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舌
经穴别名·小舌:小舌为少泽穴别名。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
-
喉花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蒂丁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帝中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帝钟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悬雍垂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左雀舌
《喉科秘旨》卷下:“左雀舌因多食煎炒炙煿之物,积毒于胃,故发于舌之旁,似生小舌,位近牙根”。雀舌为病证名。心经郁热也。”《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或上或左右,疼痛臭烂,舌上生苔,并腮两边红肿。”治宜清心、凉膈。方以凉膈散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后吹冰硼散等。
-
帝中弛软风
帝中弛软风病名。系指“小舌忽变白色,其舌下垂,痿软而大、吞咽作哽、呼吸觉气闷不利,初则干饭难下,继则糜粥亦觉梗格”(《喉科心法》)的疾病。多由酒客伤中、胃气惫败,或杨梅广疮余毒而成。参见悬旗风杨梅疮、帝钟风条。
-
(虫天^韭)舌喉痈
(虫天^韭)舌喉痈病名。系指舌下血脉胀起疼痛,状如小舌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虫天^韭)舌,连喉肿痛即为喉痈。”也即(虫天^韭)舌喉痈。详见该条。
-
右雀舌
右雀舌为病名。雀舌是指因所生小舌状若雀舌,故名。发于左侧者,名左雀舌;《咽喉经验秘传》:“此症舌上复生小舌。心经郁热也。”《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或上或左右,疼痛臭烂,舌上生苔,并腮两边红肿。”治宜清心、凉膈。方以凉膈散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后吹冰硼散等。
-
(舌天^韭)舌
(舌天^韭)舌病名。系指舌下血脉胀起如小舌的病证,见《咽喉经验秘传》:“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舌天^韭)舌。”又载:“重舌即(舌天^韭)舌。”详见重舌条。
-
水塔花属
中文名水塔花属拼音名shuitahuashu拉丁名Billbergia中国植物志13(3):65描述BillbergiaThunb.水塔花属,凤梨科,约60种,分布于热带美洲,我国引入栽培的有水塔花B.pyramidalisLindl.等2种,广州间有栽培。花美丽,蓝色,罕为红色或绿黄色,有具颜色的苞片,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花被分离达基部;
-
匝舌喉风
匝舌喉风为病名。本病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喉科秘旨》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睑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簾珠喉
簾珠喉病名。系指喉内微肿发白,小舌红肿,吞咽痛剧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喉科秘旨》卷上:“簾珠喉,满喉如白纲油状,两边微肿,根有白点,带红色,小舌红肿,咽水大痛。”治宜泻火止痛,方用六味汤加减。
-
重舌痈
重舌痈病名。即重舌。指舌下另生一肿物如小舌状,形红肉嫩。多因心火上炎、郁怒酒色所致。详参重舌。
-
淡红喉风
淡红喉风病名。系指喉内肿胀疼痛,其色淡红的喉风病证。《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加减。
-
瓣鳞花属
中文名瓣鳞花属拼音名banlinhuashu拉丁名Frankenia中国植物志50(2):139描述FrankeniaL.瓣鳞花属,瓣鳞花科,80种,分布于温带至亚热带的海岸或盐碱地区,我国新疆、甘肃产1种。花瓣4-5,分离,倒卵形,具瓣柄,比萼长,通常具小舌状附属体;子房具2-4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1,上部3裂,果为蒴果;属下物种瓣鳞花
-
土蜂窠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1、难产。用土蜂窠调醋涂之。又法:用川乌头和土蜂窠等分。用煅过的土蜂窠和烧过的蛇皮等分,酒冲服。4、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先用楮叶擦舌,擦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土蜂窠末,以鸡毛蘸取点在患处,令痰涎流出为好。5、蜘蛛、蜂虿螫伤。6、小儿吐泻。
-
舌唇兰属
中文名舌唇兰属拼音名shechunlanshu拉丁名Platanthera中国植物志17:285描述PlatantheraRich.舌唇兰属,兰科,约200种,分布于北半球,向南可达中美洲和热带亚洲,我国约40种,南北均产之,以西南为最多。总状花序顶生,具数朵花;蕊柱贴生于唇瓣基部;花粉块2,由许多松散小块组成,有短的花粉块柄与粘盘。
-
欧芹属
中文名欧芹属拼音名ouqinshu拉丁名Petroselinum中国植物志55(2):9描述PetroselinumHill.欧芹属,伞形科,5种,分布于欧洲西部和南部,其中1种栽培或成野生状态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种,栽培于菜园中或野生。二年生草本,很少一年生;花瓣近基部心形,顶端凹入,凹处有内折小舌片,黄绿色或白色带红色;属下物种欧芹
-
滇芎属
中文名滇芎属拼音名dianxiongshu拉丁名Physospermopsis中国植物志55(1):96描述PhysospermopsisH.Wolff滇芎属,伞形科,约8种,产我国西南部。多年生草本;复伞形花序,有总苞片和小总苞片;花瓣倒卵形,基部有短爪,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果卵形至广卵形,基部心形,侧扁,主棱丝状,每棱槽有油管2-3,合生面2-4。
-
滇芹属
中文名滇芹属拼音名dianqinshu拉丁名Sinodielsia中国植物志55(1):108描述SinodielsiaH.Wolff滇芹属,伞形科,只有滇芹S.yunnanensisH.Wolff1种,产我国云南。叶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羽状深裂;总苞片无或少数,小总苞片存在;花瓣近圆形,顶部有内折的小舌片;果狭卵形,顶部渐狭,棱丝状,每棱槽有油管2-3,合生面4。
-
垂管
垂管系水母,特别是水螅水母的下伞面之中央悬垂的棒状构造,其下端有口,口的四角延伸为口唇(orallip)或在垂管下端的外面长有一定数目的口触手(oraltentacle)。自口经垂管内的管状部(相当于食道)而到达位于伞中央的胃腔,然后连接辐管和环管。钵水母之垂管的一部分变为口腕、腕盘等特殊构造。
-
喉科指掌
概述:《喉科指掌》为中医喉科著作。清·张宗良撰。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四卷者。
-
丝叶芹属
中文名丝叶芹属拼音名siyeqinshu拉丁名Scaligeria中国植物志55(1):210描述ScaligeriaDC.丝叶芹属,伞形科,约22种,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至中亚,大部分种类分布在苏联,我国新疆有丝叶芹S.setacea(Schrenk.)Korov.1种。多年生草本,有块茎;有总苞片和小总苞片;花瓣白色,倒卵形,顶端凹入,有内折小舌片;
-
棱子芹属
中文名棱子芹属拼音名lengziqinshu拉丁名Pleurospermum中国植物志55(1):133描述PleurospermumHoffm.棱子芹属,伞形科,约4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北部和欧洲东部,尤以喜马拉雅地区为多,我国有32种,2变种,产西南、西北至东北各省区。多年生,稀二年生草本;叶为一至四回羽状或三出式羽状分裂,末回裂片有缺刻状锯齿或条裂;
-
中焙舌
中焙(焙音bèi倍)舌为诊断学名词。即黑燥厚苔边红舌。舌色纯红,中心黑厚而干,形似小舌。为邪热结于里之象,宜攻下泄热(见《伤寒金镜录》)。
-
(舌天^韭)舌喉痈
(舌天^韭)舌喉痈病名。系指舌下肿起如小舌,连喉肿痛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本病多由体胖形盛之人,血热气盛,感受外邪或过食肥甘醇酒,以致湿热薰蒸酿痰而成,治宜凉血解毒,祛痰消肿。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喉珠
喉珠病名。系指咽喉部肿起生瘤的病证。《喉科种福》卷四:“此证小舌后垂红丝一根,下结一球如花而塞喉…乃鼻中生红丝如发,悬黑疱如石榴,垂挂咽门,致碍饮食,如用刀即死。”治以土牛膝根洗净入醋捣汁,从鼻孔灌入,丝断球破,吐出恶血。参见喉瘤条。
-
胃毒小舌
胃毒小舌病名。《喉科指掌》卷六:“此症因毒结胃家、发于小舌,胃脉沉而洪大者,真结毒也。”治宜清胃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黄连上清丸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