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仙膏
阴黄,膏掺附子,干姜、茵陈末贴心口,脐上,参用散阴膏贴后对脐命门穴,再用苍术、厚朴、陈皮、茵陈、川芎、川乌、干姜、吴萸、青皮、姜黄、官桂、丁香、川椒、车前子、泽泻之类煎抹炒熨;泄泻,贴胸口、脐上,再用苍术、厚朴、陈皮、泽泻、车前子、木通、飞滑石之类炒熨或用白术5钱、车前子8钱炒熨;
-
脐上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壅肾疮
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壅肾疮的病因病机:壅肾疮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中发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暖脐膏
暖脐膏药典标准:品名:暖脐膏NuanqiGao处方:当归80g、白芷80g、乌药80g、小茴香80g、八角茴香80g、木香40g、香附80g、乳香20g、母丁香20g、没药20g、肉桂20g、沉香20g、人工麝香3g制法:以上十三味,乳香、母丁香、没药、肉桂、沉香粉碎成细粉,与人工麝香配研,过筛,混匀;2日更换一次。贴于腰脐上。
-
右关
概述:右关经穴别名。石关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右关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
石阙
概述:石阙为经穴名。石关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阙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
下管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反胃,先取下脘,后取足三里(泻),胃俞,膈俞(百壮),中脘,脾俞。针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石关
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本穴平于任脉之建里及足阳明之关门。
-
下脘
下脘穴穴位解剖: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下脘配足三里、肾俞、膈俞、中脘、脾俞,治反胃。
-
兴隆
概述:兴隆为经外奇穴名。《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痃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标准定位:以一寸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倒置脐上,一角顶点置脐中,底边呈水平,上两角顶为穴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脐上1寸,再旁开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
-
腹通谷
仰卧位,在肓俞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腹通谷穴穴位解剖:腹通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腹通谷穴的功效与作用:腹通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的作用。本穴之名“通谷”,亦喻其能通胃肠,乃通彻谷之上游也。
-
食宫
概述:食宫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宫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石宫
概述:石宫为经穴别名,即食宫(出《针灸甲乙经》),为阴都之别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心满气逆,阴都主之。
-
食吕
概述:食吕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吕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吕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神府
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神府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臆前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的取法臆前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𩨗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鸠尾
指胸骨剑突。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尾翳
概述:尾翳为经穴别名,即鸠尾。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尾翳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骬
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 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骭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阿魏化痞膏
概述:阿魏化痞膏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香附、厚朴、三棱、莪术、当归、生草乌、生川乌、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用代用品)、木鳖子、蜣螂、胡黄连、大黄、蓖麻子、乳香、没药、芦荟、血竭、雄黄、肉桂、樟脑、阿魏。治积聚痞块,胸胁胀满,肚腹疼痛,以及妇女癥瘕血块阿魏化痞膏具有化痞消积,杀虫止痛之功效。
-
商舍
商舍穴主治病证: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
高曲
高曲穴主治病证: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
商谷
商谷穴主治病证: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
阴都
概述:阴都:1.经穴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阴都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一般直刺1.0~
-
心积
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也可用大七气汤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见《证治准绳·杂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商曲
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仰卧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9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分布,深层有第9胁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
白线疝
其中脐上白线疝53例,脐下仅1例;临床上通常将白线疝分为无疝囊型和有疝囊型2种类型,实际上是本病发生发展的2个病理阶段,而且大多数白线疝停留在前一阶段,即无疝囊型;2.临床特点腹部中线处肿块,平卧、腹直肌放松时,疝块回纳并可触及腹白线缺损(疝环),Litten征阳性,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诱发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