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袖珍方
《袖珍方》医方著作。撰于1391年。本书是在明宗室朱棣(周定王)主持下由李恒等人根据朱棣所编的《保生全录》、《普济方》等书选录其中经验有效之方编纂而成。全书分为风、寒、暑等81门。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选方3077首。每病先论后方。所选方剂附记出处。后经王永辅重刊时改为八卷本。
-
克痞丸
《袖珍方》卷广:克痞丸:处方:丁香藿香官桂茯苓(去皮)甘草小茴香各15克干姜45克桔梗7.5克制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中化饮,行气消痞。治脾胃虚寒,痰饮不化,胸膈痞闷,呕逆喘嗽,体倦头痛。80丸,用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木香消胀丸
处方:木香7.5克槟榔15克陈皮30克大腹皮30克萝卜子60克枳壳30克(麸炒)桑白皮30克紫苏子30克香附子60克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袖珍方》卷《袖珍》卷三:组成:木香2钱半,槟榔半两,陈皮1两,大腹子1两,萝卜子2两,枳壳1两,桑白皮1两,紫苏子1两,香附子1两。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
-
青金汤
别名:清金汤(《袖珍方》卷一)。处方:粟壳(蜜炒)15克甘草(炙)15克陈皮(去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炒)阿胶(炒)五味子桑白皮(炒)薏苡仁紫苏百合贝母(去心)半夏曲款冬花各30克人参15克。功能主治:治新久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宁,饮食不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人参泻肺汤
处方:黄芩栀子枳壳(炒)人参薄荷连翘甘草(炙)杏仁(炒、去皮)桑白皮(炒)大黄加桔梗(炒)各等分制法:上药嚼咀。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上喘咳嗽,胸胁胀满,痰多,大便涩滞。各家论述:《法律》:此方清肺经积热,以人参泻肺立名,可见泻其肺热,必不可伤其肺气也。
-
透膈汤
处方:木香白豆蔻缩砂仁槟榔枳壳厚朴半夏青皮陈皮甘草大黄朴消各等分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胀,呕逆痰涎,饮食不下。摘录:《袖珍方》卷二《袖珍》卷二:方名:透膈汤组成:木香、白豆蔻、缩砂仁、槟榔、枳壳、厚朴、半夏、青皮、陈皮、甘草、大黄、朴消各等分。
-
团参丸
《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方之团参丸:处方:团参60克人参30克大腹皮橘皮(黄者)各30克麦门冬60克吴茱萸15克半夏曲30克槟榔芫花附子泽泻桂杏仁枳实白术诃子各15克桑白皮60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团参丸主治小儿肌瘦,骨蒸潮热,夜多盗汗。
-
延寿丸
处方:牛膝(酒浸,切,焙)熟地黄(焙)枳壳(去瓤,麸炒)地骨皮各30克菟丝子60克(酒浸一复时,研烂入诸药)制法: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为丸,如绿豆大。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鸡峰》卷二十三:组成:干蜗牛半两,干蚯蚓半两,蛇蜕皮1分,麝香1分,干蟾头3个,使君子5个,没石子5个。主治:小儿疳气。
-
紫花地丁散
别名:消毒汤(《袖珍方》卷六引《德生堂方》)。处方:紫花地丁当归赤芍药大黄黄耆金银花各15克甘草节6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诸毒恶疮肿痛。用法用量:每次30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随上下服之。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
-
天竺黄饼子
《袖珍方》卷一:组成:牛胆南星3钱,薄荷叶2钱,天竺黄2钱,朱砂2钱,片脑3分,茯苓1钱,甘草1钱,天花粉1钱。主治:一切痰嗽,上焦有热,心神不宁。用法用量:每用1饼,食后、临睡噙化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入生地黄汁和药作饼子。
-
茸珠丹
《袖珍方》卷二引《澹寮》:方名:茸珠丹别名:斑龙丸、茸珠丸组成:鹿角胶(炒珠子)1两,鹿茸(去皮毛,切片,酥炙;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斑龙丸(原书同卷引澹寮)、茸珠丸(《普济方》卷二一九)。
-
槐角散
处方:苍术1两,厚朴1两,陈皮1两,当归1两,枳壳1两,槐角2两,甘草半两,乌梅半两。功能主治:肠胃有湿,胀满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煎服。摘录:《袖珍方》卷三引《本事》
-
舟车神佑丸
概述:舟车神佑丸为方剂名,即《袖珍方》卷三引《太平圣惠方》记载的舟车丸的别名。方解:方中甘遂、芫花、大戟攻逐脘腹经隧之水,为主药;大黄、牵牛子荡涤泻下为辅,主辅相配,使水热实邪从二便分消下泄;再以青皮破气散结,陈皮理气燥湿,木香调气导滞,使气畅水行;轻粉走而不守,遂水通便,共为佐使。
-
王永辅
王永辅明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曾著《惠济方》八卷,又名《简选袖珍方书》、《简选袖珍良方》,现有刻本。
-
导气饮
处方:羌活、独活、木瓜、薏苡仁、青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枳壳、槟榔、青木香、紫苏、甘草、大腹子、木通、赤茯苓各等分。功能主治:寒湿脚气,肿赤疼痛,心腹膨胀,头面手足浮肿,身体腰背疼痛。寒,加苍术。摘录:《袖珍方》卷二引《仁存方》
-
断痫丸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断痫丸:别名:断痫丹(《袖珍方》卷四引《汤氏方》)。制法:上为末,用水煮半夏糊和前项皂角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直指小儿》卷二《活人心统》卷下:方名:断痫丸组成:全蝎2钱,蝉蜕2钱,牛胆星2钱,防风2钱,天麻2钱,白附子2钱,羌活1钱,薄荷1钱,细辛1钱,人参1钱,皂角1钱5分。
-
蒲黄汤
别名:蒲黄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摘录:《袖珍方》卷二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卷一五七:方名:蒲黄汤组成:蒲黄1两,芒消半两,芎1两,桂(去粗皮)3分,桃仁半两(去皮尖双仁,炒),生干地黄(焙)2两,人参1两。主治:伤寒温病,天行疫毒,及酒客热伤中,吐血不止,面黄干呕,心烦。主治:诸痔下血。
-
神仙飞步丹
处方:苍术240克草乌120克(不去皮、尖)杜芎香白芷各60克制法:上药哎咀,用生姜120克,连须葱120克,捣细,和前药拌匀,以瓷器筑药于内令实,纸封瓶口,勿令出气。功能主治:治风湿瘫痪。用法用量:春三、夏二、秋七、冬九日,以天气凉暖为候,取出晒干或焙干,与姜、葱一同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
搜风润肠丸
处方:沉香槟榔木香青皮(去白)萝卜子(炒)槐角(炒)陈皮(去瓤)枳壳(炒,去瓤)枳实(麸炒,去瓤)三棱(煨)木通各15克郁李仁(去皮)30克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理气润肠。60丸,用木瓜汤送下。功效:去六腑积热,舒畅经络。
-
速效散
摘录:《袖珍方)卷二引《经验方》《古今医鉴》卷九:方名:速效散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薄荷、荆芥穗、柴胡、归尾、生地黄、地骨皮、天花粉、甘菊花、蔓荆子、牛蒡子、白蒺藜、草决明、枳壳、甘草。小眦头红丝血胀,乃心经虚热,宜补心补肾,加茯苓、莲肉,减荆芥、蔓荆子;制备方法:上为粗、细末。
-
葶苈清肺汤
处方:地骨皮3钱,桑白皮(炒)5钱,杏仁(炒)5钱,柴胡5钱,大黄1两,黄芩5钱,苦葶苈1两,秦艽4钱。功能主治:上喘,热甚痰嗽。每服1两,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饧稀1匙,通口服,食后加人参或加五味子、薄荷。摘录:《袖珍方》卷一
-
五黄散
概述:五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五黄散主治杖疮疼痛。《御药院方》卷十方之五黄散:别名:五黄膏(《袖珍方》卷三)。摘录:《御药院方》卷十《活法机要》方之五黄散:别名:乳香膏组成:黄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乳香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新水调成膏。
-
猪毛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功能主治:治崩漏,烫伤。附方:①治赤白崩中:猪毛烧灰三钱,以黑豆一碗,好酒一碗半,煮一碗,调服。(《纲目》)②治汤火伤:猪毛烧灰,麻油调涂。(《袖珍方》)临床应用:治疗烧烫伤取猪毛4两,香油1斤,石蜡4两。用时先作创面消毒,而后涂以药膏,每日或间日换药1次。
-
朱千户膏药
《袖珍方》卷三:组成: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白芷2两,川当归5钱,杜当归2两,紫荆皮两半,桐油半斤。主治:痈疽疮疖。制备方法:先煎油,下白芷等六味,熬至黄色,滤去滓,再熬,下白胶2斤熬,下乳香5钱。再熬,下没药5钱,再熬数次,下黄蜡1两,不住搅,滴水不散为度。
-
五豆汤
《普济方》卷二五三引《德生堂方》:方名:五豆汤别名:五豆饮组成:黑豆5升,黄豆5升,绿豆5升,青豆5升,赤小豆5升,干葛1斤,甘草1斤,贯众半斤(俱不锉)。功效:解酒毒,止烦渴,发痘疮,并能解发渴之证后成疮痍者。酒后喝,随意饮之;附注:五豆饮(《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中贯众用量原缺。据《袖珍方》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