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疳疾
疳疾出《颅囟经》。即疳。详该条。
-
疳泻
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疳泻者,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是尔。”疳疾患儿多有腹泻,关键在脾。泄泻与疳疾都同脾胃有关。因疳而泻,则治疳必须治泻,亦即按照疳疾的虚实轻重,用扶脾和胃的方法,标本兼治。
-
疳黄
疳黄为病证名。是指疳疾兼有发黄的证候。由疳疾而致中焦湿热郁蒸,脾失运化所引起;亦有疳疾日久而致血虚黄肿者。症见身黄浮肿,状似黄疸,但目不黄,并兼有疲倦少神,时吐黄水,毛发皆直,嗜异等。治以健脾除疳为主,先服茵陈五苓散;继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理虚和胃。
-
熊胆
吻部短而尖;黑色,质坚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毒性:毒性:熊胆腹腔注射及灌胃,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165mg/kg及8600mg/kg。平肝明目;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3.《唐本草》:疗时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心痛。
-
疳痢
疳痢病证名。出《颅囟方》。症见疳疾,并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多因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治宜理气和血,消疳止痢,用香连丸或地榆煮浓汁煎服;久不止者,用木香丸。并参照小儿痢疾治法,根据患儿身体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人制宜,分别施治。
-
疳嗽
疳嗽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疳疾而致咳嗽。症见疳疾、咳嗽咯痰,胸闷气急,消瘦,盗汗,五心烦热等。多因疳热损伤肺气所致。治宜利肺除疳,豁痰止咳,用泻白散加减。参见肺疳条。
-
生筋散
概述:生筋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木鳖子3个蓖麻子30个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幼幼新书》卷二十六方之生筋散主治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项软者。治疳肿后,天柱倒,手足、项颈俱软。每用3克,津唾调摊纸上,先紧抱患儿,揩项上令热,贴。制备方法:上各取肉,同研。
-
鸡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眼草:拼音名:JīYǎnCǎo别名: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来源:本品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striata(Thunb.)Schindl.,以全草入药。萼基部具4枚卵状披针形小苞片;长萼鸡眼草水浸液在体外对弗氏、舒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
疳蚀
疳蚀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指疳疾遍身生疮。由于患疳疾体虚,忽感风寒外邪,气血凝滞,皮肤不得疏泄所致。治宜健脾祛邪,内服人参败毒散,继服肥儿丸;外用蚕茧、明矾(火煅)、密陀僧、白芷,共研末,蜜调敷。
-
野料豆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YěLi oD u别名: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细黑豆、稽豆、料豆(《本经逢原》),马豆(《本草经解》)。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等地。治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筋骨疼痛,产后风痉,小儿疳疾。(《姚希周经验方》)⑦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
-
紫菀丸
伤肉,肉汤下;伤面,面汤下;方出《外台》卷九引《古今录验》,名见《圣惠》卷四十六:方名:紫菀丸组成:紫菀5分,贝母5分,百部根5分,款冬花5分,五味子5分,半夏(洗)5分,射干10分,芫花根皮4分(切,熬令焦),干姜4分,橘皮4分,杏仁8分(去皮尖双仁,熬),苏子4分,白石英8分(研),钟乳10分(研)。
-
口齿疳
口齿疳为病证名,即疳疾毒热疳疾毒热攻胃反映于口齿的证候。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小儿药证直诀》:“初发之时,小儿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又进热逼入脉,常出血,其热注久,齿龈腐坏,糟宽齿脱。”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臭梧桐根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Gēn别名:芙蓉根(《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功能主治: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食积饱胀,小儿疳疾,跌打损伤。③《四川中药志》: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经验广集》梧桐酒)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
-
天泡子
《*辞典》:天泡子: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TiānP oZǐ别名:沙灯笼(《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灯笼草、水灯笼、打卜草、打额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天泡草,王母珠、黄灯笼(《常用中草药治疗手册》),小酸浆(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疮。
-
虾蟆丸
处方:虾蟆使君子(炒)皂角(烧)各60克青黛(研)75克龙胆草(去苗)120克雄黄(研,水飞)60克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合匀,水糊为丸,如粟米大。《幼幼新书》卷二十引郑愈方:方名:虾蟆丸组成:虾蟆1个(紫斑者,去肠爪甲,用姜汁涂,炙黄干,别研),芦荟(研)2钱,鹤虱2钱,宣连2钱,胡黄连1钱。主治:小儿急疳。
-
御苑匀气散
处方:桑白皮60克净陈皮45克桔梗(炒)甘草(炙)赤茯苓各30克藿香15克木通120克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疾,脾肺气逆,喘咳面浮,胸膈痞闷,小便不利。摘录:《证治准绳·幼科》卷八《准绳 幼科》卷八:方名:御苑匀气散组成:桑白皮、净陈皮1两半,桔梗(炒)1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1两,藿香半两,木通4两。
-
大火草根
《*辞典》:大火草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D HuǒCǎoGēn别名:野棉花根、土白头翁(《重庆草药》),大头翁(《陕西植药调查》)。性味:苦,温,有小毒。治疮疖痈肿,顽癣,秃疮,疟疾,痢疾,劳伤咳喘,小儿疳疾,跌打损伤。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消肿散瘀,消食化积,截疟,杀虫。
-
狸骨
《*辞典》:狸骨: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L Gǔ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猫的骨。性味:①《别录》:味甘,温,无毒。治关节疼痛,游风,噎膈,疳疾,瘰疬,痔瘘,恶疮。头骨尤良。(《孟诜方》)各家论述:《本经逢原》:狸之与猫,同类异种,以性温散,故其骨炙灰,善开阴邪郁结之气,鼠瘘寒热,为之专药。
-
骡宝
《全国中草药汇编》:骡宝:拼音名:Lu Bǎo来源:奇蹄目马科骡♂EquusasinusL.x♀EquuscaballusorientalisNoack;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甘、平,微咸。2.駃騠,为公马和母驴的杂交种,外形偏似驴。性平归经:心;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脾弱腹泻及疳疾者慎用。”
-
南天竹叶
《*辞典》:南天竹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TiānZh Y 别名:南竹叶(《百草镜》),天竹叶(《上海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叶片。性味:《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肿痛,瘰疬,血尿,小儿疳疾。(《纲目拾遗》)③治小儿疳病:南天竹叶,煎汤代茶服。
-
山铁树叶
《*辞典》:山铁树叶: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ShānTiěSh Y 别名:剑叶木、乌猿蔗来源:为龙舌兰科植物山铁树的叶。叶互生,聚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革质;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治咳血、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哮喘,痢疾,小儿疳疾,跌打外伤出血。注意:孕妇慎服。煎汤,白糖调服。水煎,日分二次服。
-
水皂角子
出处:四川拼音名:ShuǐZ oJiǎoZǐ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茶决明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皂角条。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疾,夜盲,目翳。(四川)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炖猪肝服。摘录:《*辞典》
-
蜗牛壳
《*辞典》:蜗牛壳: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WōNi K 来源:为蜗牛科动物蜗牛的外壳。附方:①治小儿一切疳疾:蜗牛壳七个。净洗,令干,纳酥蜜中,瓷盒盛,用纸糊,于饭甑内蒸之,至饭熟取出细研,渐渐吃,一日食尽之。烧灰细研,每用揩齿。(《圣惠方》)③治大肠脱肛:蜗牛壳,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调涂,送入。
-
五疳消积散
《痘疹金镜录》卷一:别名:保童丸组成:三棱1两,莪术1两,神曲4两,麦芽4两,青皮4两,山楂4两,君子4两,槟榔2两,川楝2两,黑豆2两,陈皮半斤。主治:疳疾。骨热头焦,胸烦盗汗,毛发干枯,肚高脚烂,牙齿黑烂,遍体生疮,兼泻痢,好吃泥土、生米壳、炭、茶、葱、菜等。主治:小儿伤积。用法用量:砂仁汤送下。
-
五蟾丸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组成:五灵脂(不夹沙石者)、黄连各等分。以五色为丸:1分腻粉为衣,1分密陀僧为衣。《圣惠》卷八十六:组成:干蟾5个(大者,细锉,和骨,用好酒5升,文火煎至2升,滤去骨,于砂盆内研,以绢滤去滓,入熟蜜4两于重汤内煮令成膏),胡黄连1两,黄连2两(去须),白芜荑2两(轻炒,去皮)。
-
如圣青金丸
《博济》卷四:组成:龙脑1钱,麝香1分,香墨1钱半,腻粉1钱,白面3钱,使君子2个(以白面裹,慢火煨令熟),金箔10片(如无,少用),银箔10片(如无,少用),青黛2钱。附注:青金丸(《圣济总录》卷一七○)、青金丹、睡惊丸(《普济方》卷三七三引《全婴方》)。本方方名,《幼幼新书》引作 如圣青金丹。
-
万应保赤丹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万应保赤丹组成:巴豆霜3钱,胆星1两,神曲1两5钱。功效:下痰化滞,开窍安神。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痫证疳疾,寒热泻痢,痰涎壅滞,腹痛胃呆,大便酸臭;并治大人痰热积聚,痰饮气急。制备方法: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朱砂1两为衣。用药禁忌:只宜于寒湿痰滞,身体壮实之小儿。
-
虾蟆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虾蟆膏组成:真小磨麻油10两,槐树枝(青而肥嫩者)3尺3寸,铅粉4两(临用须晒极干过筛),大癞虾蟆1个(癞多者佳,小则2个,要数月前预取,阴干,眼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一切无名肿毒、大小疮疖或腿肿湿气,痞块,俱贴患处。《理瀹骈文》:方名:虾蟆膏组成:干蟾皮(油熬)、黄丹。
-
香连导滞汤
《金鉴》卷五十二:方名:香连导滞汤组成:青皮(炒)、陈皮、厚朴(姜炒)、川黄连(姜炒)、生甘草、山楂、神曲(炒)、木香(煨)、槟榔、大黄。主治:小儿肠胃积热凝滞,因致疳疾,日久下痢,或赤或白,腹痛窘急。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
香橼散
《续刊经验集》:方名:香橼散组成:香橼1个(床内挂干者,将内衣去净),真人中黄1钱。主治:一切小儿疳疾,饮食过伤,以至成疳。用法用量:调下1服即愈,重者2服全好。制备方法:将真人中黄放入香橼内,外用泥坛头糊碗大,用文武火煨透,以烟尽为度,研极细末,放土上存性。
-
消疳饮
《幼科证治大全》引《济世全书》:方名:消疳饮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黄连、胡黄连、神曲、青皮、砂仁、甘草。主治:小儿疳疾,身热面黄,肚大青筋,瘦弱。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伤食,加山楂;有虫,加使君子。
-
真珠丹
《普济方》卷三九二:方名:真珠丹组成:真珠(末)1分,巴豆霜(去油用霜)1分,滑石1分,半夏3分(姜汁浸7次),续随子仁3分,白附子半两,寒食面1分,天南星半两(姜浸7次)。功效:退积滞,化风涎,利膈。用法用量:每服1丸,2岁者1-2丸,用葱白汤送下,疳疾使君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
秘传蝌蚪散
《幼科指掌》卷四:方名:秘传蝌蚪散组成:蝌蚪(阴干)2两,黄柏2两,苍术2两,矾3钱。主治:小儿疳疾。用法用量:豮猪肝4两,竹刀披开,掺药3钱,猪肝同煮,吃肝。
-
铁门栓
《回春》卷七:方名:铁门栓组成:文蛤(炒黄色)1两,白矾(半生半做)3钱,黄丹2钱。功效:固肠止泻。主治:赤白痢疾,五种泄泻。小儿疳疾,面黄肌瘦,肠滑脱肛,神疲气促。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黄蜡1两熔化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忌食生冷粘硬之物。
-
熊胆麝香丸
《卫生总微》卷十二:方名:熊胆麝香丸组成:熊胆1钱(研),麝香半钱(研),壁宫1枚(去头足尾,面裹煨熟,研),黄连(去须,取末)1钱。主治:小儿一切疳疾,心腹虚胀,爱食泥土,四肢壮热。用法用量:每服5丸,米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以蟾酥为丸,如黍米大。
-
麝香金蟾丸
《医方类聚》卷二五五引《经验良方》:方名:麝香金蟾丸组成:黄连、黄柏、青皮、陈皮、三棱、莪术、槟榔、鹤虱、芜荑、川楝子(煨)、苦楝根等分。用法用量:疳泻黄白,紫苏木瓜盐米饮送下;疳虫蚀腹痛,史君子汤送下;伤食呕吐不止,藿香汤送下;腹胀脾虚,木香陈皮汤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
-
八脉主病
八脉主病是指小儿食指三关的八种脉纹主病。小儿指纹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出唐·王超《水镜图诀》。纹在风关是邪浅病轻,纹透气关是邪较深,纹达命关则病尤重,若指纹延伸至指端为“透关射甲”,则病更重。水字肺惊证已见,乙知疳疾要调和。”“形如曲虫疳患久,如环肾积细详看。
-
小儿形症
小儿形症为小儿患病而反映于身形体态方面的表现。黄浮肌瘦痞瘕瘤,唇摄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内热,昏昏好睡脾辜。手掀足掣是惊由,疳疾青筋大肚。”“眼角眵生肝热,口边涎出脾寒。头毛稀竖血将干,胞肿脾家湿显。鼻孔黑焦肺热,耳 干枯肾传。胸高气促肺家炎,热惫囟门肿陷。”这些望诊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
无辜疳
无辜疳为病证名,指疳病头颈生核的病证。《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由小儿嗜肥甘过多,虫因甘动,或饮食不调所致。”其毒侵及脏腑而成疳疾。治宜先挑破其核,挤出粉样物,方用柴胡饮(《医宗金鉴》柴胡、赤芍、黄连、半夏、桔梗、夏枯草、龙胆草、浙贝母、黄芩、甘草)清热,后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消疳。
-
外疳
外疳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儿科》:“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
伤积治法
伤积治法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
-
疳气
分类: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
-
使君子仁
归脾、胃经。炒使君子仁可缓和膈肌痉挛的副作用,并长于健脾消积,亦能杀虫,多用于小儿疳疾及蛔虫腹痛。使君子驱虫的有效部位是水溶的,其中使君子酸钾为驱虫的有效成分之一,现证实脂肪油也有驱虫作用。烘制温度在120℃以上,水浸出物含量迅速降低。水煎液(煎煮两次)中使君子酸钾炒果壳比生果壳溶出量增高47.3%;
-
炒使君子仁
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炒使君子仁可缓和膈肌痉挛的副作用,并长于健脾消积,亦能杀虫。使君子驱虫的有效部位是水溶的,其中使君子酸钾为驱虫的有效成分之一,现证实脂肪油也有驱虫作用。烘制温度在120℃以上,水浸出物含量迅速降低。水煎液(煎煮两次)中使君子酸钾炒果壳比生果壳溶出量增高47.3%;
-
温病条辨
概述:《温病条辨》为中医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症,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
-
鳖甲青蒿饮
处方:银柴胡、鳖甲(炙)、青蒿、生甘草、生地黄、赤芍、胡黄连、知母(炒)、地骨皮。功能主治:小儿疳疾发热,初起多实者。用法用量:引用灯心,水煎服。摘录:《金鉴》卷五十二
-
脾疳
概述:脾疳(spleengan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腹胀肚大,水谷不消,泄下酸臭,或嗜食异物,面色黄,身热,困倦喜卧,纳呆消瘦,兼见吐泻,或夹有蛔虫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病因病机: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辨证论治: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
-
脑疳
脑疳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疾患儿头部生疮,兼见毛发焦枯如穗,甚至脱落光秃,鼻干,心烦,疲倦,困睡,目睛无神,腮肿囟凸,身热汗出不解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毒侵袭所致。与脑部疾患(如脑炎、大脑发育不全、脑病后遗症等)有别。治宜清热解毒,健脾消疳。用龙胆泻肝汤清解,继用肥儿丸消疳。
-
奶疳
奶疳为病名。出《婴童百问》。脾疳为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积去以后,应调理脾胃,用参苓白术散。
-
内疳
内疳为病证名。指疳病时间长,病位在心、腹、胃、肠的证候。《证治准绳》:“小儿乳食,心腹虚胀,眼目涩痒,体热皮枯,肠胃不和,痢下五色,渐渐羸瘦,虫蚀肛肠,日月弥深,痢转不止。”由脏腑虚冷所致,治宜厚肠丸(李东垣方:陈皮、半夏、苍术、人参、麦芽、枳壳、神曲末、青皮、厚朴)。治宜健脾助运、理气消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