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气
异气又称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杂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有多种戾气,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见《温疫论》)。
-
枳实槟榔丸
摘录:《宜明论方》卷十一《宣明论》卷十一:方名:枳实槟榔丸别名:枳实连槟丸组成:枳实半两,槟榔半两,黄连半两,黄柏半两,黄芩半两,当归半两,阿胶(灰炒,细研)半两,木香半两。主治:癥瘕痞块,有似妊孕;白蜜以丸之,蟹爪以下之,务使异气消散,则鬼胎无不速下,而经府亦得肃清,何瘀热腹胀之足患哉。
-
温疫论
概述:《温疫论》为中医温病著作。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
-
王安道
王安道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
-
番沙
痧证之一。《张氏医通》卷九:“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俗名番沙。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者;初觉先将纸捻点焠头额,即以荞麦焙燥、去壳,取末三钱,温汤调服。治宜清热解毒,理气疏表。用香苏散加荆芥、薄荷,或栀子豉汤加牛蒡子、生甘草;热甚者,可选用黄芩汤、白虎汤、凉膈散、三黄汤等方。
-
鸭通汤
《千金翼》卷十五:方名:鸭通汤组成:白鸭通(新者)1两,大黄2两,石膏(碎)1两,知母1两,豉1升,麻黄3两(去节),葱白2-7茎,栀子仁2-7枚,黄芩1两半,甘草3分(炙)。热攻胸背,呕逆烦闷,卧辄大睡,乘热觉四肢不快,寒热往来,大小便难。以鸭通汁煮6升,去滓,纳豉3沸,分服5合。佐以冷石、石膏清解里热;
-
雄豆丸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名:雄豆丸组成:雄黄2两,巴豆1两,鬼臼1两,莽草1两,丹砂1两,獭肝3两,蜥蜴1两(炙),蜈蚣1两(炙)。各家论述:妇人身感异气,腹怀鬼胎,故腹如抱瓮。雄黄解毒杀虫;獭肝补益,力能壮胆;雄肝、蜥蜴走经隧;蜜捣绵裹,深纳阴中,务使恶物尽去,则经府肃清而血气调和,何异胎之足患哉。
-
王畸叟
王畸叟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疠气
疠气又称瘟疫病邪、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是各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统称。《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古人认为它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
-
戾气
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
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为运气术语。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为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和太阴之气从本,因少阳是本火而标阳,太阴是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
-
中医痰病学
中医痰病学是研究广义痰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学说。今人朱曾柏《中医痰病学》一书,提出痰病痰证的体征特点是:(1)久病不衰,病症自发自愈,年龄多在中年以上;(3)皮肤油垢,前阴、腋窝、手足心分泌物增多,秽气较大,或面色光亮如油;(10)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粘裹痰涎;
-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