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韭子一物丸
处方:韭子。功能主治:大人遗浊,小儿遗尿。用法用量:上为丸服。各家论述:《经》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痹聚者,湿气聚而为痹也。韭子润而辛热,辛热则能散湿,润则能就下,故孙真人每用之,令其就下而疗痹气尔。摘录:《医方考》卷四
-
病气
病气病因学名词。已经进入人体形成了疾病的邪气。《素问·痹论》:“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
养阴润燥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养阴润燥汤组成:钩藤、制首乌、阿胶、白菊花、当归、丹皮、生地、白芍、沙苑子、玄武版、女贞子、丝瓜络。主治:似痹非痹。
-
妙安散
《普济方》卷六十一:方名:妙安散组成:巴豆2粒。主治:喉闭,缠喉风及走马咽痹。用法用量:纸紧角,可通得入鼻,用刀子切断两头壳子,将针穿作孔子,纳鼻中,久即愈。一方用7粒,灯上烧存性,绵裹含1粒即止。如痹已死,有余气者,绵裹纳两鼻孔,约至眉间,专把余绵,良久大喘勿怪,吐则拔去之。
-
肌绝
肌绝病状名。指肌肉萎缩枯槁。《素问·痹论》:“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
风寒湿
风寒湿为病因学术语。风、寒、湿三种邪气互相结合而成的致病因素,为痹证的主要病因。《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虫
虫①泛指动物。《素问·五运行大论》:“其虫毛……其虫羽……其虫倮。”②人体寄生虫。《灵枢·上膈》:“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③通“痋”。疼痛。《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
温肾通痹方
处方:狗脊25克,鹿角霜25克,灵仙15克,牛膝15克,淫羊藿50克,没药15克,土元15克。功能主治:温肾通痹。主肾虚寒凝,脉络痹阻。(强直性脊柱炎)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金友方
-
淫
②溢满、浸润、流布。《素问·经脉别论》:“淫气于筋。”“淫精于脉。”《灵枢·病传》:“腹痛下淫。”④过甚为害。《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素问·痿论》:“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⑦白淫的简称。《灵枢·五色》:“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
-
攻痹汤
处方:车前子3钱,茯苓3钱,薏仁1两,肉桂5分,木通2钱,白术5钱,王不留行1钱。功能主治:小肠痹。风寒湿入于小肠之间而成痹,小便艰涩,道涩如淋,而下身生疼,时而升上有如疝气。用法用量:水煎服。一连数剂而似淋者不淋,似疝者不疝。摘录:《辨证录》卷二
-
箭风
箭风病名。痛风的俗称。《张氏医通·痿痹门》:“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参见痛风、历节条。
-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
-
牛尾独活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尾独活:别名:西大活来源:伞形科牛尾独活属植物牛尾独活HeracleumvicinumBoiss.的根。秋季采收,去茎叶和细根,洗净晒干。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归肾、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
软痹
因湿热相火,肝肾不足所致痹厥不仁,软缓无力之证。《医学入门》卷五:“软痹者,乃膏粱火乘肝肾,以致血气涩,则痹厥不仁,虚则软缓无力,或麻木不举。”治宜滋补肝肾,驱风祛湿,选用虎潜丸、肾气丸、大补阴丸加减、养真丹、三妙丸,搜风顺气丸等方。
-
健忘·痰瘀闭阻证
健忘·痰瘀闭阻证(amnesia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andstaticblood)是指痰停血瘀,痹阻心神,以遇事善忘,兼语言迟缓,神思欠敏,表情呆钝,舌有瘀点,苔白腻,脉滑或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健忘证候。
-
两气
两气①指真气与邪气。《灵枢·胀论》:“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②指阳气与阴气。《素问·痹论》:“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
搏脉
搏脉指脉来搏击应指。《素问·玉版论要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
鲩鱼胆膏
处方:鲩鱼胆2枚,灶底土1分(研)。功能主治:小儿咽喉痹肿,乳食难下。用法用量:上药相和,调涂咽喉上,干即易之。摘录:《圣惠》卷八十九
-
鲍同仁
鲍同仁为元代针灸家。字国良。歙县(今属安徽)人。据《歙县志》载:精针灸之术,善治肢体痹痛及痈疽脓疡。并撰《经验针法》《通玄指要赋注》等,均佚。
-
野猪蹄
《*辞典》:野猪蹄: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YěZhūT 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蹄。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功能主治:①《医林纂要》:祛风治痹。②《随息居饮食谱》:蹄爪补力更胜(野猪肉),一切痈疽不敛,多年漏疮,煨食。
-
鲍国良
鲍国良即鲍同仁。鲍同仁为元代针灸家。字国良。歙县(今属安徽)人。据《歙县志》载:精针灸之术,善治肢体痹痛及痈疽脓疡。并撰《经验针法》《通玄指要赋注》等,均佚。
-
痰阻心脉证
痰阻心脉证为证候名。指痰浊阻痹心脉,血行不畅,以胸闷心痛,体胖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暗,舌淡紫,苔腻或滑,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两脚麻木
两脚麻木证名。两脚部肌肉麻木不适。见《医学入门·痹风》。《张氏医通·麻木》:“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参见手足麻木、半身麻木条。
-
拘苛
拘苛证名。筋脉拘急,肌肉沉重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筋肉拘苛。”王冰注:“拘,急也;苛,重也。”《类经·运气类》:“筋肉得寒则为急痹,故筋急肉苛。”
-
数经互用配穴法
数经互用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数经穴位间的配合应用。多用于四肢痿痹等。如腕关节痛,取手少阳经阳池,手阳明经阳溪,手厥阴经大陵等穴,肩关节痛,取手阳明经肩髃,手少阳经肩髎、手太阳经肩贞等穴均是。
-
环跳针
环跳针即长针。《针灸大成·卷四》:“长针,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用此,今之名(环)跳针是也。”
-
病瘳
病瘳疾病痊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
病本
病本①《灵枢》第二十五篇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了治病有治其本、治其标的区别的原则。②患病的内在原因。《素问·痹论》:“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
活血舒和散
处方:芎1两半,续断1两半,牛膝3两(淮州者)。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冷变痹,筋脉急迫。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木瓜酒调下。摘录:《元和纪用经》
-
解堕
解(xiè,音懈)堕同“懈惰”。倦怠无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
魏荔彤
魏荔彤清代医家。字庚虞,号念庭、怀舫,河北柏乡县人。早年攻儒,并颇有发展,任职至漳州知府、崇明兵备道等。中年患痿痹疾,更潜心医学,遂成饱学之士,医学上著述亦多,有《伤寒论本义》、《金匮要略本义》行于世;另有《素问通解》、《灵枢经通解》,惜未见流传。
-
汤熨
汤熨为治疗学术语。外治法之一。以热汤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的作用。尤对局部病症有效。《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
气虚痹
气虚痹为病证名。指气虚阴盛所致的痹症。《医学入门·痹风》:“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麻木重着者,可用神效黄芪汤加减。
-
第二十一椎
第二十一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名玉田。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方凹陷中。与腰俞同位。主治腰背不便、转筋急痹。一般灸随年壮。
-
第二十二椎
第二十二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第五腰椎棘突平开1.5寸。主治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等。一般灸随年壮。
-
风湿痰
风湿痰为病证名。出《医学纲目》。风湿郁结经络,津液输布失常,凝滞为痰,则见四肢痿痹,屈伸不便,如果眼皮及眼下有烟灰样黑色者,则为痰之确证,宜从痰湿施治。
-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各种饮食失调因素而导致内伤。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参见伤食、五味过伤各条。
-
四肢强直
主要指全身性四肢强直性痉挛症状,见于破伤风、急惊风及脑中风的硬瘫等。但有时也包括肢体局部的强硬、活动失灵症状,如痹痛日久,筋脉失养,某处关节和肌肉僵硬。
-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为证候名。指痰浊湿邪阻痹经络,以肢体或关节等处肿胀、屈伸不利,或皮肤肿硬、麻木、瘙痒,苔白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妊娠腰痛·风寒证
妊娠腰痛·风寒证(gestationallumbagowithwind-coldsyndrome)是指风冷内乘,侵袭腰部,痹阻经络,以妊娠腰部冷痛,遇寒加重,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舌淡苔白,脉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腰痛证候。
-
腰脊强
腰脊强证名。出《素问·热论》:“指腰脊部肌肉拘紧、强直。可见于高热病证、痉、痹、破伤风等病证。参见有关条目。
-
(疒帬)(wán,音顽)
(疒帬)(wán,音顽)痹,麻木。《素问·五常政大论》“皮(疒帬)肉苛,筋脉不利。”
-
热罨
热罨(yǎn,音掩)外治法之一。用热汤或热药汁作局部淹渍的方法。有止痛、消肿、醒神的作用。例如用湿热毛巾罨头面醒酒,罨关节、腹部止痛;以布浸热药汁湿罨患处去痹消肿。
-
大麻子酒
处方:大麻子1升。制法:上为末,清酒3升,渍3宿。功能主治:补益。主脚气气上,脚肿,小腹痹;头风。用法用量:温服随性;亦可敷用。摘录:《外台》卷十九引《张文仲方》
-
风腲腿
风腲腿病名。因风邪侵袭所致骨节、肌肉、腰脚痹滞无力之症。见《圣济总录》卷十一。证见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而不自觉知。治宜五加皮汤等方。
-
加减乌药顺气丸
处方:乌药2钱,麻黄2钱,陈皮2钱,僵蚕5分,川芎5钱,枳壳5钱,白芷5钱,甘草5钱,桔梗5钱,生姜,大枣。功能主治:诸痹风盛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
喘争
喘争迫促交争,升降不和。《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饥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
瘳
瘳病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
桃红饮
处方: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功能主治:化瘀通痹。治痹证,败血入络。用法用量:煎好,加麝香少许冲服。摘录:《类证治裁》卷五
-
冲浊
冲浊为诊断学术语。冲,深也。指色泽深沉晦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冲浊为痹。”张景岳注:“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