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科指掌
概述:《喉科指掌》为中医喉科著作。清·张宗良撰。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四卷者。
-
右阴疮
右阴疮为病名。《喉科指掌》卷四:“此症(指左阴疮)生于左颊车之下,内热外寒,皮色不变,身发寒热,肿大如鳗鲤瘟…右阴疮生于右颊车下,亦系阴疮,说与前症(指阴疮)相同,治法亦同。”治宜解毒消肿。用普济消毒饮、六味汤等加减。
-
舌上龟纹
舌上龟纹为病证名。若由心火暴盛所致,舌起龟纹,舌质红赤,满口糜烂,腮舌俱肿,口干,脉实有力,为实证,治宜清心凉膈;若由五志过极,虚火妄动所致,舌起龟纹,舌淡,时起白斑细点,舌破,舌若无皮,不渴,脉虚无力为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治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为引道,从治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
-
簾珠喉
簾珠喉病名。系指喉内微肿发白,小舌红肿,吞咽痛剧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喉科秘旨》卷上:“簾珠喉,满喉如白纲油状,两边微肿,根有白点,带红色,小舌红肿,咽水大痛。”治宜泻火止痛,方用六味汤加减。
-
劳碌喉风
劳碌喉风病名。系指满喉少有红点,根白不肿,常有血腥气,劳碌即发的疾病。又名辛劳喉风。见《喉科指掌》卷四。其病因系由肝肾虚损所致。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
-
淡白喉痈
淡白喉痈病名。系指喉痈其色淡白的病证。《喉科指掌》卷五认为:此症其色不红,身发寒热,六脉俱紧,若用寒凉之剂,七日之内必成脓。本病的原因是脾肺受寒。治宜温散寒邪,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
叉喉瘤
叉喉瘤为病名。《喉科指掌》卷六:“叉喉瘤,亦有生于关外。”治宜疏风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
白色喉蛾
白色喉蛾为病证名。指喉蛾之被有白膜者。《喉科指掌》卷三:“白色乳蛾,肿塞满口,身发寒热,六脉浮弦。此症因肺受风寒。用六味汤。”也可用麻黄汤加减治之。若有其他兼症者,应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
佛宝丹
别名:赛珍散处方:佛头石青5分,人中白1钱(煨),龙骨3分(煅),珍珠3分(包豆腐内煮),牛黄3分,黄鱼牙3钱(煅),珊瑚2分,朱砂3分,人中黄3分,芦荟3分(煅),儿茶3分(煅),硼砂3分(煅),寒水石3分(煅)。功能主治:咽喉结毒,喉疳破烂等。烂甚,加白蜡2分,象皮2分,冰片2分。摘录:《喉科指掌》卷一
-
六味汤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喉科指掌》卷二方之六味汤:处方:荆芥穗3钱,薄荷3钱(要二刀香者妙),炒僵蚕2钱,桔梗2钱,生粉草2钱,防风2钱。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百一选方》卷十一方之六味汤:组成:藁本、荆芥、蛇床子、川椒、山茱萸、吴茱萸各等分。下部,加牛膝5钱。
-
十八味神药
主治:《喉科指掌》卷一方之十八味神药主治烂喉毒证。《白喉证治通考》方之十八味神药:组成:川连5分,白鲜皮5分,黄芩2钱(酒炒),地丁2钱,当归2钱,草河车2钱,山栀1钱半,生龟版3钱,木通1钱,生甘草2钱,川芎1钱半,连翘2钱,乳香5分(去油),银花1钱半,皂角刺1钱5分,知母2钱(盐水炒)。
-
万一丹
《喉科指掌》卷一:方名:万一丹组成:乳香1钱(去油),血竭1钱,没药1钱(去油),硼砂1钱。主治:误用刀针,流血不止。用法用量:吹入口内。其血即止。制备方法:上为末。
-
苔罗散
《喉科指掌》卷一:方名:苔罗散组成:蔗渣5分,黄柏3分,乳香(去油)3分,没药(去油)3分,硼砂3分,大红绒5分,绿罗5分,青苔3分(井口者佳),人中白1钱,青黛3分,龙骨3分,松萝茶3分,薄荷叶5分,冰片3分。主治:烟筒误伤咽喉,以至肿痛溃烂。加减:生肌,加赤石脂、白蜡。制备方法:共研极细末。
-
青狮丹
《喉科指掌》卷一:方名:青狮丹组成:黄芩1钱5分,黄连1钱5分,黑栀子1钱5分,青黛2钱5分,鸡内金5分(焙,存性),硼砂1钱5分,人中白1钱5分(煅),雄黄1钱5分,冰片5分,乌梅1钱(煅),枯矾1钱,瓜消1钱5分,胆南星1钱(焙),熊胆1钱(竹箬炙),龙骨1钱(煅),金果榄1钱。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神仙枣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名:神仙枣组成:银花1两,归身1两,甘草3钱,乳香(去油)5钱,五倍子5钱,黄耆5钱,白僵蚕5钱,白芷5钱。取滓,再以水6碗,煎至一半,前后共成6碗,去滓代水,将红枣2斤煮熟。《喉科指掌》卷一:方名:神仙枣组成:江子霜、白细辛、牙皂、蟾酥、真当门麝香各等分。主治:一切喉风、喉蛾。
-
绿狮丹
《喉科指掌》卷一:方名:绿狮丹组成:人中白2钱(煅),青黛3钱,元明粉1钱,硼砂1钱,儿茶3钱,龙骨1钱(煅),雄黄1钱,黄柏3钱,瓜消1钱,蚕茧7个(煅用,咬破者佳),黄连3分。主治:咽喉口舌风火。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收贮便用。
-
内外肿喉
内外肿喉为病名。多由肺胃郁火熏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宜以大黄、黄芩、栀子、丹皮、赤芍、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荆芥、防风、白芷等煎服。
-
胃毒小舌
胃毒小舌病名。《喉科指掌》卷六:“此症因毒结胃家、发于小舌,胃脉沉而洪大者,真结毒也。”治宜清胃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黄连上清丸等加减。
-
悬旗风
悬旗风病名。系指发生于悬雍垂上的血泡。见《喉科指掌》卷三。症见悬雍垂尖端变圆形似黄豆、红若樱桃。其病多由胃火郁积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也可外吹朱黄散等。参见悬旗小舌条。
-
小舌肿痛
小舌肿痛为病名。参见悬旗风:悬旗风系指发生在悬壅垂上的血泡。见《喉科指掌》卷三。症见悬雍垂尖端变圆,形似黄豆或桂圆核,红若樱桃,脉来洪数。此由胃火郁盛而发。治宜清热解毒。方宜加味黄连解毒汤、加味甘桔汤等。外吹朱黄散或冰射散等。即悬旗小舌。
-
左阴疮
左阴疮为病证名。右阴疮生于右颊车下,亦系阴疮,说与前症(指阴疮)相同,治法亦同。”治宜解毒消肿,用普济消毒饮、六味汤等加减。《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为虾蟆瘟,又名颅鹚瘟、亦名大头瘟。”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
-
肿烂喉风
肿烂喉风病名。系指喉风病又见咽喉两边肿疼而溃烂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卷四。本病由风火内炽上灼咽喉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消肿,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外可吹冰片散。也即烂喉风。详见该条。
-
张宗良
张宗良清代医家。字留仙,江苏吴县人。精研医理,尤擅长喉科,颇有治验,活人无数。著有《喉科指掌》六卷。
-
双乳蛾
又名双蛾、双鹅风、双活鹅、双鹅。其症喉核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其表面可见黄白色之脓性分泌物,口臭便秘,舌苔厚腻,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发病急骤者日急乳蛾,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幼科金针》:“治乳蛾,儿小者,用针微刺出血,吹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汤。”
-
双活鹅
双活鹅为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双乳蛾。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蛾风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箸头大。”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蛾
即双乳蛾。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鹅风
见《重楼玉钥》卷上。即双乳蛾。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鹅
出自《张氏医通》卷八。即双乳鹅。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十八喉风
十八喉风为病证名。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因其发病后症状不同而有紧喉风、呛食喉风、脚根喉风、哑瘴喉风、叉喉风等之变。
-
声哑喉
声哑喉病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寒伏肺家,不肿不红,又无烂点,惟觉干痛,但食粥,不能吃饭。”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本病因寒而致,故应与喉痛、喉痈等加以区别。
-
舌下痈
《喉科指掌》卷五:“舌下痈,此乃脾肾积热故发症于舌下,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肾经,肾水枯竭,生于此穴”。《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内外喉肿
内外喉肿病名。多由肺胃郁火薰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宜以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
龙口含珠风
龙口含珠风为病名。发生于悬雍垂下端的叫悬旗风;发生于上腭的叫飞扬喉。《喉科心法》卷上:“帝丁两旁,或大舌尽根,或喉关上腭,发一紫血小泡,顷刻肿大,妨碍呼吸。”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此由胃火郁盛而发。方宜加味黄连解毒汤、加味甘桔汤等。外吹朱黄散或冰射散等。即悬旗小舌。
-
积热小舌
积热小舌病名。指咽喉部小舌(即悬雍垂)发生肿痛的病症。多因肝胃二经火毒上炎于咽喉部位所致。见《喉科指掌》卷三。内有:“此症因肝胃二经火毒飞腾,所以帝丁(即悬雍垂)长硬,白衣裹满,咽物不下,右关之脉浮大,用六味汤加山栀、连翘、黄芩、黄柏、生石膏、滑石、葛根、木通、草河车;服玉枢丹…”
-
喉科十六绝症
喉科十六绝症(sixteenfatalsymptomsinpharyngolaryngology)是喉科出现舌卷囊缩、油汗如珠、哑喉呛食、吐血喉癣、声如拽锯、鼻扇唇青、脉细身凉、角弓反张、十指无血、六脉沉细、便闭十日、天柱倒塌、两目直视、喉干无痰、壅痰气塞、喉菌不治等16种危象的总称。见《喉科指掌》。
-
喉疖
喉疖病名。系指生于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类似梅核气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卷四。也即喉节。详见该条。
-
淡红喉风
淡红喉风病名。系指喉内肿胀疼痛,其色淡红的喉风病证。《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加减。
-
单喉痈
单喉痈病名。系指咽喉一侧红肿疼痛,身热背寒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喉科指掌》卷五。有红点者,多由风火引起,治宜疏风降火,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无红点者,多由风寒引起,治宜疏风散寒,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
大红喉痈
大红喉痈为病名,指痈疽之生于咽喉部位者。《喉科指掌》卷五:“此症因肺脾积热,其色鲜红,肿胀关内。六脉洪大,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消痈,泻热凉血。一般选用大黄、当归尾、皂角刺、天花粉、黄芩、赤芍、栀子、桔梗等药,或刺少商,商阳等穴出血。外治可于疮痈处吹敷清咽利喉散。
-
边舌
边舌为病证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脾家湿热不清,大舌四边发疳白点糜烂。”又名烂边舌。治宜清利湿热。用导赤散加黄连、滑石、车前子等。外擦冰硼散、锡类散等。
-
包永泰
包永泰清代医家。字镇鲁,江都(今属江苏)人,出身世医家庭,以喉科专长,其吹喉药每有奇效,人争用之。所著有《图注喉科指掌》四卷,《咽喉大纲论》,尚有《喉科》四卷,均有刻本行世。
-
八仙散
《喉科指掌》卷一处方人中白1两(煅存性用),生大黄1两2钱,生石膏5钱,元参6钱(盐水炒),黄芩1两4钱(酒炒),玄明粉7钱,僵蚕末3钱,瓜硝8钱,轻粉1钱。《伤科补要》卷四处方半夏(姜汁炒)、巴豆霜、当归、乳香、没药、硼砂、血竭、土鳖虫各等分。5月5日合之。慢惊者,冬瓜仁、陈皮煎汤调下,入盐少许。加川乌尤妙。
-
红狮丹
处方:鹅不食草3分,北细辛6分,硼砂1钱5分,麝香1分,飞滑石2钱,朱砂1钱,通草1分,鸡内金5分(焙存性),壁钱5分(炒存性),青黛1钱,枯矾5分,冰片3分。功能主治:祛风消痰,清热败毒,消肿。亦可吹鼻,作通关之用。风痰不重,去细辛、鹅不食草,加青黛。摘录:《喉科指掌》卷一
-
金不换
《喉痧症治概要》:金不换:处方:西瓜霜5钱,西月石5钱,飞朱砂6分,僵蚕5分,冰片5分,人中白3钱,青黛3钱,西黄3钱,珠粉3钱。制法:上为极细末。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七引《喉科指掌》《外科方外奇方》卷一:方名:金不换组成:枳壳3钱6分,白丑1两,黑丑1两,甘遂3钱,麝香1钱,甘草5分。
-
悬旗小舌
系指发生于悬雍垂下端尖头处的血泡。《喉科指掌》卷六:“悬旗小舌,悬旗风生于小舌下尖垂,头变圆,粗如桂圆核大,红如樱桃。”本病的原因多为过食燥酒厚味,以致胃火郁蒸而发。
-
呛食哑喉
呛食哑喉病名。系指患喉疾,症见呛食并有声哑者。可见于咽部肿瘤等症。《喉科指掌》卷三:“此症因伏邪在肺,声哑呛食,六脉迟细,甚属险症。”治宜疏风宣肺,利咽开音。方以六味汤加减。参见呛食喉风条。
-
内肿锁喉风
内肿锁喉风为病名。《喉科指掌》第四卷:“此症因肺胃两经阴阳相结,内塞不通,外无形迹,喉间痰喘。先用吐痰法灌吐,再用六味汤。针少商、商阳、关冲、曲池、合谷、两手十穴。有血则生,无血则死。”相当于今之急性喉阻塞。
-
关口
关口为解剖名称。即指咽峡部。因咽峡部位于呼吸气流及饮食物之必经之路上,又形似关隘故名。如《喉科指掌》卷三描述双乳蛾之部位时,曾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的记载。
-
白狮丹
处方:明矾1两,火消3钱,硼砂3钱(各研末,以银罐放炭上,先将明矾入下1层,入火消1层,入矾1层,入硼砂1层,入矾1层,如此入完。煅如馒首样,取出),生蒲黄1钱,甘草1钱,僵蚕5分,鸡内金5分(焙存性),薄荷叶2钱,牙皂5分(炙),冰片5分。功能主治:咽喉口舌等症。摘录:《喉科指掌》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