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卷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九虚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灵枢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马仲化
马仲化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医经著作。明·马莳注。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
-
马玄台
马玄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元台
马元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杂病证治准绳
《杂病证治准绳》为《证治准绳》系列丛书之一。包括《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类方》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一病证先综述明以前历代医家治验,后阐明己见,辨别病症、脉象的异同,因证论治、立法处方。
-
灵枢经
概述:《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幼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为儿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幼科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卷1证治通论及初生门;9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类。每种病证均先论后方。由于取材广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中保存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现存明刻本和多种清刻本。
-
九灵
《九灵》为《黄帝内经灵枢》传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为书名,原书9卷共81篇,又称《灵枢经》、《针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黄帝内经灵枢》而言。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
-
罗天益
在治疗中十分强调温补脾胃,钩玄东垣针法之精华,处方着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灸治获效。罗天益用灸法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罗氏能补其师之不足,并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
-
太医局诸科程文
《太医局诸科程文》为书名。全书分六种命题: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共87个问题。其中察脉和诊治类有一定实用价值,其余论述则不免空泛、机械,运气一章尤为突出。但对考察宋代的医事制度与医学发展情况,有历史价值。本书收入《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中。
-
素问直解
《素问直解》医经著作。又名《黄帝素问直解》。清·高世栻注。刊于1695年。作者为张志聪的学生,曾参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的编注,深感《素问》一书注本虽多,但往往有“义意艰深”或“字句文义重复”,甚至于“以讹传讹”的缺点,为了“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故校订《素问》全书重予编注。
-
素问直讲
《素问直讲》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清·高亿注。刊于1867年。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次分段引录原文,其后分注、浅讲二项。其中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七十三两篇,谓得自三峰山道士原本,与通行本之《素问遗篇》不同,亦属本书特点之一。有一定参考价值。
-
伤寒论浅注
《伤寒论浅注》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赞扬二张的标本中气说,认为二张“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
伤寒论本旨
《伤寒论本旨》为伤寒著作。即《医门棒喝二集》。编次参考《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提纲,阐述各经病症。章氏推崇叶天士,并博采众说“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期合乎意旨”(见自序),故以“本旨”为书名。又注释了《湿热条辨》(旧题薛雪撰)作为暑病治法,以补充《伤寒论》的某些不足之处。
-
内经类编
《内经类编》为医经著作。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而成,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
-
脉贯
《脉贯》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
灵枢悬解
《灵枢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刊于1756年。本书将通行本《灵枢》81篇按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及疾病9类的次序重予编次,并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注释,于中确有精辟见解,足以解悬。现有多种清刻本及《黄氏医书三种》本。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金匮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
-
活幼心法
《活幼心法》儿科著作。明·聂尚恒撰。刊于1616年。卷一-六为痘科,为本书之主体,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卷七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卷八论痧疹;卷九论儿科惊风、吐泻等六种杂症。本书为后世儿科学者所重视,尤其在痘疹专著中影响较大。现有多种近代刊本。
-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医经著作。明·王九达辑注。刊于1628年。本书是将《素问》和《灵枢》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共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九类,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是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内经》者同类比较、加深理解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医经著作。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对经义有较多发挥。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现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古方八阵
《古方八阵》为方剂著作。九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二至六十)。明·张介宾撰。作者选录前人有关著作中的方剂,按其效用分为8类,称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共1456方。
-
唐宗海
唐宗海(1847-1897年)清末医学家。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曾著《血证论》八卷(1884年),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史崧
史崧南宋医学家。锦官(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于《黄帝内经》尤有研究。尝取其家藏之《内经·灵枢》九卷,参照诸古书,加以校释及音释,勒成十二卷,附于书后。
-
罗周彦
罗周彦明代医学家。字德甫,一字慕斋,又作慕庵,号赤诚。侨居良安十余载,治病投药即效。历时十余载,集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等名医言论而成《医学粹言》九卷(一作十四卷。刊于1612年),首论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后列各科之证治,为综合性医书。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洪基
洪基明代医家。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业儒之余,研究医学,历二十载,求得方剂数以万计。择其丸散之神效方,制药以施人。著《摄生总要》九卷(包括《摄要秘部总要》四卷、《种子秘剖》二卷、《房术奇书》二卷、《种子方剖》一卷)。
-
高士忆
高士忆清代医家。字玉章。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与弟子罗济川等合撰《素问直讲》(又名《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九卷(1867年)。
-
崔彧
崔彧为南北朝时期北魏针灸家。精针灸之术。中山王子病,侍医王显不能疗,或针之,抽针即愈。少尝诣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黄帝内经素问》、《九卷》、《针灸甲乙经》,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病,名医王显等不能疗,彧针之,抽针即愈,后位冀州别驾,累迁宁远将军。广教门生,弟子赵约、郝文法等,亦有医名。
-
崔浩
崔浩(386-450年)南北朝时北魏官吏。字伯渊。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好学博览,自少至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于经史、玄象、阴阳亦皆有所涉猎。修服食养性之术。著《食经》九卷,已佚。
-
六科证治准绳
《六科证治准绳》为书名。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包括《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类方》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一病证先综述明以前历代医家治验,后阐明己见,辨别病症、脉象的异同,因证论治、立法处方。
-
证治准绳
概述:《证治准绳》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一名《六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包括《证治准绳·杂病》八卷,《证治准绳·类方》八卷,《证治准绳·伤寒》八卷,《证治准绳·疡医》六卷,《证治准绳·幼科》九卷,《证治准绳·女科》五卷。现存版本:现存初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
医门棒喝
《医门棒喝》医论著作。收章氏“天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杂论医学理论、诊法及内、儿等科疾病的证治,并附医案。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诸家亦能择善而从。在温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一种刊本,将医论部分为初集,将其《伤寒论本旨》九卷为二集。
-
王震
王震明代医家。字志霖,其生平履贯欠详。据载其著有《王氏家宝伤寒证治明条备览》九卷,又有《志雨斋医书》等,现有刻本行世。
-
医方易简集
《医方易简集》医方著作。清·王晋夫辑(其子王鹏寿续增)。刊于1852年。本书为单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上部、中部、下部、四肢、杂症、伤损、疮毒、妇女、小儿共9类,载方2400余首。并附外科大症图一卷,及《遂生福幼》一卷。
-
质问本草
《质问本草》药学著作。清·吴继光撰。刊于1782年。吴氏亲自写生绘图甚至携带实物数百种到福建、北京等地,广泛咨询老药工、药农、并经反复鉴定后方始入编。其中内篇四卷,收药41种,以常用的内治药物为主;外篇四卷,收药96种,多属用于外治的民间药;书中插图比较精致。现存日刻本及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郑大忠
郑大忠明代儿科学家。字英翰。榕邑(今福建福州)人。先习儒,后习医。尤专痘疹。初崇丹溪,后采百家,乃得痘疹证治旨要。施于临床。十全八九。晚年撰成《痘经会成保婴慈幼录》(一名《痘经会成》)九卷(1599年)。
-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