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大半夏汤
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虚冷,脾因湿动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为朝食暮吐。主中虚胃冷胀满。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大半夏汤:处方:半夏一升,白术三两,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各二两。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3盏,煎至1盏,去滓,加白蜜皂子大,停少时温服。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脾痹
是指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以四肢倦怠,脘腹痞满,隐隐作痛,大便溏泻,纳差,面黄,下肢浮肿,肌肉麻痹不仁,脉或弦滑或虚细等为常见症的痹病。脾痹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脾痹的治疗:可用黄芪丸、白术汤、大半夏汤、枳术丸、保和丸、四君子汤等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多汗,小便不利。附注:大半夏汤(《活人书》卷十八)、半夏茯苓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八)、茯苓半夏汤(《宣明论方》卷六)、小半夏汤(《伤寒心要》)、小半夏茯苓汤(《仁斋直指方论》卷七)、小茯苓半夏汤(《普济方》卷一三八)、茯苓散(《普济方》卷一六六)。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半夏加茯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