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
望望诊的简称。详该条。
-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负责人周谋望。
-
行医八事图
《行医八事图》为医论著作。清·丁雄飞撰,刊于1695年。丁氏总结诊治疾病,不外乎地、时、望、闻、问、切、论、订(即审风土、按时令、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治法、订药物)八事,遂作图式,以利论述,辑入《檀几丛书·二集》中。
-
柳安属
中文名柳安属拼音名liuanshu拉丁名Parashorea中国植物志50(2):126描述ParashoreaKurz柳安属,龙脑香科,11种,产亚洲东南部,我国有望天树P.chinensisWangHsie1种,产云南、广西,树型高大,材质优良,为我国稀有的珍贵树种。叶互生,具羽状脉;花排成腋生和顶生的总状或圆锥花序,花及花序下具宿存的苞片;雄蕊12-15;
-
劫敏汤
干祖望方:劫敏汤:处方:黄芪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黄10克,乌梅10克,豨莶草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蜂蜜(兑服)30克。功能主治:益气角表,抗过敏止涕。主气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干祖望方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中医诊断学源自《内经》的诊法学说,从整体联系、内外相应的原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以及八纲辨证等方面,为中医诊断确立了理论基础以及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
四诊
四诊为望、闻、问、切4种中医诊察疾病基本方法的合称。是中医收集临床资料,获得病情信息的手段,是调查和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参照,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为辨证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
工巧神圣
工巧神圣指诊病的四种技能技巧。《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工巧神圣,可得闻乎?”《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
万民望
万民望即万表(16世纪),为明代官吏。字民望,号鹿园,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曾任淮安总兵等官职,抗御侵犯我国沿海的倭寇有功。有不少著述,医学方面,曾选刻有《济世良方》一书。
-
万鹿园
万鹿园即万表,为(16世纪)明代官吏。字民望,号鹿园,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曾任淮安总兵等官职,抗御侵犯我国沿海的倭寇有功。有不少著述,医学方面,曾选刻有《济世良方》一书。
-
无根舌
无根舌为舌象。舌根,是指舌体从舌尖、舌心再往后的根部,属肾。无根舌通常是舌体短缩或强硬,故望舌时舌根难于暴露,同时舌苔光剥,或舌面如镜,或舌色枯黯不泽等,多属肝肾亏虚,津液枯竭之象。
-
色以润泽为本
色以润泽为本为诊法。出《望诊遵经》。望面部色泽用以推断疾病的预后。人体内在气血盛衰,可外现于面部色泽,尽管病色各有不同,总以明润光泽,预后较好;枯晦不泽,预后较差。
-
鼠胆方
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四:方名:鼠胆方组成:鼠胆。主治:耳卒聋,或三十年老聋。用法用量:上取汁滴入耳内。不过3次愈。或令人侧卧,沥1胆尽,须望胆汁从下边出,初出益聋,半日顷乃愈。
-
犯罪动机体系
犯罪动机体系指犯罪人由各种不同的犯罪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以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体系。犯罪动机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为满足非份物质享受和超常性欲望等生理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二是由爱、友谊、自尊及荣誉的畸形需要,反社会的政治信念、领袖欲、权力欲等社会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
-
曹元
曹元唐初医家。字真道,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学医于北山黄公,尽得其传,精通医药,善望气色诊断疾病,并能行外科手术治疗。龙朔元年(661年),文学家王勃拜之为师,得其要。
-
毕拱辰
毕拱辰(?-1644年)明代人。一作拱宸,字星伯,号提孱居士,山东掖县人。工诗文,善读书,博览诸书,后由传教士汤若望处获邓玉函之《人身说概》一书,颇为西医之脏腑图说所折服,遂将该书刊刻于世。对于西洋医学在我国之传布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
慈幼便览
《慈幼便览》是一部医学古籍,《六种新编》的其中一部。清·文晟辑。成书于19世纪中期。其内容包括极广,有小儿简要辨证、节录夏禹铸望苗窍诀、验虎口法、初生、调护、脐风、乳子未半岁服药法等很方面,是我国中医流传下来的一部宝贵医书。
-
重庆堂随笔
《重庆堂随笔》医论著作。清·王秉衡撰。刊于1808年。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医著有关内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阐论和发挥。书本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均能用浅近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切于临床实践,易于为人接受。其曾孙王士雄加有详细刊注,并辑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郑毓琳
郑毓琳(1896-1967年)近现代针灸医生。河北安国人。师从本村郑老望等学针灸、气功,又随博野霍志顺深造,在本地区行医。1954年调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临证经验丰富,尤善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治疗半身不遂等症尤有良效。兼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
脉诀筌蹄
《脉诀筌蹄》脉学著作。清·吴甡选辑。约刊于1710年。吴氏此编的脉学部分,基本上取材于《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学》,后附望、闻、问及小儿色诊。书中叙述各脉体象以《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为宗,删去原《王叔和脉诀》中七表八里九道脉。全书内容辑自前人,缺乏个人见解。
-
染苔
染苔亦称假苔指舌苔因被食物或药物的颜色所染,出现了虚假苔色的舌象。如食橄榄、杨梅可染为黑苔,食枇杷可见黄苔。望舌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
-
韩奕
韩奕明初医家。字公望,号蒙斋。吴县(今属江苏)人。父凝为吴中名医。承家学,亦以医名显。精本草及饮食烹制,撰《易牙遗意》二卷,后附《酒经》。此书为周履靖刊入《夷门广牍》中。弟韩夷亦有医名。
-
糙苔
糙苔是指苔质颗粒粗糙,望之干枯,扪之干燥的舌象。
-
腹诊
腹诊是指以按、触诊为主,结合望、闻、问诊手段来诊察患者胸腹部位,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
伏暑·热陷心包证
伏暑·热陷心包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heatinvadingpericardium)又称伏暑·热闭心包,血络瘀滞证,是指热闭心包,血络瘀滞,以身热夜甚,神昏谵语,口干而漱水不欲咽,皮肤、黏膜出现血癍,并进行性扩大,癍色青紫,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望苔色
望苔色即望舌苔之颜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
顾
顾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③考虑,顾虑。《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
外证
外证是指表现于机体外部的疾病征象。主要是通过望、闻诊而得到的病候,与“内证”相对而言。外证表现于病人体表,主要是通过望、闻诊而得到的病候,见《难经·十六难》。如肝病之外证是“善洁、面青、善怒”,肺病之外证是“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等。
-
望苔质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为薄苔,为正常苔或属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医灯集焰
《医灯集焰》医论著作。清·严燮撰于1864年。本书集诸医家之言,取“照医之灯”、“光明显耀”之意而题名。卷上为医论,阐述阴阳、五行、治法、望闻问诊;卷下为察舌辨症、脉诀。大多用韵文、歌诀记述,并加注释。现存光绪刻本等。
-
真汞
真汞气功内丹术术语。汞本为化学元素,是古代方士、丹家烧炼丹药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后被内丹家借用,以指元神。《脉望》卷七:“卓壶云云:真汞即我之游魂也,心实主之,神实统之,不可真指,曰心,曰神也,谓之元神。”
-
攒簇五行
攒簇五行气功内丹术术语。《脉望》卷五:“精神魂魄意聚而为一,是谓攒簇五行。”即五气朝元。见该条。
-
脉如
《脉如》脉学著作。清·郭治撰于1753年。作者深感切脉诊病之不易,遂搜集前人有关脉学理论,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编成本书。除脉诊外,并简介望、闻、问三诊。书中还有“《素问》六十年运气治病之纪”等论述。
-
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
《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为综合性医书。又名《人子须知》。四卷。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一为望、闻、问、切四诊;卷二方剂汇辑;卷三、四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现存两种清刻本。
-
莫君锡
莫君锡隋代医生。大业中(605-617年)为太医丞。炀帝好色,方士投其所好,制助阳大丹以进,服之阳盛而燥渴,日饮百杯而不止。君锡置冰于帝前,令日夕望之而渴渐止。
-
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的别名。《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为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1为望、闻、问、切四诊;卷2方剂汇辑;卷3、4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
-
汤麟
汤麟即汤衡。汤衡(12世纪)为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世医出身。祖父名民望,撰有《婴孩妙诀》2卷;父名麟,他继承祖业,尤精儿科。著《婴孩妙诀》99卷,而《宋史·艺文志》记为《汤民望婴孩妙诀论》。整理家传经验,撰有《博济婴孩宝书》20卷,曾刊于会稽,均佚。
-
万表
万表(16世纪)为明代官吏,字民望,号鹿园,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有不少著述,医学方面,曾选刻有《济世良方》一书。曾官至漕运总兵,并兼通医术。曾著《万氏家钞济世良方》五卷(简称《济世良方》)行世,其中之中风、厥逆、脚气等类证均有效方,兼述证候。
-
薛承基
薛承基清代医家。字公望,号性天,江苏吴县人,世医出身。尝著《伤寒百症歌》,刊于《吴医汇讲》。另著《伤寒经证附余》,未见行世。
-
轩岐救正论
《轩岐救正论》医论著作。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采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卷一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二四诊正法,以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三药性微蕴;卷四、五作者医案;现存清刻本、日本刻本、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俞启华
俞启华清代医家。字旭光。江西婺源人。精岐黄术,远近弛名。一经诊治,沉疴即起,且不付报酬,故人皆望其长寿,称“百寿先生。”著《医方辑要》、《彩亭医案》各一卷,《本草释名》二卷,均未见传世。卒年77岁。
-
素仙简要
《素仙简要》综合性医书。清·奎瑛撰于1842年。本书包括药性与脉诀二编,药性按平、温、寒、热四性分类记述,并以药物的药性结合升降浮沉和七情配伍的原则予以阐述;脉诀简述诊脉各法,并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简略。
-
汤衡
汤衡(12世纪)为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世医出身。祖父名民望,撰有《婴孩妙诀》2卷;父名麟,他继承祖业,尤精儿科。著《婴孩妙诀》99卷,而《宋史·艺文志》记为《汤民望婴孩妙诀论》。整理家传经验,撰有《博济婴孩宝书》20卷,曾刊于会稽,均佚。
-
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气功内丹术基本功法。又名“十六锭金”或“一秤金诀”。《赤凤髓·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并载有具体练功法。此功法简便易行,据称可获较好养生效果。又《养生秘录·中黄内旨》、《脉望》等均载有此功法,文字略有不同。
-
鸡舌隔角
鸡舌隔角医疗技术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阳者附阴,阴者附阳,腠理皮脉,复令复常。”经学者研究认为,当相当于现代外科手术之连续缝合法与“8”字缝合法。中医学缝合法之传统系用桑白皮线,或以麻缕为线。
-
丁雄飞
丁雄飞明代医家。江浦(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父明登以医名。尝著《行医八事图》,包括审风土、按时令、望形色、闻声音、问情况、切脉理、论治法、订药物,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之全过程。临证时注明患者姓名及住家,即成完整之病案。
-
崔季舒
崔季舒南北朝时北齐官吏。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人。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武成居藩曾病,诏其疗病,备尽心力,获良效。季舒本好医术,天保中(550-559年)于医学更锐意研精,遂为名手。多所全济,虽位望转高,未曾懈怠。虽贫贱之士,亦为之治疗。
-
疔毒诸疮膏
处方:苏油8两,猪油4两,人筋(洗净)2钱,头发2钱,密陀僧(研细)4两,松香(净末)4两。制法:熬苏油、猪油,俟猪油枯,滤去滓,入人筋、头发,将二味炸化尽,再入密陀僧,槐条搅令烟尽,滴水成珠,住火,再入松香搅匀,看火候足,入水内去火毒,收贮。功能主治:疔毒诸疮。摘录:《良朋汇集》卷三引孙望林方
-
眼睛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眼睛草:别名:望北京、一支林来源:荨麻科眼睛草ProcriswightianaWall.exWedd.,以茎、叶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酸,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退翳明目。角膜云翳,急性结膜炎:鲜品适量煎水,冷却过滤滴眼,每日2~水火烫伤: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