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慈藏
韦慈藏(644~)为唐代医生,名讯,京兆(今陕西境内)人。武则天执政时(648),曾为侍御医,龙景中(707~709)任主管宫庭饮食的官员——光禄卿。主管宫廷饮食,与当时名医李虔纵、张文仲齐名。晚年辞官归里,为人治病,在当时和后世均有很大名望。常于药王庙中塑象祭祀之,以示敬重。
-
太医令丞
太医令丞为古代医政官员名。为秦代主管医药的官员。杜祐《通典》:“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太医令丞包括太医令和太医丞。令为长官,丞为助手。因为令和丞都是主管医药行政的高级长官,故或合称为令丞。非太医令和太医丞之外别有太医令丞一职。
-
刘大飞
刘大飞,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南省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副所长兼护士长,主管护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她坚守“抗麻”一线27年,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用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陪伴、照顾、护理着一个又一个麻风患者,被患者和当地群众誉为“麻风患者的贴心小棉袄”“守护心灵的圆梦人”。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
生药库副使
生药库副使为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大使主管生药库事务。为明代太医院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生药库大使主管药库事务。
-
献血法规
献血法规(regulationforblooddonation)是指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和技术系列指导文件及地方相关法令和法规。
-
铁失
铁失(?-1323年)元代医官。蒙古族。曾任太医院使。主管广惠司,修制调配宫廷药物。
-
太医院提点
太医院提点为金代医官名。此职始设于金代。为太医院的最高官员,主管该院各种行政事务及宫廷医药大事。官阶正五品。元代太医院提点为正二品。元代太医院最高医官名称变化较大。
-
太医局令
太医局令为宋代医官名。为太医局中之最高医官,主管该局工作。北宋熙宁年间曾一度设置太医局提举1人,其职权与太医局令相同。
-
司空舆
司空舆为唐代医生。曾任主管户籍地方官,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人。撰有治疗风疾的方书《发焰录》1卷,佚。
-
生药库大使
生药库大使为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之最高官职,主管该库事务。明代太医院中设有收纳、贮藏药材的生药库。生药库大使是其最高长官。生药库为明代太医院所属机构名称。其任务是受纳、储存和保管全国各地送来的药材。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该机构。
-
典药
典药古代医官名。典药一职唐代始置。唐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中均设有此职,其职责为主管药品,凡新进药物皆分类登记立案,以备调用。属掌管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员。
-
五种稀有动物中药
五种稀有动物中药是指麝香、鹿茸、牛黄、龙骨和僵虫。它们应由国家药品经营主管部门特设的收购站进行统一收购,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收购。
-
韦讯
韦讯即韦慈藏。)为唐代医生,名讯,京兆(今陕西境内)人。武则天执政时(648),曾为侍御医,龙景中(707~709)任主管宫庭饮食的官员——光禄卿。晚年辞官归里,为人治病,在当时和后世均有很大名望。封建时代人们尊之为“药王”。
-
NRA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NationalRegulatoryAuthority,NRA)指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权威机构。
-
齐仲甫
齐仲甫为南宋医家。宁宗赵扩时为太医局教授,分职主管产科。收集妇产诸病常用有效方剂,并附妊娠、产前、产后杂病病例,于1220年(嘉定十三年)编成《女科百问》二卷(一名《产宝百问》)。
-
刘彝
刘彝(1017~1086)为宋代官吏。福州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通晓水利。煦宁(1069~1077)间主管虔州(今江西赣州)时,鉴于当地风俗相信巫祝鬼神,不信医药,刘彝严禁巫医,并作《赣州正俗方》2卷,以宣传医学。
-
许进之
许进之即许国桢。许国桢(13世纪)为元代医生。山西曲沃人。博通经史,尤精医书,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即随之出征并掌管医药,曾治愈忽必烈及庄太后病而深得信任。世祖即位后,主管太医院,后为礼部尚书、翰林集贤大学士。
-
太医局丞
太医局丞为宋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局令,协助太医令主管太医局工作。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中国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
-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NationalRegulatoryAuthority,NRA)指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权威机构。
-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为针灸学术期刊名。该杂志为综合性针灸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中国针灸》编辑部编辑出版。为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11-2024,国际刊号ISSN0255-2930。
-
尚药局丞
尚药局丞古代医官名。此职始设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尚药局。当时尚药丞的职品为从七品,位在尚药典御之下。尚药丞下还设有侍御师和尚药监各四人。隋代仍设尚药丞,从七品。唐代不设此职。宋代复置尚药局丞。金、元时期不设。尚药丞的主要职责为协助尚药典御主管皇帝医疗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