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喑俳
喑俳病证名。出《素问·脉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络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行内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参见瘖痱条。
-
哑风
哑风病证名。出《解围元薮》卷一。①指痰湿壅遏肺系,致肺气实而声音不出,参喑条。②指中风后出现的声哑无音,亦称喑痱。详该条。
-
哑嗄
哑嗄病名。即喑。出《红炉点雪》卷二。详参喑条。
-
王瘖
王瘖见于出土战国古玺。据考证系王姓医人,专治瘖(喑)而口不能言者,故玺文上标姓氏,下标所专治病。
-
肺恶
肺恶(criticalconditionoflung)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重身
重身即妇人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王冰注:“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妊者也。”
-
声哑
声哑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六喉痹篇:“声哑,失音不出,用猪板油切烂入蜜,重汤煮熟,食之。”声哑一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故在临床上应仔细审证求因,辩证用药。详见喑条。
-
声碎
声碎病证名。系指声音嘶哑的病证。肺主气,声由气而发,若肾阴虚亏而虚火灼肺金,则肺脏气阴亏损而声碎。《红炉点雪》卷二:“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治宜清金润肺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参见喑、金破不鸣等条。
-
声怯
声怯病证名。系指因身体虚弱所致的声音低微病证。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肾为声音之根,脏腑健旺则声音洪亮,脏腑虚弱则声音低微。故《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治应补益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也可滋补肾气,方用右归丸加减。
-
少阴脉
少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阴经相似。[是动则病]:(+忄匄)(喝)(+忄匄)(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若(炭也)色,咳则有血,此为骨蹶(厥)。
-
消风玉容散
处方:绿豆面90克白菊花白附子白芷各30克熬白食盐15克制法:共研细末,加冰片105克,再研匀收贮。治肺胃风热上升,面上生风癣,初如痞喑,或渐成细疮,时作痛痒。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四《金鉴》卷七十四:方名:消风玉容散组成:绿豆面3两,白菊花1两,白附子1两,白芷1两,熬白食盐5钱。主治:吹花癣,俗称桃花癣。
-
李立之
李立之宋代医生。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精儿科。尝治一小儿音喑,令将小儿裹衾掷地下,小儿惊而啼,遂有声。其治病皆类此。
-
阴俳
概述:阴俳为喑俳的别称。见《医略十三篇·类中风》。又名瘖痱、瘖俳、喑痱。瘖痱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病因病机:多由肾精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症状:《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治疗:治宜滋肾阴。
-
惊痰
因痰迷心窍而致心痛、惊悸、癫狂等证者。《证治汇补·痰证》:“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喑,名曰惊痰。”亦指因受惊痰结,胸腹有块,跳动而痛,或成癫痫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痫,在妇人多有此证,宜妙应丸。”
-
猥退风
猥退风古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一名腲腿风。属中风(杂病)一类的病证,以肢体偏瘫、失音为主症。参见中风、喑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