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溢
溢《内经》十二脉之一。指超越寸口而上鱼际的脉象。主气有余。《诊家正眼》:“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溢胆汤
《宣明论》卷二:方名:溢胆汤组成:黄芩(去朽)2两,甘草(炙)2两,人参2两,官桂1两,苦参半两,茯神半两。主治:谋虑不决,胆虚,气上冲口中,上溢则口苦,是清净之府浊扰之气上溢。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
-
外关内格
外关内格为脉学术语。指脉象。出《难经·三难》。脉来上溢于鱼际。为阳气关闭于外,阴气格拒于内,故称。《难经·三难》:“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
溢畜
“溢畜”指的是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畜通“蓄”,指蓄入。《难经·二十八难》:“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相反,当人体气血虚衰时则可从八脉流入十二正经。这就是“溢畜,”即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
温淫
温淫形容温病炽盛的热象。《灵枢·经脉》:“温淫汗出。”《类经》卷十四:“温气淫泆(通“溢”)则汗出。”
-
孙脉
孙脉即孙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孙络
孙络(tertiarycollaterals)是指最细小的络脉。即络脉别出的细小分支。又名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留血
留血外溢留积的死血。《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曰随之……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
急性出血
急性出血(acutebleeding)是指以突然发生的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之鼻衄、齿衄、呕血、咯血,下出于二阴之便血、尿血,溢于肌肤之肌衄,常伴惶恐不止,烦躁不安,头晕目眩,乏力,自汗,心悸气短,重则血出如涌泉,神志恍惚,面唇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搽头水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除头屑、止痒,用于干性皮脂溢及脂溢性皮炎。用量用法:外用。成分:水杨酸10g,间苯二酚50g,蓖麻油50ml,乙醇加至1000ml.
-
角膜染色法
操作名称角膜染色法方法及内容单纯染色1%~亦可用灭菌荧光素纸法,放入结膜囊内,稍停(不必冲洗),病损处即行着色。双重染色1%亚甲蓝及荧光素钠先后滴入结膜囊,然后冲洗,见角膜溃疡部被染成蓝色,溃疡周围的浸润部分被染成绿色。荧光素钠外溢疑有角膜瘘孔者,将荧光素钠滴在角膜表面,若有房水外溢,可见黄绿色细流。
-
流泪证
流泪证病证名。指非情绪激动而致目常流泪的一种病证。如遇受风寒刺激而致泪出不止,为冷泪。泪液排泄不畅或受阻所致的,无时泪溢。热性眼疾及异物入目所致泪流不止的热泪。
-
火劫
火劫指热性病误用烧针、熏、熨、灸等方法导致疾病恶化。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
喉塞
喉塞咽喉阻塞不通利。《素问·著至教论》:“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溢喉塞。”
-
胕肿
胕肿证名。①全身浮肿,胕通肤。《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②足面浮肿。《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马莳注:“胕,足面也。”
-
硫磺软膏
药品说明书:别名:5~10%硫磺软膏适应症:脂溢性皮肤病、疥疮或牛皮癣等。
-
孕酮(P)
别名:P正常值:正常值男:成人<3.2nmol/L女:卵泡期0.6~1.0nmol/L排卵期1.0~11.2nmol/L排卵后20.8~降低:流产,闭经-乳溢综合征等。化验取材:激素化验方法:性腺激素检测化验类别一:激素检查化验类别二:性腺激素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留痹
留痹病证名。因邪气停留于内,气血阻塞不通而形成的一种痹证。《灵枢·五变》:“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
-
风水相搏证
风水相搏证为证候名。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血泪
血泪为病证名。见《活幼心书》。指双目流血。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谓其发病“乃胎热胎火所致”。目为肝窍,血乃心液,火灼心肝,迫血上溢,故成此证。治疗此病证宜凉肝泻心之剂。
-
肾水·气滞水停证
肾水·气滞水停证(kidneyedema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waterretention)是指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水停外溢,以胁肋满痛,脘腹痞满,肢体或全身水肿,纳食减少,嗳气不舒,面色爪甲晄白无华,小便短少,舌淡,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肾水证候。
-
庄周气诀解
《庄周气诀解》为气功学专著。托名解述庄周气诀,可能为唐人所传。本书以论述咽气为主,兼及存想。认为通过握固、闭气、吞液,可使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胎结丹田,绵绵长存,行之不倦,神充体溢。
-
月经后期·血虚证
月经后期·血虚证(delayedmenstruationwithblooddeficiencysyndrome)是指营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以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红,脉细弱为常见症的月经后期证候。
-
经行浮肿·气滞血瘀证
经行浮肿·气滞血瘀证(menstrualedema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素体气血不畅,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壅盛,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以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为常见症的经行浮肿证候。
-
口眼㖞斜
口眼㖞斜(wryeyeandmouth)为症状名。是指口眼向健侧歪斜,患侧眼睛闭合不良,伴口涎外溢的表现。
-
望龈肉
望龈肉(inspectionofgum)是指观察龈肉的色泽、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红肿、溃烂、溢脓、出血、瘘管、萎缩、增生及牙周袋等的诊断方法。
-
王焕云
王焕云,男,汉族,中共党员,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中心卫生室医生。自2001年起,他承担起陈家铺等5个邻近村30名艾滋病患者的防治工作,16年如一日,宣传防艾知识,为患者开解心结,用行动化解歧视,用爱心温暖患者。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中心卫生室乡村医生、医士王焕云获得“白求恩奖章”。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
折伤衄
折伤衄病名。系指由外伤引起鼻衄的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因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宜以细棉蘸药塞入鼻内止血。参见鼻衄条。
-
(饣兹)(饣羔)风
(饣兹)(饣羔)风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指疬风遍身有脓水渗溢者。证治参见疬风条。
-
室女经闭浮肿
室女经闭浮肿病证名。见《肖山竹林寺女科》。指未婚女子患经闭兼有浮肿的病证。多因外邪客于胞脉,血壅经隧,化为水液,流溢四肢,导致经闭及遍身浮肿,面色青黄。治宜活血通经,方用通经丸,经通则肿自消。
-
妊娠流涎
妊娠流涎病证名。脾之液为涎,伏于脾而溢于胃。故由于孕后胞宫内实,冲脉气盛,胎气上逆,脾胃不和,则涎不伏于脾而随胎气上逆,自口流出。治宜理脾降逆,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
脾主裹血
脾主裹血生理学术语。指脾有统摄血液而防止血液外溢的功能。出《难经·四十二难》。
-
脾为吞
脾为吞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如吞酸等。《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
怒中
怒中病证名。类中风之一。因暴怒而肝气上逆,血随气溢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
口辛
口辛为症状名,指口内有辛辣味的感觉。《医学入门·口舌唇》:“肺热口辛,甘桔汤、泻白散。”《张氏医通》卷八:“口辛,肺气上溢也,生脉散加桑皮、地骨皮、黄芩。”
-
口下黄肥疮
口下黄肥疮为病证名。指小儿流涎,口下肥烂而有黄汁渗出者。《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渍于颐,生疮黄汁出,浸淫肥烂挟热者,疮汁则多也。”治宜清热燥湿。治宜用碧玉散外搽。
-
初生乳核
概述:初生乳核(neonatalmammarynodule)是指新生儿乳房胀大或出现泌乳现象的表现。病因病机:因禀自母体冲任二脉之气上溢所致。症状:新生儿乳房胀大及泌乳的现象。男女婴儿均可出现,是一种生理现象。治疗:切忌挤压,以防感染。任其自然,一至二星期即可消失,但亦有延长至三月之久才消失者。
-
肌酸肌酶
别名:CK正常值:25-200V/L。化验结果意义:增高:①急性心梗时显著增高,病毒性心肌炎可增高②进行性肌萎缩③其它脑血管溢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酶学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酶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满而补之
满而补之即邪气有余的实证,反而施用补法,可导致阴阳正气发生错乱。满,《针灸甲乙经》卷五第六作“实”。《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胰,阴阳相错。”
-
桑皮杏仁饮
《温热经解》:方名:桑皮杏仁饮组成:桑皮1钱,杏泥3钱,五加皮1钱,车前子1钱,大腹皮1钱,陈皮1钱,茯苓皮1钱半,地骨皮1钱半。主治:热饮外溢,久咳,面浮肢肿。用法用量:水煎服。
-
阳虚水泛证
阳虚水泛证为证候名,指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液内停而泛溢,以畏寒肢冷,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外格
外格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
-
内经十二脉
内经十二脉为脉学名称。指《内经》所论述的十二种脉象,即鼓、搏、坚、横、急、喘、躁、格、关、溢、覆。《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黄胀舌
黄胀舌病状名。指舌苔黄,舌体肿大。多为湿热病证。《辨舌指南》:“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宜清湿火化毒;白腻黄腻者,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宜蠲痰化浊;舌黄胀大满口者,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
-
生发一号丸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90g,熟地90g,当归90g,白芍60g,女贞子30g,菟丝子30g,羌活30g,木瓜30g。功效:养血消风。主治:脂溢性脱发。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
-
乳溢汤
《古今名方》义《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方名:乳溢汤组成:黄耆15g,党参12g,当归12g,龙骨12g,牡蛎粉12g,白术10g,柴胡10g,陈皮6g,五味子6g,甘草6g。功效:补中益气,收敛消炎。主治:妇人产后乳汁自溢。
-
血灌瞳神·肝胆实热证
定义:血灌瞳神·肝胆实热证(hyphemaandvitreoushemorrhagewithpatternofliver-gallbladderexcessiveheat)是指肝胆火炽,以瘀血积于瞳神,血色鲜红,视力骤降,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血灌瞳神证候。详见血灌瞳神条。
-
溢阳
溢阳脉学名词。指阳气亢盛之极而泛溢的脉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参外格条。
-
直火燃烧
直火燃烧是将药材样品放在火焰中直接燃烧,观察燃烧过程的现象和状况,如鉴别麝香仁,燃烧时应有轻微爆鸣声,膨胀起油珠,香气四溢,烧后灰烬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