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
-
伤寒论
东汉·张机撰。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
-
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仲景全书
汉·张仲景等撰述·《仲景全书》:《仲景全书》为26卷本。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伤寒类证》3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3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1卷,共5种。现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铅印本。
-
医经国小
《医经国小》作者刘纯。一本于素问灵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正统三年己未岁九月甲子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庐陵杨士奇序医意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至于脉诀之未备者。
-
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即汉医。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日本时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并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秘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日本汉方医学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形成了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内容。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
殷末周初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大概由寒邪导致的疾病和寒证多发,相应的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应用较多,用量也大。学术流派因素:张仲景学术、金元四大家学术、温病四大家学术,以及唐容川血证论、当代的火神派学术,这些学术都有大量的传承人,它们对临床医家的处方药量都会产生影响。
-
痰饮恶寒
《证治汇补·恶寒》:“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营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并提出“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的治法。张璐则以指迷茯苓丸主治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的病证。一般而言,痰饮咳嗽宜以通阳化痰为大法,亦可斟酌病情,选用二陈汤、苓桂苓甘汤等方。
-
伤寒金匮条辨
《伤寒金匮条辨》为伤寒著作。二十三卷。李彦师编著。作者遵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仍合为一书,用注释、互相参证等方法,具体领会张仲景对于急慢性病的医疗观点和辨证治法,注文比较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文训释或强作解释,可供研究《伤寒杂病论》参考。
-
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为药物学著作。清·黄元御撰。刊于1753年。作者选出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中的244个医方所用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加以阐解。以药名为纲,结合原书中的方药证治,论述各药药性、功用、主治及用法。书名冠以“长沙”盖以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之故。现有《黄氏医书八种》本。
-
伤寒派
伤寒派为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自从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加以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明清以来,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
中兽医学
当时曾出现有《明堂灸马经》、《伯乐针经》、《医驼方》、《疗驼经》、《贾躭医牛经》、《马经》、《医马经》、《相马病经》、《安骥集》、《安骥方》、《重集医马方》等兽医专著。例如,脾肾阳虚性咳喘,往往夏季减轻,秋冬加重,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此谓“春夏养阳”;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张机
张机即张仲景。张仲景为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南群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伤寒卒(杂)病论》(即《伤寒论》)一书的作者。主张“六经”辨证,是对经络理论的重大发展。本书所述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兼论温针、烧针、熏、熨各法的忌宜等。
-
汉方新解
《汉方新解》为书名。撰年不详。作者意在以西医学理论解说中医(尤其针对张仲景学说),“以期东西两派医学之融合统一。”全书收方110首,主要系仲景方。每方除述药物、剂量、用法外,更分治验、方证概说、腹证、图解、适应证等项。对瘀血证颇多阐发,自谓对下瘀血丸、大黄 虫丸、抵当丸解说最具心得。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王靖
王靖,1957年7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秦越人、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傅山、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热论》、《中药大辞典》等。
-
汪受传
汪受传,1946年5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钱乙、陈文中、徐小圃、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
-
申春悌
申春悌,1949年3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学医时间:1968年从医时间:197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肯堂、叶天士、吴鞠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妇科准绳》、《温病条辨》、《孟河四家医案》。
-
单兆伟
单兆伟,1940年10月出生,江苏省通州市人。学医时间:1959年从医时间:196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中医药以临床疗效为根本生命,中医工作者须树立临证第一的观点,坚定信念,加强基本功,多读书、多临证,衷中参西,为广大患者服务。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张志坚
张志坚,1930年3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46年从医时间:195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从医格言:习业不停,处事公道,服务精至,方可称之为合格的医生。
-
徐福松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李时珍、朱丹溪、程钟龄、王旭高、高锦庭、许履和。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医学刍言》、《疡科心得集》、《柳选四家医案》、《阳痿论》、《秘本种子金丹》。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姚寓晨
学医时间:1938年从医时间:194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陈自明、傅青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姚寓晨著有《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一书,发表论文50余篇。
-
金实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金实主编、副主编《病毒性肝炎中医证治》、《肺脏病学》、《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医内科学》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了生津颗粒、狼疮净等新药。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保健食品命名指南
保健食品命名指南为指导保健食品命名,根据《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制定本指南。(二)夸大性词意。(五)人名,包括医学名人,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六)地名,包括中华、中国、华夏等。如以三种维生素和碳酸钙、碳酸镁为原料的产品,可命名为XX牌多种维生素钙镁片,但不能命名为XX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
-
王熙
王熙即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对脉学有较深研究,集录其前代文献中有关脉学的内容结合个人的体会,曾撰《脉经》十卷,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并重视针灸治疗,首次较系统地记述了脏腑俞、募穴的名称、位置和应用。他还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
古月老人
古月老人即胡珏。胡珏(18世纪)为清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慕当时名医高鼓峰之名,后见到高氏所撰《医家心法》一书,又认为其中论述有不合张仲景原意之处,遂对该书加以评论和订正。曾评注窦材之《扁鹊心书》。
-
朱翼中
朱翼中即朱肱。朱肱为宋代医学家。号大隐先生、大隐翁、无求子,人称“朱奉议”。曾任奉仪郎,医学博士。主张以经络论六经,重视证脉合参和辨证处方。强调伤寒与温病有别,并汲取汉以后方药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对伤寒学有一定的发展。肱以杨介《存真图》为蓝本,参以丁德用的经穴图,补以针法,绘制成《内外二景图》。
-
刘宗厚
刘宗厚即刘纯。父刘叔渊受业于名医朱丹溪,刘纯继承家业,颇有医名。刘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一书。此外,还撰有《医经小学》,以韵体文将医经之要旨加以编辑,便于记诵。全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及运气等部分叙述。其中卷三载经穴歌括。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历代名医考
《历代名医考》为医史著作。又名《医学源流》、《医原图》。明代熊均(宗立、道轩、勿听子)著。见《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该书收集伏羲、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韦讯等13位医家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
-
方论
方论一般论述的主要内容为方剂的组方法度、药物性能、治疗机制、主治病证等。《古今名医方论·凡例》:“是编非但论其方之因,方之用,详其药性,君臣法制,命名之义而已,必论其内外新久之殊,寒热虚实之机,更引诸方而类比之,又推本方而互通之。”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
卢繇生
卢繇(繇音yáo摇)生即卢之颐。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推崇《内经》、张仲景,所著《痎疟论疏》,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刺疟论》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
-
刘松峰
刘松峰即刘奎。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猫眼疮·寒湿阻络证
定义:猫眼疮·寒湿阻络证(cat’seyesore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obstructing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皮疹暗红,遇寒加重,下肢沉重,关节痛,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缓为常见症的猫眼疮证候。
-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温病条辨
概述:《温病条辨》为中医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症,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
-
脉诀刊误
概述:《脉诀刊误》为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集解》。元·戴起宗撰。遂以《内经》、《难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对《脉诀》原文考核辨妄,详为订正,观点颇多可取。后经明·汪机于1523年予以补订,并将其《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方有执
)为明代医学家。字仲行,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因前、后两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发愤学医,尤精心于《伤寒论》。学术贡献:方有执对于伤寒学有相当研究,特别推崇张仲景,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改动;而成无己的注释,又多窜乱。其后,喻昌曾据之编成《尚论篇》一书。《伤寒论条辨》全文在线阅读
-
成无己
概述:成无己为金代医学家。成氏生性聪颖,博记广闻。其家为世医。学术贡献:成无己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依据《内经》、《难经》医理,对该书进行诠释注解,并著成《注解伤寒论》十卷,此为最早注解该书之医著,对后世颇有影响,广行天下。另有《伤寒明理论》,其内容包括病因病理、分型治法,尤注重于辨证。
-
王泰林
王泰林为清代医学家(1798-1862年),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后门人方耕霞将其临证医案刊为《王旭高医案》。陆晋笙、周小农等也搜集其编述进行刊刻凡六种:《退思集类方歌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薛氏温热论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仅存《肝病证治》一篇)各1卷。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