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皮刺
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耳前角下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
-
悬颅
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正坐侧伏或侧卧位,从头维沿鬓角至曲鬓作一弧线,于弧线之中点定悬颅,在头维与悬颅之间定颔厌。
-
发际
概述:发际:1.头发的边际处;神,指脑之元神。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
印堂穴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督脉所过。
-
夜光
概述:夜光为经穴别名,即攒竹。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囟会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神庭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
曲眉
概述:曲眉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与印堂穴同。《中国针灸学词典》记载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GV29)。出《针灸大成》。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刺灸法:沿皮刺0.5~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前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旁开1寸处取穴。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神聪四穴
概述:神聪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后神聪
概述:后神聪为经外奇穴名,神聪穴之一,在头顶部,位于百会穴后1寸。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眉头
概述:眉头即眉本。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3~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鬼门
概述:鬼门: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或于上星穴后1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
-
明光
概述:明光为经穴别名,即攒竹。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神聪
概述:神聪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始光
概述:始光为经穴别名,即攒竹。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大门
大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头部中线后发际上3.5寸,约当脑户穴直上1寸处;一般沿皮刺0.5~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或艾条灸5~主治半身不遂。
-
攒竹
概述:攒竹为经穴名(CuánzhúBL2)。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主治癫痫、角弓反张、卒风、健忘、嗜睡、口噤、失语、黄疸等。《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
四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至宫
目窗一名至营,谓已将至正营穴也。至宫穴主治病证: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
寅门
寅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前正中线入发际1.8寸。
-
印堂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督脉所过。
-
员在
概述:员在为经穴别名,即攒竹。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眉中
概述:眉中为经穴别名,即攒竹。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囟中
经外奇穴·囟中:囟中为经外奇穴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百会、前顶,治头风。
-
四穴
概述: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矢光
概述:矢光为经穴别名,即攒竹穴。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目窗
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目窗穴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1.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
-
前顶
前顶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瘈疭,高血压,鼻炎,眩晕,鼻渊,癫痫,颠顶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肿痛,中风,水肿,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头晕,目赤,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等。前顶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处。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沿皮刺0.5~
-
至荣
目窗一名至营,谓已将至正营穴也。至荣穴主治病证: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
至营
概述:至营为经穴别名,即目窗。至营穴主治病证: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
员柱
概述:员柱为穴名,即员在,攒竹之别名。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员柱穴的配伍:攒竹穴配风池、合谷,有祛风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备急千金要方》:项强急痛不可顾,痫发瘛疭,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顶门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顶门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元柱
概述:元柱为经穴别名,即攒竹穴。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眉本
概述:眉本为人体部位名。因名攒竹。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横刺
横刺即沿皮刺。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直针刺
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操作方法:持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之。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直针刺的用途:直针刺法进针较浅,适应于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
-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为适应国际间头针研究和学术交流需要所制定的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7)顶颞后斜线: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瘫痪。
-
目临泣
概述:目临泣为经穴别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功能主治: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面八邪
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直刺或斜刺0.3~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
-
耳上发际
概述:耳上发际即耳上。耳上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耳上发际各五十壮。”位置: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与角孙同位。功能主治:主治瘿气、癫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目明
概述:目明:1.经穴别名;即头临泣穴。《扁鹊心书》:“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位置: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主治头痛、太阳连脑痛、眼球充血、视力减退等。
-
恖上
恖上为经穴别名。囟会为经穴名。(XìnhuìGV22)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处。正坐或仰靠取穴。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萎缩性鼻炎、嗜睡及神经性呕吐等。本穴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嗜睡。一般沿皮刺0.3~
-
小儿疳瘦穴
小儿疳瘦穴为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小儿疳痢
概述:小儿疳痢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刺灸:一般艾炷灸3~沿皮刺0.5~或艾条灸5~
-
承先
承先为穴名。见《圣济总录》。承光为经穴名(ChéngguāngBL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处。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有清头风、明眼目、通鼻窍等作用。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青盲、目视不明、目翳、口喁、呕吐、心烦等。一般沿皮刺0.3~
-
目飞
目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额部。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2寸处。主治鼻出血、额神经痛、心悸、急性鼻炎、泪腺炎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天旧
天旧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有清头风、通鼻窍的作用。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一般沿皮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