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疬
腋疬病名。痈疽溃疡之生于腋下者。见《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血胤疮、结疬。系生于腋下、胁肋部位的痈疽、溃疡。该病可延及胸胁部,或有头,或无头,赤色,如皂角子大,痛如针刺。证治参见痈疽条。
-
甘浚之
甘浚之南北朝时期医家。一作甘睿之。生平欠详。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其著作甚多,包括《疗痈疽金创要方》十四卷、《疗痈疽毒肿杂病方》二卷,《本草要方》三卷,《痈疽耳眼本草要钞》、《疗痈疽部毒惋杂病方》三卷等,并佚。
-
奚凤鸣
奚凤鸣明代医生。上海(今上海市)人。少习疡医,善治痈疽。认为痈疽中间溃烂,四周积有腐溃物时,非吸之不能尽。故治此种病时,招募人先用苦酒嗽口后,去吮痈疽。对贫穷病人,则亲为吮痈。
-
传心疽
传心疽为病名。痈疽之生而痛彻传心者。出《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
赤施
赤施病名。发于大腿内侧之痈疽。出《灵枢·痈疽》:“发于阴股,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证治准绳·外科》:“赤施即股阴疽。”相当于股骨、髋关节结核。证治参见附骨疽条。
-
喻义
喻义唐代外科医家。生活于公元六世纪下半叶。曾任西川(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节度使要籍。善治痈疽疮肿,其经验撰成《疗痈疽要诀》、《疮肿论》各一卷,均已佚散。
-
赤根疔疮
赤根疔疮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风邪毒气于肌肉所生者。”“疮形状如赤豆,或生腋下,如鸭子(蛋)大者,世人不识,但见其赤,即为之赤根丁疮。”治疗:未溃者以消为贵,脓成者则切开引流,成疮者参痈疽之外治法。
-
集香散
处方:白芷2钱,藿香2钱,茅香2钱,香附2钱,防风2钱,木香1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痈疽溃烂。用法用量:作1剂。用水3碗煎数沸,淋洗患处。摘录:《痈疽验方》
-
刺柄南星
别名:绿南星、天南星、白南星、南星七、螃蟹七、三甫莲、蛇芋头来源:天南星科刺柄南星ArisaemaasperatumN.E.Brown,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有毒。祛痰止咳,镇痛。并治劳伤,痈疽。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痈疽神妙灸经
《痈疽神妙灸经》为书名。明·彭用光编集。辑入所编《简易普济良方》第五卷内,列作灸法治疗外科痈疽的专篇。全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编成。现存明刻本。
-
五行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方名:五行散组成:荆皮1两,川蒲1两,独活1两,赤芍1两,白芷1两。功效:化毒散结。主治:痈疽。制备方法:上为散。
-
冯樽宜
冯樽宜即冯衢。冯衢为清代女针灸家。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擅以针挑痈疽发背。
-
冯衢
冯衢为清代女针灸家。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擅以针挑痈疽发背。
-
祁肖虚
祁肖虚即祁嗣籙。祁嗣籙为明代医家。崇福观道士,字肖虚。据《丹徒县志》载:精外科、针灸。善治痈疽诸毒。官至太医院院判。
-
逞焫
逞焫意谓速用灸法。逞:快、疾;焫:灸。《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
疾则气减
疾则气减指泻法宜疾速出针,使邪气得以宣泄。语出《灵枢-痈疽》。
-
烘法
烘法是指用火燃烧药物或其他可燃物刺激穴位或病患局部,使之温暖,用以治病之法。与今之悬起灸类似。《神灸经纶》有桑柴火烘法,治痈疽初起肿痛。
-
骑竹马灸法
骑竹马灸法为灸法之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瘢痕灸法。该法最早见于东轩居士《卫济穴书》。指在骑竹马穴施灸以治疗外科痈疽病的方法。
-
隔鸡子灸
隔鸡子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鸡子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串雅外编·卷二》。其法取鸡子一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亮上置艾炷施灸,以病人觉局部热痒为度。此法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等。
-
鲍同仁
鲍同仁为元代针灸家。字国良。歙县(今属安徽)人。据《歙县志》载:精针灸之术,善治肢体痹痛及痈疽脓疡。并撰《经验针法》《通玄指要赋注》等,均佚。
-
吕祖发背方
《惠直堂方》卷三:组成:栝楼5个(取子),乳香5块如枣大。主治:痈疽发背。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白蜜1斤同熬膏。
-
王本高
王本高即王荫陵。王荫陵为清代医生,字本高,安徽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
-
毛矮子
毛矮子即张朝魁。张朝魁为清代民间外科医生,人称为毛矮子。湖南辰溪县人。据说他于二十几岁时,从远处来的乞丐处学得治疗痈疽瘰疬及跌打损伤等外证之术,并能作腹部手术。
-
邢元朴
邢元朴为宋代医家。撰有《痈疽论》一卷,已佚。
-
蛇蜕茶油方
概述:蛇蜕茶油方以蛇蜕、百草霜、茶油为主要原料,用于痈疽脓水不干。原料:蛇蜕9克,百草霜3克,茶油适量。用法:共研细末,入茶油和匀,涂患处。主治:蛇蜕茶油方用于痈疽脓水不干。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胃痈
胃痈病名。痈疽之发于胃脘部者。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即胃脘痈。参见该条。
-
细
细①指“细脉”。②与“粗”相对。《灵枢·痈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灵枢·玉版》:“余以小针为细物也。”见“细理”条。《灵枢·寿夭刚柔》:“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
-
膝眼毒
膝眼毒病名。指生于足少阳胆经阳关、阳陵泉二穴处之痈疽。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即托疽。详该条。
-
瞀郁
瞀郁昏冒郁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
脚底穿心疔
脚底穿心疔病名。指生于足心处之痈疽。出《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即涌泉疽。详见该条。
-
搭串
搭串病名。痈疽生于肩部而左右蔓延之病证。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即左右串。详见该条。
-
穿板疽
穿板疽病名。指痈疽生于足心处者。出《外科真诠》卷上。即涌泉。详见该条。
-
参发颐
参发颐病名。分别指两种痈疽疾病。①指锐毒。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详锐毒条。②指耳后疽。见《中西合纂外科大全》卷一。详耳后疽条。
-
鲍国良
鲍国良即鲍同仁。鲍同仁为元代针灸家。字国良。歙县(今属安徽)人。据《歙县志》载:精针灸之术,善治肢体痹痛及痈疽脓疡。并撰《经验针法》《通玄指要赋注》等,均佚。
-
明胶饮子
《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方名:明胶饮子组成:明广胶(蛤粉炒珠)1两,粉甘草1两,橘红5钱。主治:一切痈疽疖毒。用法用量:上作3剂。水煎服。
-
英花汤
《洞天奥旨》卷十四:方名:英花汤组成:金银花1斤,蒲公英8两,绵黄耆6两,生甘草1两,川贝母3钱。主治:痈疽未溃。用法用量:水煎,作3次服完。
-
神散汤
《洞天奥旨》卷十四:方名:神散汤组成:金银花8两,当归2两。功效:散毒。主治:痈疽初起。用法用量:上以水10碗,煎金银花至2碗,再入当归同煎,一气服之。
-
益府紫金锭
《疡科选粹》:方名:益府紫金锭组成:文蛤3两,茨姑2两,大戟1两,雄黄8钱,真射8钱,续随子3两。主治:痈疽。制备方法:上为末,糯米糊和匀,即成锭。
-
秦艽涂敷方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名:秦艽涂敷方组成:秦艽半两。主治:久痈疽。用法用量:涂敷疮上,以帛裹缚之,每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坐马痈
坐马痈病名。痈疽发于尾骨上端处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因所生部位系人骑马时与马鞍着力处而命名。证治参见外痈条。
-
足指
足指脚趾。《灵枢·痈疽》:“发于足指,名曰脱痈。”
-
史源
史源为宋代外科医生。幼时学举业,后学医,善用针灸治疗痈疽。撰《治背疮方》1卷,已佚。(见《中医文献学辞典》)
-
结疬
结疬病名。亦名血胤疮。指痈疽、溃疡生于腋下,胁肋部位者。见《外科启玄》卷六。书中有:“血胤疮……,二三年变为结疬,三五年出黑水死。”证治参见腋疬条。
-
白闾茹散
处方:白闾茹。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痈疽生臭恶肉者。用法用量:敷之。看肉尽便停。摘录:《肘后方》卷五
-
附醋汤
处方:生附子浓醋功能主治:治痈疽胬肉。用法用量:煎洗患处。摘录:《理瀹骈文》
-
秦政应
秦政应隋外科医家。履贯欠详。撰《疗痈疽诸疮方》二卷。
-
侠荣疽
侠荣疽病名。痈疽之发于胁部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侠荣疽发胁,起若两肘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也。”证治参见肋疽条。
-
杨清叟
杨清叟元代医学家。禾川(今江西吉安附近)人。精医,尤擅长外科。尝著有《外科集验方》,一作《仙传外科秘方》,专论痈疽诸症。后由其后代辗转由萧倪刊印之。
-
从虚去实
“从虚去实”意谓泻法可以虚衰实邪。虚,指泻法。《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从虚去实,泻则不足。”
-
药线疗法
药线疗法为治法。指用桑皮纸、丝棉纸或拷贝纸蘸药或内裹药物后,插入病变部位,以治疗痈疽疮疡、流痰、癌瘤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