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林
医林医界的别称。古代称文士所荟萃的士界为士林,由此衍生,而将医生组成的医界称为医林。
-
诃子汤
《宜明论方》卷二:诃子汤:别名:诃子甘桔汤(《古今医统》卷四十六引《医林集要》)、诃子清音汤(《古今医鉴》卷二)。功能主治:宜肺止咳,利咽开音,治因伤风咳嗽,而失音不能言语者。功能主治:冷热不调,泄泻,里急后重。寒甚,加附子。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温服,不拘时候。
-
钱萼
钱萼明代医家。嘉善(今浙江)人。名医殳珪之孙婿,曾从殳珪学习灸术,遂精于医,闻名于当地。辑有《医林会海》(亦作《医林验海》)四十卷,已佚。
-
龟版
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GuīBǎn别名:龟甲、神屋(《本经》),龟壳(《淮南子》),败龟甲(《小品方》),败将、败龟版(《日华子本草》),龟筒(《本草衍义》),龟下甲(朱震亨),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甲(《医林纂要》),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药材学》)。上为末,姜汁和丸,或酒糊丸。
-
苍术散
每服3钱,临卧温服。摘录:方出《保婴撮要》卷四,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一三方出《古今医鉴》卷九,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苍术散:处方:木贼、苍术、白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各等分。主治:寒痰积湿,痰饮腹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3寸,淡豆豉30粒,同煎至7分,热服,不拘时候。
-
石首鱼
《*辞典》:石首鱼:出处:《食性本草》拼音名:Sh ShǒuY 别名:黄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灰分0.9,0.9克;性味:甘,平。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
鳢鱼
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⑥《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⑦《本草求真》:补脾利水。(《食医心镜》)③治卒身面浮肿,小肠涩,大便难,上气喘息:鳢鱼二斤(洗去鳞、肠,令净),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泽漆一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桑根白皮(锉)一两,紫苏茎叶一两。
-
竹鼠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坎炁
砂炒脐带用于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等症。15厘米,内有2个动脉管和一个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拆断。脐带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脐带味甘、咸,性温。(《医级》坎气丹)治三阴久疟:脐带九枚(烧存性),于白术二两,人参五钱。《本草纲目》解胎毒,敷脐疮。《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
变蛋
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P D n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
-
竹(鼠留)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䶉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诸葛行营散
《医林纂要》卷六:方名:诸葛行营散组成:雄黄4两,丹砂5钱,乳香5钱,没药5钱,矾石(煅)3钱,皂角2钱(炙,研),冰片2钱,麝香1钱。主治:暑热瘴疠,猝中暴仆,经络闭塞,霍乱绞痛,面垢爪甲青,自汗不收,一时欲死者。各家论述:方中雄黄辛温壮烈,秉正辟邪,除一切暑湿瘴疠结毒积聚;矾石酸咸以补心,收散消痰;
-
通用痛风丸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林纂要》卷五:方名:通用痛风丸组成:南星(姜制)2两,苍术(泔浸)2两,黄柏(酒炒)2两,川芎1两,白芷半两,神曲(炒)1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3钱,羌活3钱,防己半两,桂枝3钱,红花(酒洗)1钱半,草龙胆半钱。主治: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痰痹,血痹。白芷祛阳明之风;
-
清庚丸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清庚丸组成:大黄5钱,归尾5钱,羌活5钱,桃仁(研)1两,秦艽3钱,皂角仁5钱,红花3钱,生地黄5钱,熟地黄5钱,银花8钱,大麻仁(去壳)1两。主治:肠痈。下少腹痛甚,手不可按,其右足常屈而不伸者。用法用量:金银花汤送下。加减:已溃而胃气虚者,加人参、白术。制备方法:炼蜜为丸。
-
续绝丹
用法用量:用时约撒3钱于膏药上贴伤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贮小口瓷罐,蜡封待用。
-
续绝汤
《辨证录》卷七:方名:续绝汤组成:人参5钱,熟地1两,山茱萸1两,山药1两,芡实1两,甘草1钱,北五味2钱。《医林纂要》卷十:方名:续绝汤组成:当归2两,大黄5钱,生地黄1两,白芍药1两,败龟版1两(醋炙,为末),牡丹皮3钱,续断2钱,牛膝3钱,栀仁2钱,红花2钱,乳香2钱,没药2钱,羊踯躅1钱(即黄杜鹃花)。
-
银白丹
《医林方》引《妙选方》(见《医方类聚》卷二六○):方名:银白丹组成:天南星半两(一半生,一半炒),白僵蚕半两,全蝎1分,白附子1分,牛黄半分,麝香半分,粉霜半分,朱砂半分,大枣2-3枚(蒸)。主治:小儿一切惊风。用法用量:每服5-10丸,薄荷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与枣泥同为丸,如黍米大。
-
小丁香半夏散
《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医林方》:方名:小丁香半夏散组成:藿香半两,半夏1两(生姜1两制),丁香3钱。主治:小儿呕吐,乳食不下。用法用量:每服1钱,生姜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鼠璞散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鼠璞散组成:鼠璞(小鼠初生,未出毛者)、古圹石灰(研细,大黄炒,去黄用)。主治:金伤出血,受伤非殊绝者。制备方法:上合捣如泥,阴干,更研细。各家论述:方中鼠璞生长气血筋骨肌肉,石灰能止血去瘀。药贱而功大。
-
蒲灰酒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蒲灰酒组成:旧蒲包(烧灰存性,包盐者为妙)、蚯蚓泥、砂糖。主治:刑伤,杖伤。用法用量:和酒调下。
-
脾寒丹
《济众新编》卷五引《医林》:方名:脾寒丹组成:黄丹不拘多少(火上炒紫色)、煨独头蒜。主治:诸疟。用法用量:每服7-8丸,当发日,早晨长流水面东吞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五月五日午时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方中煨独头蒜用量原缺。
-
释担汤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释担汤组成:金银花1两,土茯苓1两,漏芦5钱,当归5钱,大枣8两。主治:肩疽搭背,多生于劳力担负之人,使肩背气血不得舒,又感寒暑风湿,故血郁热而成毒。用法用量:酒煎服。
-
释绊汤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释绊汤组成:金银花1两,生黄耆5钱,人参8分,白术1钱,生甘草5分,桔梗5分,天花粉1钱,当归1钱,桂枝5分,生姜3片。主治:臂腕生毒,俗曰菜篮绊。用法用量:水煎服。
-
糯米散
《医统》卷七十七引《医林集要》:方名:糯米散组成:大斑蝥21个(去头足翅),糯米1撮。用法用量:只将米研为末,冷水入香油少许,空心调服,须臾又进1服。若腹痛,急以青靛调凉水解之。或先用黄连、甘草煎汤,待冷服之。又入7个,炒米色出赤烟为度,去斑蝥不用。终身禁食犬肉,每见食犬肉而复作者,不救。
-
蜘蛛膏
《医林篡要》卷九:方名:蜘蛛膏组成:蜘蛛1个(须黑色腹大者。倘蟢子亦无,则用其窠,惟色麻褐而大,窠有席无盖者名壁劳,不可用也),铜绿5分。主治:走马牙疳。其证初作口臭,转见齿黑,久则龈烂,热血迸出,甚则牙皆脱落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麝香少许合和。
-
燥湿止泻汤
方出《医林撮要》引《质问方》,名见《观聚方要补》卷二:方名:燥湿止泻汤组成:参苓白术散加泽泻、肉豆蔻。主治:泄泻。
-
麝香轻粉散
主治:疳蚀疮、天疱疮烂及诸恶疮。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血疳疮,阴蚀疳疮,耳疳疮,一切恶疮。《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麝香轻粉散组成:乳香、没药、五倍子(焙)、白芷(不见火)、赤芍、轻粉、国丹(水飞)、赤石脂(煅)、麝香、血竭、槟榔、宣郎、当归(酒浸、焙、洗)、海螵蛸。主治:一切痈疮伤折,口不合。
-
大头菜
概述:大头菜为中药名,出自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别名:九英菘、诸葛菜、蔓菁、大头菜来源及产地:十字花科植物芜菁BrassicarapaL.的块根及叶。性味归经:辛、甘、苦,温。入胃、肝经。功能主治:消食下气,解毒消肿。1.治食积不化,心腹冷痛,咳嗽。药理作用:叶、根的水提取物在体外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即《保赤存真》。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清·余含棻撰于1834年。本书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于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病的名称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均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安乐菜
概述:安乐菜为中药名,出自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马齿苋之别名。性味归经:酸,寒。1.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百日咳,肺痈,乳腺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湿脚气,钩虫病,白带,崩漏,便血,痔血。2.治疮疖肿毒,稻田皮炎,湿疹,天泡疮,带状疱疹,丹毒,瘰疬。
-
砂炒豹骨
豹骨的性味归经:豹骨味辛,性温。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药材学》:定痛镇惊,健骨强筋。《四川中药志》:追风定痛,强筋壮骨。砂炒醋淬或油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并可除去腥气,便于服用,另外砂炒醋淬后,还可增强止痛作用。
-
油制豹骨
概述:油制豹骨为豹骨的炮制品。油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并可除去腥气,便于服用。豹骨的性味归经:豹骨味辛,性温。归肝、肾经。《中华本草》:豹骨具有祛风湿、强筋骨、镇惊安神的功效。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四川中药志》:追风定痛,强筋壮骨。
-
醋豹骨
豹骨的性味归经:豹骨味辛,性温。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药材学》:定痛镇惊,健骨强筋。《四川中药志》:追风定痛,强筋壮骨。砂炒醋淬或油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并可除去腥气,便于服用,另外砂炒醋淬后,还可增强止痛作用。
-
赵学敏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术贡献: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十卷(1765年),载药921种,拾《本草纲目》未收者716种,多为民间草药,所收药物必“审其确验”。赵学敏一生著书甚丰,除上两种外,另有《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本草话》、《摄生闲览》、《奇药备考》等十余种,惜大多已佚。
-
王玺
王玺明代医家。字昭时,直隶孤竹(今河北卢龙)人,尝任都指挥佥事等职,且有文略,兼通医学,撰有《医林类证集要》十卷行世,今存有刻本。
-
王文鼎
四川江津县人。王文鼎对《千金方》、《外台》、《串雅外编》、《景岳全书》、《衷中参西录》等书所载有效方剂常应用裕如,常谓用药如用兵,医家当谙熟药性,切合病机,照顾全面。通过辨证,他诊为石疽,乃阳虚阴毒内陷,气滞血瘀所致。常服阳和汤、犀黄丸,外用鲜商陆根约一两,捣绒加少许食盐,涂敷翻花疽面,一日一换。
-
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为推拿专著,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作者在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疗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经验心得编成本书,是现有记述小儿推拿疗法较早的一种著作。卷上首叙蒸变、惊风、诸疳、吐泻四病,其次为儿科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其他外治法;
-
余含棻
余含棻清代医家。字芬亭,号梦塘、杏林子。江西婺源县。广读经书,兼通医术,尝著有《医林枕秘》、《麻痘合参》、《保赤存真》。除后一种有多种版本行世外,余未见传世。
-
于暹春
于暹春清代医家。字桐岗,号不翁。江苏江都塘头村人。幼习举子业,广泛涉猎,尤工书法,兼通医学,藏书甚多。所著有《医林集成》八十卷,《灵素难经补注》十二卷,《脉理辨微》四卷及《伤寒瘟疫条辨》二十四卷。惜均未见行世。
-
中药避孕
中药避孕为治法。亦名断产、断子、绝胎。此外如万年青、酸枣树根皮、鹿含草、柿蒂、水银、防风、马蔺子等,用作断产,亦有文献记载。中医古籍有“宫寒不孕”等记载,提示寒凉药物或可抑制生育机能,因此目前被选择研究的中药多属苦寒凉宫之品,如生绿豆、紫草、黄柏、苦丁茶紫茄子花、蝌蚪、零陵香、蚕子布等。
-
唐大烈
唐大烈清代医家。曾任典狱官,并为狱中犯人诊病;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所辑《吴中医案》一书,将江浙地区40余名医家的文章约百篇汇集起来,其内容包括有医学论述、专题评论、验方、考证,笔记等,名为《吴医汇讲》(1792-1801刊),为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早期文献,保存了不少资料,于当时医林交流切磋,亦有裨益。
-
饶鹏
饶鹏明代医家。字九万,号东溪。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精医,挟技长期居于广东,名噪一时。以医功受冠带。学术上宗张仲景、李东垣为主。著《节略医林正宗》八卷。
-
黑虎散
用于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坚硬疼痛。《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方名:黑虎散组成:两头尖、荆芥、藿香、石膏、薄荷、天麻、羌活、细辛、独活、黑虎(烧皂角存性是也)各等分。《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方名:黑虎散组成:肥枣3枚(每枚入巴豆3枚),赤鲤鱼鳞(干者)1两,雄狗胆3枚,血竭1两(别研)。
-
无极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WujiWan标准编号:WS3-B-1285-93处方:甘草900g石膏140g滑石粉180g糯米(蒸熟)360g薄荷脑52.5g冰片30g丁香3.75g砂仁3.75g白豆蔻3.75g肉桂3.75g牛黄0.45g人造香地0.9g制法:以上十二味,除牛黄、人造香外,取冰片、薄荷脑同研至液化;性状:本品为朱红色的糊丸,除去外衣显黄绿色;男子五劳七伤;
-
泻毒散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大,直径60~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医林纂要》卷十:方名:泻毒散组成:人参1两,白术2两,茯苓1两,生甘草5钱,生黄耆1两,当归(酒洗)1两,金银花1两,远志3钱,柴胡2钱,天花粉3钱,石膏1两,大黄1两。主治:肾疳初发,鱼口痒痛,此杨梅疮之始者。
-
八珍加木通牛蒡子汤
《医林纂要》卷九处方人参8分,白术1钱,茯苓8分,甘草(炙)8分,当归1钱,熟地黄8分,川芎8分,白芍8分,木通8分,牛蒡子8分。功能主治补中利水。主痘疮至11-12日,贯浆已满,热毒解散,收靥时而痘数日不焦者。
-
八珍加肉果木通汤
《医林纂要》卷九处方八珍汤加肉果8分,木通8分。功能主治痘疮靥后,余热下逼,时或泄泻者。
-
半天丸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处方半夏2两,天南星1两,皂角(炙)2两,白附子1两,白矾1两(生)。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痰。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
备急压气散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处方大槟榔4个,紫苏穗2钱半,生姜1斤(取自然汁)。制法上为细末,分作2服。功能主治奔豚气上至,心烦乱,不省人事,上至心下,从少腹起,上至咽喉,闷绝不能言语。用法用量水煎,和滓温服,1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