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证
《麻证》出《麻证新书》。即麻疹。详该条。
-
加味导赤散
《医方考》卷六:加味导赤散:处方:生地黄、人参、麦门冬、木通、甘草各等分。若因毒火内迫,大肠枯涩,肺金受伤,不能传送,致成里急后重之症,而病者难忍不耐,用力送气催便,以冀稍松,适肛脱出,去薄荷、淡竹叶,加当归尾、牛蒡子、枯黄芩、枳壳、滑石各8分,丑牛4-5分,丹皮4-5分,升麻5-6分;外点消炉散。
-
麻毒
麻毒是指能引起麻疹的邪气。麻疹又名疳、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
-
麻症集成
《麻症集成》麻疹专著。清·朱载扬撰。刊于1879年。本书纂集前人有关麻疹论述田论和方剂,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无朱氏个的创见。卷三-四为麻证的治疗方剂。现存初刻本、清刻本及近代石印本和铅印本。
-
麻疹全书
《麻疹全书》麻疹专著。又名《麻证新书》、《麻证全书》。旧题元·滑寿撰,实系清人托名之作。此书内容大部分辑自《麻科活人全书》,前二卷论病候及证治,后二卷为治疗方剂。书中对麻疹的发病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特点与变证均有论述和具体治法,现存清刻本。
-
奶疹子
奶疹子为病名。《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又名胎麻、奶麻子。《麻证新书》:“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珠,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散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奶麻与幼儿急疹相似,治宜清热疏风解毒,用银翘散加减。
-
奶麻
辨证分型:奶麻·邪郁肺胃证:奶麻·邪郁肺胃证(roseolainfantumwithsyndromeofpathogenstagnatedinlungandstomach)又称奶麻发热期,是指邪侵肺胃,郁而化热,以突然高热,持续不降,咽部微红,轻微咳嗽、流涕,或伴纳呆、吐泻,精神良好,偶有惊惕,舌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常见症的奶麻证候。
-
麻症齁(鼻合)(hōuhē侯呵)
麻症齁(鼻合)(hōuhē侯呵)病证名。指麻疹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的证候。《麻证全书》:“麻属肺胃,如喉中有痰,齁(鼻合)而鸣者,其证属痰火之候。”治宜清肺消痰,用《张氏医通》除热清肺汤(石膏、玄参、生地黄、赤芍药、贝母、栝楼根、麦门冬、甘草)加减。
-
麻证燥痒
麻证燥痒病证名。指麻疹后期全身燥痒。《麻证新书》:“麻证燥痒,乃是风邪外袭,皮肤燥裂之故。其证多在将收、收后时,因而得此燥痒,即用紫背浮萍加胆矾熏洗。”治宜滋阴活血熄风,可选用生地黄、白芍、菊花、蝉蜕、紫草等药。
-
麻证衄血
指麻疹而口鼻出血。《麻证新书》:“夫麻证衄血,因肺胃中热毒,迫而上升,初潮得之,原是顺候,乃逆邪外移,衄血即是宣毒之意,不必遽止。倘失血太过,恐至亡阳。经云:‘夺血者亡汗’,用犀角地黄汤加茅根,泻火、润肺、凉血为主。”如麻疹已出而衄血者,须防血虚内陷,治宜降火清肺,用清营汤加贝母、麦冬。
-
麻证口渴
麻证口渴病证名。《麻证新书》:“麻证原是火邪,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发热之时,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与饮,只宜绿豆或芝麻或陈炒米煎汤饮之。”如麻疹初起口渴、热重者,多挟温热,治宜凉透,用银翘散加天花粉。如疹出始烦渴者,为胃热,宜凉透清胃,兼以保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竹叶、银花、连翘之类。
-
麻疹紫黑
麻疹紫黑病证名。《麻证新书》:“麻遇紫色,内热极也。”伴见呼吸迫促,口唇、指甲青紫、发绀,治法参见麻毒陷肺条。如热毒深入营血者,则兼见皮肤发斑,吐血,衄血,治宜清营凉血,用清营汤加减。《痘疹泄秘》:“热盛吐衄,粪黑秘结者,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下之。”
-
白疹
出元·滑伯仁《麻证新书》。《临证指南》卷六:“赤疹遇清凉而消,白疹得温暖而解。”白疹又名白麻。见于麻疹轻证。如兼面色 白,神疲,肢冷,则为正气虚弱,不能载毒外出。治宜益气透疹。用人参败毒散加减。出《温病条辨》。风湿郁于经络毛窍,表现为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系湿停热郁的证候。
-
黄连橘皮汤
《外台秘要》卷四:黄连橘皮汤:处方:黄连12克(去毛)橘皮6克杏仁6克(去皮、尖)枳实3克(炙)麻黄6克(去节)葛根6克厚朴2克(炙)甘草3克(炙)制法:上八味,切。功能主治:清热化斑,理气和中,治温毒发斑,胸闷呕吐,目赤口疮,下部亦生疮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温服。温毒发斑,麻证,泄泻并去血。
-
宣毒解肌汤
《麻疹全书》卷三:方名:宣毒解肌汤组成:葛根8分,前胡8分,荆芥穗8分,牛蒡子8分,连翘(去子)8分,蝉蜕8分,木通7分,赤芍、甘草、灯心(引)、桑白皮(蜜蒸)、贝母(去心,姜汁拌)。主治:麻疹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凉乍热,已现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证。
-
糟疮
糟疮出《麻证新书》。即麻疹。详该条。
-
麻科合璧
《麻科合璧》麻疹专著。清·杨开泰编于1740年。本书系杨氏将其师沈氏所传的《郁氏遗书》及另一师谢心阳所撰的《瘄子要领》合编为一书者。书中简要地介绍了麻证总论,对麻疹的发病规律、证状特点等予以概括。然后系统而简要地论述了麻疹各期证候的护理、将息、调治、避忌、辨证和用药,以及杂病等内容。
-
痧子
痧子见《麻证新书》。即麻疹。详该条。
-
徐芳洲
徐芳洲(1876-1946年)近代医家。字克平。浙江永康人。擅长儿科和针灸术。著有《痘麻证治》、《针灸备要》等。
-
肤证
肤证出《麻证新书》。即麻疹。详该条。
-
奶麻子
概述:奶麻子:1.中药名;中药名·奶麻子:奶麻子为中药名,出自《痘疹精详》。奶麻为病名。又名胎麻、奶麻子。《麻证新书》:“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珠,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散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奶麻与幼儿急疹相似,治宜清热疏风解毒,用银翘散加减。
-
白麻
中药名·白麻:白麻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苘麻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iMedic.的全草或叶。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开窍。1.治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睾丸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运用:苘麻根:煎服治痢疾,小便淋沥。又名白疹。治宜益气透疹。
-
清宁散
处方:桑白皮(炒)葶苈<炒)赤茯苓车前子栀子仁各等分甘草(炙)减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小儿心肺蕴热发惊,甚则搐掣,咳嗽。摘录:《直指小儿方》卷一《麻科活人》卷一:方名:清宁散组成:大黄(酒蒸)1两,羌活5钱,栀仁(炒黑)5钱,川芎5钱,龙胆草5钱,防风5钱,当归(酒洗)5钱。主治:小儿惊热出于心肺。
-
风瘾
风瘾出《麻证新书》。即隐瘄。详该条。
-
温麻
温麻病证名。出《麻证新书》。指麻疹偏于温热者,症见壮热,烦渴,疹出稠密而色鲜红等。麻疹由于感受温热、疫疠时行之气而发。治宜辛凉宣透,兼以解毒。用银翘散加减。皮疹色红,、热甚者,则宜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方见麻疹条)或清营汤加减。
-
麻后有痰
麻后有痰指麻疹后期而吐痰者,《麻证全书》:“吐痰之证有二:有吐出而白者;有吐出而成块者,皆肺胃之火欠清而作也,俱宜清肺消痰降火为急,以杏仁清肺汤去甘草、桔梗,加黄芩,…但清痰切勿用半夏、南星等燥药,惟宜用天花粉、贝母、陈皮之类。”
-
麻后牙疳
麻后牙疳病证名。麻疹后期,牙龈腐烂,以营养状态不良的婴儿为最多见。《麻证新书》:“此乃胃中伏毒,上窜阳明部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火麻仁、滑石,以泄大肠之火,使下移毒势,上清胃火。”治宜清热凉血。外用锡类散或硼砂、冰片、硝石敷之,或栗树根煅存性调搽。
-
粰疮
粰疮见《麻证新书》。麻疮的别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