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陵泉
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PD模型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同时针刺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
-
二陵
概述:二陵为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
-
膝阳关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
胆囊
亦称胆囊点。2寸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胆囊穴主治病证:胆囊穴主治黄疸,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下肢麻痹,下肢痿痹,瘫痪,胸胁痛,口眼斜等。胆囊穴的配伍:胆囊穴配阳陵泉、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治急性胆管疾患。胆囊穴配阳陵泉、内关、太冲,治胆囊炎。刺灸法:刺法:直刺1~
-
足阳关
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足阳关穴的取法: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
寒府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
关陵
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关陵穴的取法: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
关阳
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关阳穴的取法: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
胆囊点
概述:胆囊点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胆囊。2寸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胆囊点穴主治病证:胆囊穴主治黄疸,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下肢麻痹,下肢痿痹,瘫痪,胸胁痛,口眼斜等。胆囊点穴的配伍:胆囊穴配阳陵泉、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治急性胆管疾患。刺灸法:刺法:直刺1~
-
水针疗法
运用时根据所取穴位及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与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30日为一疗程。腰部急性扭伤、腰部肌肉及韧带陈旧性损伤疼痛在压痛点或硬结组织注射普鲁卡因、强的松龙与当归混合液5~
-
合穴
《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
腰肌劳损
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足太阳经腘部,故见腘部络脉瘀血。筋会阳陵泉配血郄委中、血会膈俞及腰部夹脊,共奏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2)穴位按压:医者以双手拇指依次按揉两侧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膀胱俞、志室、秩边等穴位,以酸胀为度。关于腰痛:腰痛(lumbago)为病证名。
-
筋会
出《难经·四十五难》。凡筋肉拘急或弛缓不收等症,皆可酌情取用。参八会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膝三针
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急痛
治疗:针刺法: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处方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选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人胆道所引起的急性病症。治疗:针刺法:治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
穿鼻
概述:穿鼻:1.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外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翼状皱襞。犊鼻穴主治病证: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
-
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
定义: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endogenouscough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lung)是指肝郁化火,上逆犯肺,以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急躁易怒,头胀头晕,口苦口渴,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取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犊鼻
犊鼻位于膝关节外侧,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病症: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稍向髌韧带方向斜刺0.5~
-
足少阳经络现象
典型足少阳经络现象:吕某男5岁1982年初诊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病期四个月,沿右侧胆经出现脂肪萎缩,从风市至丘墟穴。但是,只要准确地在感传线上加压,均可阻滞感传和使耳前肌电消失。5.对16名受试者针刺阳陵泉时,有10人在下肢外侧显示一条低温暗带,其中8人的暗带分布部位与胆经在该处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
八会
概述:八会:1.经穴分类名;八会穴: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胸、肺、膈、喉咙部疾患。
-
八会穴
概述:八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八会。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
肝泄
概述:肝泄为病证名。是指肝气郁结,以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方义: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冲、胆之下合穴阳陵泉以疏泄肝郁之气,缓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理气和胃,健脾止泻。
-
闭口疔
人中为阳明络脉所经行之地,易发生走黄而成险证。疔疮的治疗:方药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体针: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为主,并根据患部所属经脉而相应加穴。
-
眉疔
眉疔的治疗:方药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火针:适于疔疮已成脓者。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羊疔
疔疮的治疗:方药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体针: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为主,并根据患部所属经脉而相应加穴。
-
二交
概述:二交为阴交、阳交两穴的合称。阴交穴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穴位解剖:阳交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
-
合治内腑
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
-
胁痛·瘀血阻络证
定义:胁痛·瘀血阻络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collaterals)是指瘀血阻于经络,以患处固定刺痛,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痞块,或见紫癍,或出血色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血瘀者加膈俞、三阴交。推拿疗法:选穴:章门、期门、太冲、行间、膈俞、肝俞、胆俞。
-
泄泻·肝气郁结证
定义:泄泻·肝气郁结证(diarrhea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又称肝郁泄泻、七情泻(《景岳全书·泄泻》)。陈皮理气醒脾;方义: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冲、胆之下合穴阳陵泉以疏泄肝郁之气,缓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理气和胃,健脾止泻。前两味水煎取汁,粳米淘净加水煮粥。
-
疔肿
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疔疮的辨证分型:火毒蕴结: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
-
疔毒
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疔疮的辨证分型:火毒蕴结: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
-
疔疮
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疔疮的辨证分型:火毒蕴结: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
-
肝阳头痛
指肝阳上扰,以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肝阳头痛的针灸治疗:方一: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方义:旨在平肝。
-
足窌
足窌穴主治病证: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肝风
《太平圣惠方》治肝风筋脉拘挛,用羚羊角散。治疗方法:有平肝熄风、和血熄风、滋阴熄风、泻火熄风。症见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僵硬、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针灸常选泻太冲,补三阴交、脾俞、肝俞、膈俞为主,也可酌配阳陵泉、筋缩等穴。
-
足髎
足髎穴主治病证: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阳纲
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肠鸣,泄泻,腹痛,胁痛,脘腹胀痛,肠鸣泄泻,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分布着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
上消·肺热津伤证
定义:上消·肺热津伤证(upper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fluidconsumptionduetolungheat)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热;脾虚便溏者忌服。针灸治疗: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
-
五俞穴
五俞穴即五输穴。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
-
小儿半身不遂
小儿半身不遂为病证名,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里;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
-
七椎
概述:七椎为人体部位名,指第七胸椎,即至阳穴。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七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至阳穴配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治传染性肝炎。至阳配心俞、内关,有宽胸利气,温阳通络的作用,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
超声波疗法
操作名称:超声疗法适应症:扭伤、挫伤、落枕、瘢痕、粘连、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雷诺病、冠心病、瘙痒症、荨麻疹、硬皮症、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肌炎、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腱鞘炎、鼻窦炎、乳突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1.各种软组织损伤上肢:曲池、外关、合谷、天应穴;
-
阳黄·肝胆湿热证
定义:阳黄·肝胆湿热证(yangjaundice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iverandgallbladder)是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 ,口干而苦,纳呆厌油,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取胆俞、阳陵泉、太冲、腕骨穴。
-
超声疗法
操作名称:超声疗法适应症:扭伤、挫伤、落枕、瘢痕、粘连、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雷诺病、冠心病、瘙痒症、荨麻疹、硬皮症、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肌炎、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腱鞘炎、鼻窦炎、乳突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1.各种软组织损伤上肢:曲池、外关、合谷、天应穴;
-
陵下
陵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阳陵泉直下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聋哑、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一般直刺1.5~2.0寸;可灸。
-
藏会
藏会即脏会。指章门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亦称八会穴,见《难经·四十五难》。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温胆安神
温胆安神是一种治疗因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针灸常选用胆俞、阳陵泉、肝俞、神门等穴,针用补法。温胆安神指一种温法。治疗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胆汤。
-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针刺狗足三里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后在胃经其他穴位上捻针时,亦出现有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在膀胱经或胆经距足三里很近的阳陵泉捻针,却不引起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有循经泛化现象。从大体解剖来看,泛化途径与神经干的分布无一致关系。
-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病名。多由于甲族链球菌感染后,而致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发热多汗疲乏,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局部红、热、肿、痛、活动障碍,炎症消退后不留后患。如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肩关节取肩髎、肩髃、肩内陵等。急性期针刺以泻法为主,慢性则多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
合治内府
“合治内府”为《内经》选穴原则之一。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参见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