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简方
《易简方》医方著作。宋·王硕撰。约刊于12世纪末期。首记人参、甘草、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次载三生饮、姜附汤等常用方30首,介绍方剂组成及其临床应用;末载养正丹、来复丹等10种丸药的处方及其多种适应症。选方以《三因方》为主,数量虽不多,却切于临床实用,故在当时流传颇广。
-
杏子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杏子汤:处方:人参(去芦)、半夏(汤洗七次)、茯苓(去皮)、芍药(去粉)、官桂(去皮.主治:阳明伤风,能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潮热而哕,脉浮弦长而数。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杏子降气以疏络脉,麻黄开表以通皮腠,炙草缓中益胃气也。
-
附香散
别名:附香饮(《易简方》)。处方:附子2枚(炮,去皮、脐)木香6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中风偏痹,经络不通,手足缓弱而厥冷,臂膝酸疼,脉不洪数;十指疼痛,麻木不仁。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温服。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一
-
神验胎动方
别名: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卷十)、当归汤(《易简方》)、神妙佛手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芎归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止痛,安胎止痛,调益营卫,引血归经。主治:妊娠伤胎,胎动不安,腹痛出血,或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虚,恶露不绝,血崩;崩中、金疮、拔牙去血过多,昏晕欲倒者。
-
消暑圆
处方:半夏(醋五升煮干)、甘草(生)、茯苓(去皮),各半斤。炮制:上细末,生姜汁作薄糊为圆,如梧桐子大。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用之尤验。若痰饮停积,并用姜汤咽下。备注:(易简方)云,此药合时,须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作糊,毋见生水,臻志修合,用之神效。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四磨饮
功能主治:《兰台轨范》卷一方之四磨饮功能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然行气降气之品每易伤气,故用人参益气扶正,使郁结散而正不伤,诸证自平。主治气滞喘逆。槟榔导逆气,枳壳泻滞气,乌药、沉香下气以平喘胀也,俾滞化气行,则结伏自解,而逆气无不平,何喘胀之有?附注:四磨汤(《症因脉治》卷二)。
-
星香散
《永类钤方》卷二十:方名:星香散组成:南星(炮)2钱,木香1钱,净陈皮1钱,全蝎2个(焙),甘草(炙)半钱。《易简方》:方名:星香散别名:星香饮、对星香散组成:南星8钱,木香1钱,生姜14片。主治:气盛人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方中南星,《明医指掌》作 胆星。主治:小儿惊风。
-
增损术附汤
《易简方》:方名:增损术附汤组成:白术1两,附子1两,甘草半两。主治:寒湿相搏,身体烦疼,而脚软痛;及气虚头眩,履湿地,觉腰重脚弱。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白喉证治通考
《白喉证治通考》为书名。《医药丛书》为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
-
不换金散
《易简方》别名不换金正气散、真方不换金正气散处方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等分。解散寒邪。妊妇伤湿泄泻。功能主治肠风痔瘘,泻血久不愈。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妇人良方》卷七引《灵苑方》处方三棱1两,莪术(并细锉)1两,巴豆(去壳)1两。用法用量《医部全录》本方用法:(口父)咀,水煎温服。
-
卢祖常
卢祖常(12世纪末)为宋代医家。曾与当代名医陈无择共同商讨医理。他对朱肱关于伤寒学的论述持有不同意见,著《拟进活人参同余议》加以述评;还撰有《拟进太平惠民和剂类例》等书,均佚。系有关伤寒、杂病之证,辨析治方之著作。在《续易简方论》一书中,对王硕《易简方》,逐条纠剔,反映了卢氏的学术思想。
-
八味平胃散
《治疹全书》卷下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神曲(炒)、川芎、麦芽、香附(酒炒)。用法用量煨姜为引。《易简方》处方厚朴3两半,苍术5两半,橘红3两半,甘草1两,缩砂3两,香附子3两,茯苓3两,丁香3两。功能主治气不舒快,中脘痞塞,不进饮食。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
-
八味汤
《易简方》之八味汤:处方: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60克橘红茯苓附子缩砂仁各30克制法:上药嚼咀。功能主治:下焦虚寒,胎气阴冷,致患转胞,小便不通。《医彻》卷四方之八味汤:处方:怀熟地3钱,山茱肉2钱,肉桂5分,熟附子5分,牡丹皮1钱,山药2钱,川牛膝1钱半,茯苓1钱,泽泻1钱。功能主治:产后阴虚发喘,气上逆者。
-
木香楝子散
概述:木香楝子散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引《易简方》方。川楝子30个(巴豆20枚同炒黄赤色,去巴豆不用),萆薢半两,石菖蒲1两(炒),青木香1两(炒),荔枝核20枚(炒)。主治:主治小肠疝气,膀胱偏坠,久药不效者。附注:木香神效散(《医钞类编》卷十四)。
-
驱疟饮子
处方:前胡柴胡各120克桂心桔梗厚朴(姜制)半夏(汤洗去滑)各90克黄耆干姜(炮)甘草各60克制法:上药锉散。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三因》卷六:方名:驱疟饮子别名:驱疟饮组成:前胡4两,柴胡4两,桂心3两,桔梗3两,厚朴(姜制)3两,半夏(汤洗去滑)3两,黄耆2两,干姜(炮)2两,甘草2两。主治:疟疾。
-
醒风汤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澹寮方》《魏氏家藏方》卷一:方名:醒风汤组成:人参(去芦)1两,白茯苓(去皮)1两,附子(生)1两,白附子(炮)1两,白术(炒)1两,天南星(汤泡7次)1两,白芷1两,防风(去芦)1两,天麻1两,半夏(汤泡7次)1两,蝉蜕1两,全蝎半两(去毒)。
-
芎术除眩汤
《奇效良方》卷六方之芎术除眩汤:组成:川芎二钱,白术三钱,附子(炮)一钱半,炙甘草、官桂各一钱。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易简方》之芎术除眩汤:处方:川芎白术生附子各等分官桂甘草减半制法:上药为散。功能主治:《易简方》之芎术除眩汤主治寒湿上犯,头重眩晕。
-
治中汤
处方:人参、甘草(炒)、干姜(炮)、白术、青皮(炒)、陈皮(洗.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瘥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并宜服之。加减:呕吐不已,加藿香,倍加半夏。干霍乱,欲吐不吐者,先以盐汤少许顿服,候吐出令透,即进此药。
-
去术平胃散
《易简方》:组成:厚朴、橘红、甘草各等分。主治:酒疽,眼睛、头面遍身黄色。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十味养胃汤
《易简方》:组成:厚朴1两,苍术1两,半夏1两,茯苓、人参、草果,藿香半两,橘红3分,甘草1分,附子。主治:寒疟,或感寒疫及恶寒者。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6分,去滓热服。附注:方中茯苓、人参、草果、附子用量原缺。
-
增损缩脾饮
《易简方》:方名:增损缩脾饮别名:缩脾饮组成:草果仁4钱,乌梅3两,甘草2两半。功效: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主治:霍乱之后,服热药大多,致烦躁口渴者。附注:缩脾饮(《妇人良方》卷十四)。《卫生宝鉴》卷十六:方名:增损缩脾饮组成:草果4两,乌梅4两,缩砂4两,甘草4两,干葛2两。
-
王养中
王养中即王暐。王暐为宋代医生,字养中。东嘉(今四川境内)人。撰《续易简方脉论》1卷。
-
王硕
王硕为南宋医家,字德肤,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以当时名医陈言为师。曾集常用验方30个,㕮咀药30种,及市场常售成药10种,编为《易简方》1卷。其书今有刻本行世。
-
医药丛书
医药丛书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
-
程履新
程履新明末清初医家。休宁(今属安徽)人。师从名医李士材,得其传,复博览群书,游学于江苏等地,颇有医名。尝取常见病症及有效验方,参以前贤论说,撰《程氏易简方论》六卷(1683年),或作《程氏医方简编》、《易简方论》,甚便于患者捡用。另撰有《山居本草》一书,已佚。
-
大七气汤
治五积六聚,状如癥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方之大七气汤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别名:大指迷七气汤处方:三棱、莪术、青皮、陈皮、香附、桔梗、藿香叶、桂心、益智仁各一两半,炙甘草三钱。摘录:《医碥》卷六
-
大省风汤
《医学入门》卷七:大省风汤:处方:防风1两,生半夏1两,甘草5钱,生川乌5钱,生南星5钱,生白附子5钱,木香5钱,全蝎2两。摘录:《医学入门》卷七《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易简方》:大省风汤:别名:大醒风汤、大省风散处方:大附子1两(生,去皮脐),天南星1两(生),全蝎半两,防风2钱,川芎2钱半。气逆,加紫苏;
-
丁香温中汤
《易简方》:丁香温中汤:处方:丁香半两,半夏1两,橘红2两,人参2两,干姜2两,白术2两,甘草2两。摘录:《易简方》《医方类聚》卷一○○引《经验方》:方名:丁香温中汤组成:人参(去芦)、甘草(炒)、干姜(炮)、白术(锉)、青皮(炒)、陈皮(洗,去皮)、半夏各等分,丁香减半。主治:脾胃不和,呕吐不已。
-
茯苓白术汤
《医方集解》:茯苓白术汤:处方:茯苓、白术各等分。功能主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摘录:《三因》卷五《直指》卷三:茯苓白术汤:处方:茯苓、干姜(炮)、甘草(炙)、白术、辣桂、苍术(炒)各等分。功能主治:中湿,身体痛重。主治:冒雨湿着于肌肤,或因汗出浸渍,或因澡浴得病,腰重脚弱,身体烦痛,头眩。
-
甘桂汤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庄氏家传》:甘桂汤:处方:甘草(炙)1两半,官桂(去皮)1两半,五味子1两半,黄芩1两半,柴胡4两。功能主治:春间疫气欲作,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塞困闷。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庄氏家传》《易简方》:组成:茯苓1两,白术1两,官桂1两,甘草1分。主治:停饮目眩。
-
九宝散
《苏沈良方》卷五方之九宝散:别名:九宝汤(《易简方》)、苏沈九宝汤(《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主治:牙疼。《证治准绳,幼科》卷九方之九宝散:别名:九宝饮组成:麻黄(去节)半两,薄荷半两,大腹皮半两,紫苏半两,陈皮2钱半,杏仁(去皮尖)2钱半,桑白皮(炙)2钱半,肉桂2钱半,枳壳2钱半,甘草1钱。
-
乐令汤
处方:黄耆2两,人参2两,橘红2两,当归2两,肉桂2两,细辛2两,前胡2两,甘草2两,茯苓2两,麦门冬2两,芍药2两,附子1两,熟地黄1两,半夏1两半,远志1两半。功能主治:下血过多,发为寒热。用法用量:每服1盏半,加生姜5片,枣子1个,同煎,食前服。摘录:《易简方》
-
六合汤
妇人经事不行,腹中结块疼痛,腰痛腿痛。《杏苑》卷六方之六合汤:组成:羌活1钱,秦艽1钱,白芍药1钱,防风1钱,当归1钱5分,川芎1钱5分,熟地黄1钱5分。水煎熟,食前服。《普济方》卷三二○方之六合汤:组成:紫菀(洗去土,锉,炒)、杏仁(去皮尖)、款冬花(去枝梗子)、人参(去芦)、甘草(炙)、紫苏叶各等分。
-
六味平胃散
处方:平胃散加茯苓3两,丁香3两。功能主治:胃寒呕吐。用法用量:多加生姜,煎服。摘录:《易简方》
-
穹术除眩汤
别名:芎术除眩散、芎术除湿汤处方:川芎、白术、生附各等分,官桂减半,甘草减半。功能主治:着湿头重眩晕。用法用量:芎术除眩散(《丹溪心法》卷四)、芎术除湿汤(《医钞类编》卷十三)。摘录:《易简方》
-
草果平胃散
《易简方》:草果平胃散:别名:定斋草果饮子、草果饮子处方:厚朴3两半,苍术5两半,橘红3两半,甘草1两,草果1枚,乌梅1枚。摘录:《易简方》《得效》卷二:草果平胃散:处方:生料平胃散4两,草果2两,大腹皮2两,槟榔2两,青皮2两。主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寒热疟疾。附注:对金饮子(《医学入门》卷八)。
-
香桂散
摘录:《博济方》卷四《马培之医案》:方名:香桂散组成:生附子2钱,麝香2分,川乌2钱,细辛2钱,木香2钱,炙没药2钱,肉桂2钱,草乌2钱,丁香2钱,樟冰2钱。功效:温经通络。《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济生》:方名:香桂散别名:单桂饮、桂心散、桂香散、夺命散组成:麝香半钱(别研),官桂3钱(为末)。
-
水煮半夏丸
《易简方》:组成:半夏1两(为细末),丁香1两,槟榔1两。主治:黄疸呕吐。用法用量:先以汤2盏煎沸,次下丸子,煎令极熟,以匙挑服,用药汁咽下,更服养正丹。加减:烦躁者,去丁香,仍服来复丹、黑锡之类。制备方法:以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芝麻仁汤
《医统》卷四十九引《易简方》:组成:麻仁4升。主治:癫风。用法用量:空心服,以手摩手足心自定。制备方法:以水6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7合。
-
三将丸
《续易简方后集》卷一:方名:三将丸别名:三将军丸组成:吴茱萸、宣木瓜、川大黄各等分。主治:脚气留连,奔上绞痛,呕吐号啼,脚气冲心,大便不通,疼痛不仁,喘闷欲死。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糊丸,如绿豆大。附注:三将军丸(《普济方》卷二四五引《澹寮方》)。
-
香黄散
《续易简方后集》卷四:方名:香黄散组成:白芷、大黄各等分。主治:痈肿。用法用量:蜜醋调,敷赤肿痛处;蜜汤亦得,1日1换。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小镇心丸
《易简方》:方名:小镇心丸组成:蓬莪术5斤,荆三棱5斤(水浸软,切片),橘皮5斤(拣净),青皮5斤,胡椒3斤,干姜3斤(炮),阿魏3斤,矾红。脾气不舒,遂致痰饮上迷心窍。《幼幼新书》卷十九引《相漹方》:方名:小镇心丸别名:镇心丸组成:辰砂半两,半夏半两(姜制3日,焙),杏仁半两(出5分油),巴豆霜5分。
-
王暐
王暐为宋代医生,字养中。东嘉(今四川境内)人。撰《续易简方脉论》1卷。
-
王德肤
王德肤即王硕。王硕为南宋医生,字德肤,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为名医家陈言门徒。曾集常用验方30个,㕮咀药30种,及市场常售成药10种,编为《易简方》1卷。
-
续易简方论
《续易简方论》医方著作。宋·施发撰于1243年。作者鉴于王硕《易简方》一书失之过简,而对“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故除对该书选方予以评述外,补充160余方。并对王氏原书中若干不同学术观点作了分析评议。现存日本旧刊本。
-
消肌
《易简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也。”《幼科铁镜》:“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名曰中消。”治宜养胃存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
四七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别名: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别名:四七气汤组成:苏叶1钱,半夏1钱,厚朴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枳实1钱,南星1钱,砂仁1钱,神曲1钱,青皮7分,蔻仁6分,槟榔3分,益智仁3分。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