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脏脉
真脏脉简称真脉。是指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即无胃、神、根的脉象。因病脏不同,其性状各有差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
玉机真脏论篇
《玉机真脏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玉机,含有珍重之意;真脏,指真脏脉。本文重视对真脏脉的论述,故名。内容包括五脏脉息与四时的变化,脉的胃气,疾病的传变,五脏的虚实等。其中尤以论脉为重点,指出脉息的变化,取决于胃气,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无胃之脉为真脏脉,真脏脉见,则预后不良。
-
脉无胃气
脉无胃气脉学术语。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真脏脉现,表现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说明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预后不佳。《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
悬绝
悬绝脉象名。系一种危重病脉象。指某脏之脉与其它脏之脉明显差异。一说“悬”为忽有忽无,断续而见。“绝”指脉动欲绝,良久一动。《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
真脏
真脏脉学名词。即真脏脉。《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见真藏曰死。”
-
真肺脉
真肺脉脉学名词。即肺的真脏脉。其脉象虚浮无力,无根,为肺气败绝的危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
真肝脉
真肝脉脉学名词。即肝的真脏脉。其脉象弦细而坚劲,毫无柔和胃气,为肝气败绝的危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
脏脉
脏脉①五脏之经脉。《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一说指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张志聪曰:“脏脉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②真脏之脉。详真脏脉条。
-
肝死脏
指肝之真脏脉。其脉象浮取则弱,沉取则如绳索,应手即去,不能复来,或曲如蛇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病见此脉象为脏气已绝,预后不佳。
-
死脉
死脉指脉象之表现无神、无胃、无根者,如真脏脉、十怪脉,或数极、迟极之脉。《难经·十四难》:“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
-
病脉
病脉是疾病时出现的异常脉象的统称。病脉与平脉、正常脉相对。应注意排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
专阴
概述:专阴:1.独有阴气而无阳气;2.脉学名词。独有阴气而无阳气·专阴:专阴指独有阴气而无阳气。脉学名词·专阴:专阴为脉学名词。即脉之有阴无阳,属无胃气的真脏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专阴则死。”
-
真心脉
真心脉脉学名词。即心的真脏脉。其脉象短实劲急而坚,为心气败绝之危候。《素问·玉机真脏论》:“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有胃则生
有胃则生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参见胃气、无胃则死: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无胃则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
-
真肾脉
真肾脉脉学名词。即肾的真脏脉。其脉象沉实、坚硬,毫无柔和胃气,为肾气败绝之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肾脉至,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
真脉
真脉脉学名词。即真脏脉。《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
真脾脉
真脾脉脉学名词。即脾的真脏脉。其脉象弱软无力,节律失常而无柔和胃气,为脾气败绝的危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