疾。用法用量:每服1丸,红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姜汤送下,如不止,再服1-2丸,即止;疟疾,用东南桃心7个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好醋(飞过)面糊为丸,如鸡头子大。用药禁忌:忌荤腥、油腻、煎炒之物。
-
菩提丸
《惠直堂方》卷一:方名:菩提丸组成:前胡、薄荷、苍术、厚朴、枳壳、香附、黄芩、砂仁、木香、槟榔、神曲、麦芽、山楂、陈皮、甘草、白芍、藿香、紫苏、羌活、半夏各等分。伤风咳嗽,百部3钱煎汤入姜汁送下;制备方法:用薄荷煎汤,拌各药匀,晒干为末,蜜为丸,如弹子大。主治:时行瘟疫诸病,不服水土,山岚瘴气。
-
温中大黄汤
《千金》卷十五:方名:温中大黄汤组成:干姜1分,桂心1分,厚朴1分,甘草1分,当归2分,人参2分,茯苓2分,白术2分,大黄6分,桔梗3分。用法用量:上(口父)咀。200日以来,1服3合。附注: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眼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为霍乱者,但用大黄;
-
豆姜汤
处方:黑豆1合(拣择紧者,拭令净),生姜半两。功能主治:霍乱吐利,心烦壮热。霍乱后,烦躁卧不安。用法用量:以浆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分温3服。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
-
小丁香圆
处方:五灵脂十二两,丁香三两,木香一两半,肉豆蔻(去壳)三十个,巴豆(去皮.功能主治:消积滞生冷,留饮宿食,止痰逆恶心,霍乱呕吐。治心腹胀闷,胁肋刺痛,胸膈痞满,噎塞不通。用法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温生姜汤下,橘皮汤亦得,食后服。小儿吐逆不定,三岁儿服三圆,五岁已下服四圆,用生姜桃叶汤下。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方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别名: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猪胆汁汤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3两(强人可4两),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猪胆汁半合(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功效:回阳救阴。一方面仍用通脉扶阳,一面重加胆汁益阴。就阳方面解说,为激发阴气,以为藏起亟之本;
-
藿苓汤
《伤寒全生集》卷二:藿苓汤:处方:藿香、白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苏叶、甘草、泽泻、猪苓、官桂。功能主治:伤寒作泻口渴,小水不利。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济世良方》:方名:藿苓汤组成:藿香、厚朴、白术、赤茯苓、半夏、苍术、陈皮、甘草、猪苓、泽泻、肉桂。
-
消暑活产丹
《石室秘录》卷六:方名:消暑活产丹组成:人参1两,当归2两,川芎1两,肉桂2钱,青蒿1钱。主治:产后忽感中暑,霍乱吐泻。各家论述:产妇只补气血,气血既回,暑气自散,况方中又有祛寒解暑之味乎,所以奏功独神也。今仍用肉桂以温其虚寒,以青蒿而解其微暑,用之于大剂补气血之中,是以驾御而不敢有变乱之形。
-
梨叶
《*辞典》:梨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叶。功能主治:治食菌中毒,小儿疝气。②《日用本草》:捣汁服,解中菌毒。附方:①治霍乱心痛,利,无汗:取梨叶、枝一大握,水一升,煎取一升服。(《钱氏箧中方》)③治病中水毒:梨叶一把,熟捣,以酒一杯,和绞服之,不过三。
-
粪便性状
概述:粪便性状检查,可帮助诊断各种肠道疾病。粪便性状正常值:成形软便。粪便性状检查临床意义:便秘者粪便呈球状硬块。粥状或水样稀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患者。
-
霍乱肠毒素双抗体夹心法(CT-PcAb-ELISA)
别名:CT-PcAb-EL正常值:阴性。检出霍乱病人粪便中霍乱肠毒素,不仅可作出早期快速诊断,而且有助于研究菌株致病力。化验取材:粪便化验方法:烈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烈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紫苏子圆
处方:紫苏子(拣净)、陈皮(去白),各二两。肉桂(去粗皮)、人参(去芦)、高良姜(炒),各一两。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胸膈噎闷,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不消,呕逆欲吐,及治肺胃伤冷,咳嗽痞满,或上气奔急,不得安卧。若食瓜脍生冷,觉有所伤,噫气生熟,欲成霍乱者,含化一圆,细细咽汁,服尽应时立愈。
-
水污染
水污染对生产、生活乃至人类生命都带来危害。各种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粪便、垃圾、污水等污染水体并在水中存活,会由此引起水媒传染病的传播或流行。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甲肝、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由寄生虫引起的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等。我国1980年开始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质标准作了具体规定。
-
暴泄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暴泄,太阳传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欲了不了,小便多清,或身冷自汗,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此寒也,急以重药温之,宜浆水散。”其证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详见热泻、寒泄、紧病、霍乱各条。
-
杜若丸
处方:杜若、藿香、白术、橘皮、干姜、木香、人参、厚朴、瞿麦、桂心、薄荷、女萎、茴香、吴茱萸、鸡舌香各等分。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首取杜若温中下气,以下汇取辛香正气,健脾利水之品,为丸以为远行预防之方,一切水土不安,伤中呕逆,咸宜用之,不特专主霍乱也。
-
扁豆汤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处方扁豆叶9克香薷叶6克木瓜1枚干姜3克功能主治主霍乱吐利。用法用量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50毫升,绞去滓。用法用量上4味,以水6升,煮取2升5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圣济总录》卷一一七处方扁豆(炒)2两,蒺藜子(炒)2两。功能主治心脾肠热,口舌干燥生疮。
-
瘪螺痧
瘪螺痧病名。痧证之一。即霍乱的俗称。因吐泻交作,耗液伤血致使手指螺纹下陷而得名。本证也可见于剧烈吐泻所引起的重度脱水。参见霍乱条。
-
黄龙藤汤
处方:黄龙藤(切)1升(此樟木上藤也,断以吹气从中贯度者好也)。功能主治:舌强筋缩,牵阴股,引胸腹,胀痛霍乱;宿食不消,霍乱,或干霍乱,或吐痢不止,或不吐痢。用法用量:上1物,以水4升,煮取8合为1服,1剂不止,更至1剂。摘录:《外台》卷六引《删繁方》
-
隔盐灸
概述:隔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隔盐灸施灸方法:将干燥食盐块研为细末或直接使用精盐粉填至略高于脐孔,然后在盐上面置大艾炷点燃施灸。有灼痛时即更换艾炷。艾灸壮数视病情酌定。
-
黑霜丸
处方:巴豆1个(去油),百草霜3钱匕。制法:上研令匀,汤浸蒸饼为丸,如芥子大。功能主治:吐泻霍乱。用法用量:水泻,冷水送下1丸;霍乱吐泻不定者,同蝉壳1个为末,冷水调下1丸。注意:忌热物。摘录:《鸡峰》卷十四
-
紧病
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又称急病。以其病势紧急,病情紧要,故名。《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夏暑暴泻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脉弱少气,甚者加吐,此名紧病。浆水散。”本病见于急性肠胃炎、霍乱、副霍乱等。
-
观音救苦甘露饮
处方:观音柳1枝(5钱),滑石3两,炒谷芽3两,焦神曲3两,苍术2两(泔水浸),云茯苓2两,柴胡1两5钱,川厚朴1两(姜汁炒),黄芩1两,枳壳1两,葛根1两,苏叶1两,姜半夏1两,陈皮1两(盐水炒),芍药1两,楂肉1两,乌药1两,香附5钱,木香5钱,甘草5钱,陈茶叶2斤(安化茶或六安茶之陈者佳)。摘录:《霍乱吐泻方论》
-
徐子默
徐子默晚清医家。浙江嘉兴人。著《吊脚痧方论》一书一卷(1860年刊)。为论述霍乱证之专书,流传较广。书中提出温经通阳为治霍乱证之大法,又倡用鲜藿香叶等煎汤防治,及注意饮食卫生等项。
-
小理中汤
处方:苍术(米泔浸.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霍乱吐利,手足厥冷;
-
致和汤
处方:北沙参12克枇杷叶(去毛)9克鲜竹叶9克生甘草1.8克生扁豆12克陈木瓜3克金石斛12克麦冬9克陈仓米12克功能主治:治霍乱后,津液不复,喉干舌燥,小水短赤。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后津液不复,喉干舌燥,溺短便溏。
-
生化六和汤
概述:生化六和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七方之生化六和汤:组成:川芎二钱,当归四钱,炮姜、炙甘草、陈皮、藿香各四分,砂仁六分,茯苓一钱,生姜三片。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七方之生化六和汤功能生新化瘀,化湿和胃。主治产后血块痛未除而患霍乱者。
-
吴茱萸叶
《*辞典》:吴茱萸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W ZhūY Y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叶片。化学成份:含羟基吴茱萸碱约0.01%,此药在苯中再结晶则得去氢吴茱萸碱。又含黄酮类化合物。性味:①《日华子本草》:热,无毒。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治霍乱,下气,止心腹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研罯之。
-
驾轻汤
《霍乱论》卷下:驾轻汤:处方:鲜竹叶白扁豆各12克炒豆豉石斛各9克枇杷叶6克橘红(盐水炒)木瓜各3克焦栀子4.5克功能主治:治霍乱后余邪未清,身热口渴,及余热内蕴,身冷脉沉,汤药不下而发呃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交泰散
《普济方》卷三九五:交泰散:处方:藿香叶陈皮肉豆蔻(生)半夏(制)青皮酸木瓜甘草(微炙)各15克石菖蒲6克制法:上药细锉。用法用量:每服3克,加生姜3片、紫苏3叶,水煎服。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疡科选粹》卷三:交泰散:处方:大南星。功能主治:咽喉肿痛。用法用量:以酽醋磨涂涌泉穴。主治:霍乱吐泻。
-
粟米泔汁
《*辞典》:粟米泔汁:出处:《唐本草》拼音名:S MǐGānZhī来源:为淘洗粟米所得的泔水。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②《本草拾遗》: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
-
沙蜮
感受沙虱溪毒所致的病症。《医略十三·沙蜮第十二》:“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吐泻,肢冷脉伏,剧则大汗身冷,脉脱目陷,四肢瘛疭,须臾不救。”治用含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