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香岩
简介:叶香岩即叶桂。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三焦实热
概述:三焦实热为病证名:1.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2.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种证型。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膈闷瞀,额汗出,舌干,嗌肿,喘满;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
外感温病
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注。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疹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
-
暑热
暑热①病因。即暑邪。②证候名。外感暑邪的热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
分消上下
分消上下为治法。用于温病邪留三焦,温邪夹水湿停滞,出现类似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症状。《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温邪自上而下,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升降,故宜分消上下,宣通气机,清热利湿,用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
分消走泄
分消走泄为治法。用于温病邪留三焦,温邪夹水湿停滞,出现类似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症状。《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温邪自上而下,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升降,故宜分消上下,宣通气机,清热利湿,用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
痧喉正义
《痧喉正义》医论著作。清·张振鋆撰。刊于1889年。本书汇集明、清时期名医缪仲淳、喻昌、叶香岩、吴鞠通、陈耕通、余师愚等十二余家所论疫症、痧症、疫喉、痧喉的经验与理论,间附作者评说,发挥个人识见,全书并有结语。现存初刻本等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内伤发癍
《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癍点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伴见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症。
-
癍
《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关于阳癍、阴癍、虚癍、内伤发癍::阳癍:阳癍为癍的类型之一。治疗: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等。少气嗌干者,肺虚;
-
紫癍
紫癍为病证名,即外感热病见癍色发紫者。紫癍多由热盛毒熏所致。《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按方书谓癍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妊娠紫癜
病因病机:多由外感热病,热郁阳明,迫及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
-
伏气春温
即伏气温病的一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症状: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
-
斑片
定义:斑片(patch)为症状名,是指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癍疹为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癍和疹两种病证。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斑丘疹
定义:斑丘疹(maculopapule)为症状名,是指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皮肤损害稍有隆起的表现。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癍和疹虽系两证,然亦有癍疹齐见者。《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温病学释义
《温病学释义》温病著作。上篇为总论部分,阐述温病的概念,温病、伤寒的区别,温病与温疫的关系,并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法等做了扼要而全面的介绍;下篇各论部分,能融会古今温病临床医家的学术经验,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温疫等多种病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和方剂,并附医案。
-
战汗
战汗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
黑斑
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时气病重证可现黑斑,认为是“十死一生”之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选用化斑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等方。
-
斑疹
斑疹的分类:斑疹常分为红斑、紫斑、白斑及黑斑等,若大而成片者,称斑片: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若红斑压之褪色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